佛教书画:西域记风尘


2014/9/8    热度:476   

  佛教书画:西域记风尘

  一千三百多年前,玄奘法师「乘危远迈,策杖孤征」,西行取经。

  一千三百多年後的今天,台湾《经典》杂志采访小组寻访玄奘法师的踽踽行迹,也踏上了西行的征途,从西安出发,穿越河西走廊,深入新疆戈壁荒漠,探访古丝路沿线之佛国遗迹,并踏著玄奘法师风尘仆仆的脚步归来,这一路上,他们目睹了文明的演替、体味了历史的递嬗,更留下了澄莹鲜明的时代见证。

  玄奘西行取经、负岌千里的故事,长久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集结了历朝历代对取经故事的描绘想像,明人吴承恩才得以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撰出《西游记》一书。只是历经朝代演替,主角从唐僧、老马,到增加了孙悟空、猪八戒及沙僧,而情节也从偷渡及千里跋涉的冒险,夸大成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惊魂,更添故事的丰富性。

  一、 坚心行愿

  贞观元年(公元六二七年),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他一路潜行到瓜州(甘肃安西、敦煌带),在瓜州州史李昌的协助下,撕毁了来自凉州追捕玄奘的官牒,玄奘才得以顺利出走。当时有一老胡人告知,西行之路,乃「」「鬼魅热风,过无达者。徒侣众多,犹数迷失。」但玄奘却说:「贫道为求大法,发趣西方,若不至婆罗门国,终不东归。纵死中途,非所悔也。」就这样,玄奘夜渡瓠颅河,孑身冒险。

  玄奘与一匹识途老马,及一个自告奋勇带路的年轻胡人,来到玉门关外五烽。自愿带路的胡人便心生悔意,玄奘只好让他回去。形单影只的玄奘,只能沿著人骨、马粪的遗迹前进,横越八百余里的莫贺延沙碛,竟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第四座烽火台,还打翻了水囊。经受了「四夜五日无一 沾喉」的断水之苦,几番与大自然搏斗,甚至在荒无人迹的大漠中昏厥过去。终於在菩萨的冥冥引路下,玄奘幸运找到了水草,到达伊吾(新疆哈密),才暂时脱离被朝廷追捕的险境。

  玄奘到达伊吾时,正是麴文泰在位时期。麴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得知玄奘涉险西渡,便立刻派遣大批人马前往伊吾迎接。在高昌,玄奘受到备极尊重的礼遇,麴文泰希望玄奘长留高昌,玄奘没有答应,双方展开一场尖锐的谈判。面对麴文泰留意甚坚,玄奘回答:「留住实是王恩,但於来心不可。」麴文泰见玄奘不改辞色,威胁说:「或定相留,或送师回国,请自思之。」玄奘无法,采取了激烈的手段:不惜绝食以明志。尔後三日,不论麴文泰如何卑躬供养,玄奘仍不为所动。

  到了第四天,滴水不纳的玄奘终於支撑不住,气息微弱。麴文泰见状,深感惭愧,也为玄奘坚决求法的意志所打动。麴文泰终於松口允诺:「任师西行,乞垂早食。」玄奘终於恢复饮食,并答应与麴文泰结拜为兄弟等请求,才再次动身西行。高昌王麴文泰遣使护送,也准备了足够供他往返二十年的丰厚资用及充分的御寒衣物。

  按图索驿,怀著朝拜的心情抵达素有「火州」之称的吐鲁番。眼前出现了「」

  一座气势雄浑、皱折万千赭红色山体,自东向西横亘于吐鲁番中部,烈阳下,褐色砂岩闪闪地,炽热气流滚滚升腾,酷似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焰,这里就是吴承恩笔下「有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在极富想像的作家笔下,幻化为一段《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生动的神话故事,世代欢娱了无数童稚的心灵。

  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玄奘返抵长安,他带回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 ,六百五十七部,并将多年来之游历见闻口述,完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尔後留长安译经近二十年,成就之宏伟,被称为「中国第一流学者」。

