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中的五台山史料
2014/9/8   热度:441
敦煌石窟中的五台山史料 兰州大学:杜斗城 摘 要:敦煌莫高窟中保留了许多早期的五台山史料,对于了解当时五台山的历史面貌尤其是文殊信仰的流行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五台山佛教文化;文殊信仰 敦煌与五台山虽地处中国西北、华北,相距数千公里,但皆为著名佛教圣地。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敦煌莫高窟中保留了许多早期的五台山史料。 这些史料分别为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与清末在藏经洞中发现的五台山文献,包括《五台山赞》、《五台山曲子》及《往五台山行记》(拟名)等。 《五台山图》见于莫高窟第9、144、159、222、237361、61等窟。以上诸窟中所绘五台山图,或局部绘出,或全部绘出,其中以61窟场面最为宏大,内容最为丰富。此图高3.6米,宽13米多,为莫高窟规模最大的绘画之一。该图从左至右绘高耸入云的南、 西、中、北、东五台,各台之间布满了大小几十座寺院,如佛光寺、华严寺、福圣寺等,还有佛塔、兰若、草庐庙庵等,如“解脱和尚庵”、“巢子骨和尚庵”、“法照和尚庵”、“贫女庵”等。上数人物均可在史书中找到。特别是法照此人,曾创“净土五会念佛”,巡礼五台山、入金刚窟,影响最大。图下部左为太原城,右为镇州城(今河北正定),以此两城为基点,分别绘出从太原至五台和镇州至五台的山道。图中去五台山参礼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的成群结队,有的背负行囊,有的牵马赶驮,甚至连“湖南送贡使”的场面也画出了。五代十国时,湖南楚国马氏,曾派人向五台山施舍大量财物,史书中有明确记载,此也以绘图的形式记录了这一史实。图上部主要绘各式“灵异”这些“灵异”中有文殊菩萨(五台山为其道场)化人的场面,有五台山的祥云瑞光、奇味异香、堂塔伽蓝突然出现、灵鸟在空中飞翔之类。人们之所以千里迢迢往五台巡礼,一个重要目的,可能是想亲眼看到这些神秘莫测的“灵异”。在南台山麓两侧画背负大鼓的雷神,来表示“雷雹云中现”;画云中的狮子,题记为“云中狮子现”;画众鸟在台上空中飞翔,题记为“灵鸟现”;还有“通身光现”、“化金桥处”、“青龙二百五十降”、“婆竭罗龙王现”、“圣佛足现”、“金龙云中现”、“功德天女现”、“白鹤现”等“灵异”及其题记。各山还画有星星点点的“圣灯”,以南台最多,山顶十五盏,山腰五盏,右三盏,中间四盏。相传五台山一到夜间便有神秘的“圣灯”。到五台山巡礼的日本僧人圆仁、成寻等皆称自己亲眼见到过“圣灯”(实际上是夜间闪耀的“磷火”)。西台与中台之间绘有佛陀波利参诣五台山灵场时,文殊菩萨化老人身出现,命其回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一段因缘故事。佛陀波利此人《宋高僧传》卷二、《广清凉传》卷中均有记载,其两次来中国,曾参礼五台山,翻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图中把其事迹进一步神化,更能吸引观众。总之《五台山图》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实测图,且有许多灵异神化成份,但在许多地方展现了当时五台山的佛教盛况及其有关历史人物、地理风土、寺庙建筑等,是研究早期五台山史的珍贵资料。 敦煌石窟中的五台山文献史料主要有《五台山赞》、《五台山曲子》、《往五台山行记》等。其中《五台山赞》、《五台山曲子》共有20个编号。这些卷子分别被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窃去,现藏于英国的有S.0370、S.0467、S.2080、S.4012、S.2985、S.4039、S.4429、S.4504、S.5487、S.5573等编号;藏于法国的有P.3360、P.3563、P.3645、P.4560、P.4608、P.4617、P.4641等编号。近年来发现在俄国的彼得堡也藏有此类卷子。我国北京图书馆的8325等编号也属此类文献。