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殊菩萨像造像


2014/9/8    热度:1189   

  敦煌文殊菩萨像造像

  .沙武田教授

  文殊菩萨像在敦煌石窟艺术中是一类较为独特的形象,表现的形式丰富多样 。

  最为常见的代表性画面

  是以文殊变的形式表现于洞

  窟壁画中,而且往往是和普

  贤变对称出现。此类形式的

  文殊变最早见于初唐洞窟壁窟画中,以莫高窟第220为代表,分居于主室西壁龛外南北侧。在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五代宋归义军时期洞窟十分常见,多见于西龛外两侧,或主室东壁门两侧位置。此类文殊变的基本造像特征是,文殊菩萨端坐于其坐骑狮子身上之莲花座上,多见有手持如意。身著天衣长裙,披挂缨络,头饰发冠。文殊菩萨主尊身后左右有天众侍从围绕,多伴有伎乐菩萨多身;前有天人引导,并有供养菩萨,狮子有昆仑奴牵引,俨然是一幅文殊菩萨出行图。相同的布局结构特点表现在与其对称出现的普贤变,区别只是普贤菩萨骑大象而已。

  其中到盛唐、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文殊变画面内容空前丰富,形成了有众多眷属扈从的文殊图像,画面中多绘有分别持宝幢、执宝幡、捧香炉、托花盘的供养菩萨,弹奏各种乐器的伎乐菩萨和作护卫的天龙八部神、帝释天、梵天、天女等,代表画面如莫高窟第231、237窟等。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以“智慧”、“证验”并称;普贤菩萨以“理性”、“普行”著称,常胁待于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其中文殊骑青狮,普贤骑六牙白象,形成一佛二菩萨的格局,号称华严三圣。在洞窟壁画中文殊变与普贤变的画面由简到繁,早期初盛唐时多为文殊、坐骑、昆仑奴;普贤、坐骑、昆仑奴,而到了中唐、晚唐和五代时期,二者形成了多达十几人的浩大场面,身前后有了众眷属、侍从、乐舞等,如莫高窟第100窟。

  另一类较为常见的代表性造像即是维摩诘经变中的文殊菩萨,维摩诘经变讲述的是大居士维摩诘,佛法无边,佛理精深,为弘扬佛法,装病在家,于毗耶离大城以身示疾说法,与前来探病的僧俗之人演说佛法,无人出其右,最后文殊师利菩萨前往与其辩法,经文讲的即是二大士辩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神异现象。维摩诘经变在构图上较为特殊,是分别以维摩诘和文殊为一方而作大致对称布局,在各自一方又分别是以维摩诘和文殊为中心而展开的,因此而大多位于洞窟门两侧,极为合理和适当。其中的文殊大士端坐于高座上,神态自然,表现出一副智者的特有气质,身下绘有前来问疾听法的中原帝王将相出行图。此类造像最早见于隋代,唐代表现最为成熟,以莫高窟第220、103、335、332窟为代表。发展到晚唐五代宋归义军时期以大幅画形式出现,代表窟有第98、100、61窟等。

  “新样文殊变”是敦煌五代宋时期出现的另一类独特造像。以莫高窟第220窟甬道敦煌当地翟奉达于同光三年(925)重修甬道图像为代表,从画面内容与发愿文中可知,该“新样文殊”画像的基本内容特征是:文殊骑狮,身放千光,于阗国王驭狮,善财童子参拜。下侧二供养小菩萨像不应作为“新样文殊”画面内容与特征。其中的文殊与于阗国王均有题名,善财童子不具题名,但是身份确切无疑。相同的内容在藏经洞现藏于英、法、俄、北图等地敦煌版画中多有见到,画面内容与第220窟新样文殊基本完全相一致,只是由于版画版面小而省去了文殊顶上之华盖,不作为区别。版画中的文殊菩萨像也是骑狮正面像,背光项光头光,光芒四射,花冠,身著天衣,左手胸前,右手执如意,坐狮身上莲花高座;狮子四蹄踩四莲花,回道前行状,流云之上;于阗国王位于右侧,双手执缰,身著衫,头戴风帽,高筒毡靴,站立流云上;善财童子,垂髻,上身半裸,绕带,下身著裙,有腰围,屈身合十礼拜文殊,同样站流云上。画面左侧题:“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右侧题:“普劝志心供养受持”。另在榆林窟第32、19窟均有传统文殊变与新样文殊变结合的独特造像,也就是说既有传统文殊变造像的特征,又具备新样文殊变的要素。

  新样文殊变的出现是与五台山文殊信仰密切关联,莫高窟第61窟“文殊堂”即是曹元忠时代的敦煌地区五台山,窟内中心佛坛上的造像即是绘塑结合的新样文殊变。

  除以上三类外,另有出现于法华经变中的骑狮文殊像,均为单尊造像,同样与普贤像一同出现。属密教系统的千手千钵文殊变是另一类文殊菩萨造像,在敦煌中唐、晚唐洞窟壁画中多有表现。

  作者简介:沙武田,1973年生,甘肃会宁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副教授,《西域书画研究》副主编。出版有《敦煌画稿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概论》、《敦煌文明再现》、《藏经洞史话》专著4部,在10余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