  1.中国佛学第一人--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西元602年),生於隋文帝,河南缑氏人,俗家姓陈,单名 ,法师出身於名门,其祖先於历朝均担任过朝廷官职;而影响玄奘法师至为深远的,则是其甚早於洛阳净土寺出家的兄长--长捷法师。由於父母早逝,玄奘随兄长於净土寺住下,长期下来更加深了他想削发为僧、弘扬佛法的心念,在当时要剃度出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当时玄奘因年龄未达考试资格,於考场外徘徊时,巧遇主考官大理寺的郑善果,玄奘以「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想法,获得郑善果的赏识,因此破格剃度为僧,法名玄奘。出家後,玄奘前往各地拜访名师,学习各部经典,也深感许多的佛典解释各家说法纷陈不一,若要真正通晓佛经,非得亲身前往天竺不可,遂於心中立下西行求法的宏愿。 当时唐朝创建不久,国内形势不稳,北方及西北方突厥对峙,所以朝廷严禁一般人「出蕃」,通过边境时必须要有政府发给的「过所」(现今之通行证),玄奘法师当时上表向朝廷申请,但是没被批准,只好等待时机。唐贞观元年(西元627年)秋天,长安一带庄稼欠收,朝廷允许百姓四出随丰就食,法师把握此机会,混入饥民队伍,踏上西行求法之路。

  在抵达当时印度最大、最有名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之前,法师途经许多国家,穿越重重屏障及险阻,包含铁门关、兴都库什山等地。当时主持那烂陀寺的是被称「正法藏」的戒贤大师,玄奘投入戒贤门下学习,前後共五年的时间。

  其後,法师周游五印,遍游佛教圣地,访问有名学者、考察印度风俗。当时戒日王为了宣扬大乘佛教,为玄奘法师邀集五印度的国王、僧俗众几十万人,於曲女城举行盛大法会,经过十八天的辩论,没有一人提出责难,於是玄奘法师受到大小乘教派的尊敬,大乘教僧徒称其为「大乘天」,小乘教称其为「解脱天」。玄奘法师於贞观十九年(西元645年)返回长安,带回了大小乘佛典五百二十 ,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唐高宗对其甚为敬重,并赐号「三藏法师」,回国後从事翻译工作前後共二十年的时间从未间断。

  玄奘法师回国後,除了投入佛典翻译工作之外,另外,由法师亲口叙述,并由弟子辩机和尚写成之《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各国,以及中国西北重要的历史文献,内容包括了法师亲履之一百一十国,以及听闻之二十八国的所见所闻,包含了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气候等。

  西元664年,玄奘法师圆寂。无可怀疑的,玄奘法师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後的关键性人物,不论是佛经的翻译,还是佛教教义的发展,他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二、亚洲中心

  回首来时路,玄奘经历了西行以来最大一场劫难。七天七夜的山险跋涉,寒风惨烈,飞沙雨石,随从冻毙了三分之一,死去的牛、马牲口更是不计其数。玄奘称它为凌山,一片被万年冰河所覆盖的险峻山岭,也就是横亘在今天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交界的天山山脉主峰群。

  在距离大海遥远的亚州心脏地带,因为高山拦截水气,结成冰雪,春夏之际,溶化雪水从各个山头直泻而下,遇崖成瀑,切谷成川。滔滔江水在群山之间一路拦截,终於汇聚成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伊息库尔湖。也就是玄奘眼下的大清池。对这座陌生的大湖,玄奘敬而远之,形容湖水又咸又苦,时有灵怪作乱。

  凌山脱险後,玄奘从此进入了雪水丰盈的中亚草原。在素叶城,玄奘面见当时统领中亚的西突厥叶护可汗,受到极大的礼遇。接著,他一路循著「草原之路」西行,来到充满传奇色彩的丝路名城─萨马尔罕(Samaroand),再往南折向「绿洲之路」,踏上通往佛国世界─印度的道路。

  中亚为昔日亚洲的十字路口,浓眉剽悍的游牧民族,及蓝眼、鹰钩鼻的胡人商贾,不断与玄奘擦肩而过。如今这块古文明荟萃之地分属於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及土库曼五个国家。前苏联七十多年的统治,为中亚抹上了一层浓浓的俄罗斯色彩。 ※中亚各国今、昔地名对照:

  1 大清池(热海)-吉尔吉斯境内,今伊息库尔湖

  *世界第二大的高山湖泊,湖水最深达700公尺,两边高山都超过4000公尺,有180条河川注入此湖泊。因为北岸的平地较大,居民和农业都集中於此,玄奘当年从南岸经过,南岸多恶地,居民较少。

  *夏天是度假胜地,游客以欧洲人、哈萨克人居多,十九世纪俄国人来之前,当地人不来此游泳,也不捕鱼,视此为圣地。

  *因为冬季不结冰,故称热海。

  *为汉朝乌孙族的集居地,属西域都护府管辖。

  *西突厥的活动中心。

  *丝路北道的必经之地,也是北道转入中道的重要连结点,往来天山南北商贾荟萃之地,百货集散、东西贸易的重要地区。

  *这座面积相当於六分之一个台湾大小的巨大湖泊,从地图上看,彷佛一只蓝色的眼睛。

  2 素叶水城(碎叶)-吉尔吉斯境内,今托克马克

  *临楚河,唐代安西四镇(碎叶、龟兹、于阗、疏勒)之一,天山西北麓最大的城市和贸易中心,丝路上的重要城市。

  *玄奘在此遇见叶护克汗来此打猎。

  *西元1950年代,前苏联考古学家於阿克贝辛(距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挖掘出两座於七、八世纪建筑之佛教寺庙遗址。

  3  逻私城-塔拉斯(哈萨克境内,唐朝时称之为「怛罗斯」)

  *西元751年(约玄奘法师西行一百多年後),大食(阿拉伯人)在此大败唐军高仙芝,从此转变整个中亚命运,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影响。

  4  (竖心旁)捍国-乌兹别克境内,今费加那谷地

  *汉代著名的大宛国,产汗血马以及葡萄酒闻名。

  *今天整个费加那被切成三部分,分属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三个国家,居民以乌兹别克族为主,经常因此发生种族的纷扰。

  5 飒秣建国-乌兹别克境内,今萨马尔罕

  *意为「辐辏之地」「肥饶之地」「繁华」「充满生气」「太阳城」。

  *穆斯林阿拔斯王朝在东方的造纸中心。

  *萨曼王朝的阿拉伯文化中心。

  *帖木儿帝国首都。

  *玄奘西游时,该地正值强盛时期。国王和臣民都不信奉佛教,而是信仰拜火的祆教(索罗亚斯德教)。

  三、战火浮生

  离开中亚後,玄奘跨越阿母河(Amu Darya)进入现今阿富汗境内,再东南入大雪山(即现今兴都库什山区)。走过这段「蹊径难涉」、「群盗横行」的山路,玄奘终於抵达现今巴米扬(Bamiyan)峡谷,目睹佛教史上最珍贵的宝藏─巴米扬大佛。

  两尊大佛就分立在巴米扬峡谷北侧的峭壁上,一尊为高三十八公尺的释加牟尼像,另一尊应身佛像更高达五十三公尺,这尊曾经「金色晃耀,宝饰焕烂」的大佛,在经历过了一千五百多年的物换星移,最终在二○○一年毁於塔里班(Taliban)之手。

  巴米扬峡谷原有「众神之谷」的美誉,如今放眼所及一片残破。躲避连年战祸的难民,被迫栖身在峡壁上原为佛龛的洞窟之中,一如分散在各地的阿富汗难民,他们的命运如同风中之尘,随风飘零,难以自主。

  阿富汗长达二十三年的战乱兵燹,所幸终於告了一段落,和平露出了一线曙光。阿富汗举国期待疗伤整装後,勇敢地迈向昔日的辉煌。

  四、初入天竺

  玄奘穿越开伯尔山口,来到了现今巴基斯坦北部,当时为印度的西北门户,一度是贵霜王朝的统治中心、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源地。据说贵霜开国君王笃信佛教,遭遇宫廷政变後,流亡到这里,最後在此被迫自刎,所谓「月光菩萨舍头」指的正是这段历史。玄奘途经此地时,极盛一时的犍陀罗佛教虽已没落,但佛教并未消失,仍然存在部分佛寺和僧侣。

  玄奘在动身前往喀什米尔之前,造访垃附近一处著名的遗趾──拘浪拿 堵波(Kunala Stupa).拘浪拿相传是阿育王的儿子,他因为拒绝YIN荡的继母诱惑,被继母设计陷害挖去双眼,後来又因为神迹而重见光明。

  为纪念这出人伦悲剧而兴建的 堵波神迹不再,不过,在塔克西拉当地,却出现了一家以治疗眼疾闻名、非营利性质的教会医院,他们所服务的病患,几乎全数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伊斯兰教的传入,完全改变了巴基斯坦文化样貌。昔日的佛陀世界,如今为阿拉的国度。现在除极少数国外僧侣来此凭吊遗迹外,佛陀的遗痕已不复见。

  伊斯兰教与印度教间的宗教歧异,则带来了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分立与冲突不断,巴基斯坦因而动乱频仍。而为了喀什米尔归属问题,印、巴两国甚至一度濒临核战边缘。

  玄奘在巡礼过犍陀罗佛教遗址後,将转往如今冲突更形激烈的「南亚火药库」─喀什米尔。

  ※乌丈那国:

  乌丈那国,位於今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乌丈那」为梵文的译音,意思为花园,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可与当时唐代之临淄、咸阳相媲美;乌丈那国曾是佛教圣地,於部派佛教鼎盛时期,其国内佛教寺院多达一千四百座,境内佛迹更是不计其数,成为各国僧人西行求法的主要巡礼地区,唐代许多高僧都曾到过该国。

  五、佛境巡礼

  玄奘终於进入了「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的印度半岛。他首先进入山水秀丽的喀什米尔山谷,当年的佛陀,亦是在这块土地上奔走游化。顺著恒河肥沃的平原往东行去,来到了劫比他国的佛教遗址──僧伽耶(Samkasya)。此地是佛陀升天为已逝的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三个月後,降还人间之处。

  传说当时帝释天以神通建了三宝阶:左边是水晶阶梯,右边是白银阶梯,中央则是黄金阶梯。佛陀从中间缓步而下,左侍的是手持白拂的大梵王,右侍的是持宝盖的帝释天。空中还有许多天神遍洒香花赞颂佛陀。

  玄奘在经过阿 陀国时,第三度遇上几乎致命的险况。当时他乘船顺恒河而下,要前往阿耶穆怯国,却半途遇盗。盗贼欲杀玄奘祭神,玄奘於临刑前口诵佛号,竟因此显现神迹而惊伏群盗。再次化险为夷,玄奘再次踏上求法之路。

  玄奘进入 赏弥国的柯桑村(Kosam)国境。传说佛陀升天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乌托衍拿王十分思念佛陀,故请求没特伽罗子尊者运用神通力把工匠接到天宫见佛,回来人间後,便依样雕刻了这尊佛像。根据《僧一阿含经》卷二十八所载,此即佛像制作之始。

  玄奘不再从恒河的流向往东走,反而往北行去,原因是拜访佛陀诞生的蓝毗尼。玄奘先抵达室罗伐悉底国境内舍卫城的只园精舍。只园精舍的由来,得归功於苏达多(Sudatta)。唐言「善施」长者。苏达多经常帮助孤苦无依的人,因此得了「给孤独长者」的美称。长者一直想要奉献佛陀一座林园,後以只陀太子(Jeta)的芒果林园建成这座只园精舍,又名「只树给孤独园」,日後成为佛陀安居传法的重地。

  玄奘一步一脚印,来到成长的迦毗罗卫城、成道的菩提垣、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入灭的拘尸那揭罗国等佛教圣境。

  玄奘礼拜佛陀成道之处的金刚座与菩提树。金刚座可说是整个佛教的起源地。相传世间千佛都在此金刚座上成道,即使世界倾覆灭绝,金刚座也绝不动摇。佛陀涅盘後,诸国王以两尊观自在菩萨像,作为金刚座的南北指标,若是菩萨像被埋没不见,便是佛法当尽之时。玄奘到此时,金刚座早被埋在地底,南边的佛像也已经半身入土。此刻,坚强的玄奘终於失魂落魄地委靡在地,满腔热情与求法之苦,顿时在心头翻涌而上,化为盈目热泪。

  唐贞观五年,玄奘终於抵达了印度首届一指的学府──五年问道的那烂陀寺。这年,他三十二岁。玄奘拜见那烂陀寺的主持──戒贤大师。听到玄奘介绍自己是自中国来的唐僧,戒贤大师潸然泪下。

  原来年迈的戒贤原本患有风湿病宿疾,每逢发作便苦不堪言,企图绝食了却生命。一夜梦里,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一同前来规劝他回心转意,并指示将有一位来自中国的高僧,要向他学习《瑜伽论》,如能教导此人,弘扬佛法至未竟之处,身体自然会恢复健康。梦醒後,戒贤的风湿竟突然不药而愈。

  菩萨之言应验如斯,玄奘现在果真站在眼前,两人都激动不已。玄奘立刻拜师,与戒贤相谈甚欢。

  在玄奘眼中的印度,是佛陀的故乡,也是一块充满了异国风情的神秘土地。他形容印度人修鼻大眼,男人们围著缠腰布,女人身著色彩鲜艳的围裙(即纱丽,Sari),头戴花环、身佩璎珞,喜欢在身上涂抹香料。还有奇装异服的印度教徒与耆那教徒,各自以奇特的修行寻找究极的真理。

  这些景况,在二十一世纪的印度仍然一一可见,并且更为多姿多采。无论是颜色、声音、味觉、或气味──密匝匝的人群和苍蝇、华丽的印度电影、五味杂陈的咖哩、鲜艳的织锦绸缎、百转千回的音乐、人满为患的卡车、灿黄色的万寿菊。在印度,任何人事物都是以「超载」的方式存在著,从不停歇地散放著强大的魅力。

  六、周游五印

  生性精益求精又喜爱旅行冒险的玄奘,在那烂陀寺修学完毕之後,决心要周游五印,继续寻访印度其他地方的佛教重镇与高僧大德,并参访龙树、护法与陈那等几位佛学宗师的故乡,也曾受中印度的揭若鞠赭国国王戒日王之邀参加於曲女城五年一度的无遮大会。参加盛会的有五印度中的国王和僧俗等共约几十万人。辩论十八天,没有一人敢提出责难。

  他顺著恒河而下,到达孟加拉见到恒河汇入了辽阔的大海;接著又沿岸南行,抵达四季如夏、花果丰硕的印度半岛南部,结识了体型较小、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现今的南印度仍是一片物产丰饶的大好南国,佛教遗迹遍布安达拉邦(Andhra Predesh),其中又以阿马拉瓦提(Amaravati)与龙树丘(Nagarjuna-konda)最为闻名。

  玄奘折往向西北行进,持续探访西印度的风土人情。他参观了德干高原上的诸多石窟,窟内的壁画和雕像,至今仍然在黑暗中闪烁著光华。今日的印度教大壶节圣地乌佳恩(Ujjain)、纳夕克(Nasik),当年玄奘也都曾经亲履。唯一被玄奘遗漏的是桑奇(Sanchi)佛塔,佛塔门栏上的精采石雕,堪称是印度最古老瑰丽的佛教艺术作品。

  ※曲女城法会

  当时位於中印度的羯若鞠 国国王戒日王为了进一步宏扬大乘有宗,於曲女城举行了盛大法会,邀玄奘法师担任论主,参加盛会的有五印度中的国王和僧俗等共约几十万人。辩论十八天,没有一人敢提出责难。於是,他受到大小乘各派的一致推崇,大乘佛教徒称为「大乘天」,小乘也敬之为「解脱天」。

  ※戒日王

  印度历史上有名的国王之一,於西元七世纪初,戒日王在北印度和中印度的地位,约略等同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桓公、晋文公,能号令诸侯、征伐不义。 虽然在印度方面关於其较为可靠之记载并不多,根据玄奘大师以及中国其他求法之僧侣的记载,可以得知戒日王积极扶持和保护佛教、建造寺庙。他自己本身也爱好音乐及文学,还著有优美之文学作品。

  由於玄奘法师的到来,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戒日王後来派使节出使中国,唐太宗也遣使回报,中、印之间由此建立友好关系。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