有20多个编号的《五台山赞》可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其中以甲类数量最多,一般自题《五台山赞》。此类卷子,均七言韵文,内容多赞美五台山佛教圣境,援引有关佛教事迹、塔寺名称、高僧活动、历史典故等,不但是研究五台山早期佛教史的珍贵资料,而且是最早赞美五台山的诗篇。 《五台山曲子》有近10个编号,只有一类,其创作的时代可能在唐末五代时期。开头几句为“大圣堂,非常地。左右龙盘,为有台相倚。岩岫嵯峨朝圣地。花木芬芳,菩萨多灵异。”其以中、东、北、西、南五台的顺序,分别赞叹各台美景,如“上中台,盘道远。万仞迢迢,仿佛过天半。宝石山岩光灿烂。瑞草名花,似锦堪游玩。玉花池,金沙畔。冰窟千年,身心战。合掌望空重发愿。五色祥云,一日一回现。”文笔气势夺人,是早期赞美五台山诗词中写得最好的曲子词(长短句)之一。 敦煌遗书中的《五台山行记》是更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此类卷子中以P.4648、S.0397两个残卷最引人注意。前者可能是唐开元年间之后一位要去五台山的僧人的日记,现保留下来的内容有作者经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市)、太原(今山西晋源镇一带)等地活动的篇段。《行记》的作者每到一地,都详记行至的日期、当地的地名、巡礼的寺院住宿的驿站等详细情况。通过该卷子内容可以看出,唐代以来,经天井关、晋城、高平、长治、沁县等县市到太原,再上五台山这条道路是当时晋东南入五台山的一条重要通道。《行记》中出现了不少驿站名和地名,如积石驿、太平驿等,地名中的牛防,今称油房;寒店,今称韩店;思亭,今称虎亭;乱柳,今称段柳;团柏店,今称南团柏等等,这些地名大多至今仍被沿用,或因音近而稍有变异,是研究五台山交通路线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行记》对各驿站之间的距离交待得非常清楚,即四十里一驿,此反映的是唐代制度,所以又是研究唐代驿站制度的宝贵资料。 S.0397是五代时期作品,其保存的日记残段是作者在太原活动之后,从太原出发,经忻州至定襄再到五台山佛光寺等处活动的部分。这篇《行记》对行至的日期、距离记载得更为详细,作者每到一地,都详记参访的人物、巡礼的寺院等情况,其对五台山佛光寺的记载,尤为详尽。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寺院,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行记》中保存的有关文献,是研究早期佛光寺历史和寺院布局的第一手资料。此《行记》无驿站名,作者一路住宿之地,多称某店,这是唐代驿站制度破坏后的情况。总之,这类“日记式”的早期五台山文献,除敦煌卷子之外,绝无仅有。 “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消万世灾”(敦煌《五台山赞文》语)。难怪当时中外信土巡礼五台山者络绎不绝,且留下宝贵的“日记”。 另外,下列敦煌遗书中也保留有五台山史料,它们是《诸山圣迹志》(S.0529)、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第二(P.2511)、辞娘卷文(北图乃字74号)、礼五台山偈四首(P.3644)、同光二年智严往西天巡礼圣迹记(拟名,据S.5981)、长兴二年《唐河西释门故僧政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阐扬三教大法师赐紫沙门范和尚写真并序》(据P.3718)、《五台山志》残卷(P2977)、印度普化大师游五台山启文范P.3931等。 敦煌石窟中的五台山史料,在整个敦煌资料中,尽管所占比重很小,但对于研究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而言,却是非常珍贵的。莫高窟壁画中的《五台山图》虽采取了虚实结合、类似于“经变”的表现手法,但对于了解当时五台山的历史面貌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但《五台山图》在莫高窟出现的意义并不限于此点。我们知道,唐长庆元年(821)吐蕃就曾派使者向唐王朝求《五台山图》(《册府元龟》),日本僧圆仁与汾州头陀僧义圆同游五台,下山至太原之后,请画博士画《五台山化现图》“拟付传日本国……请将归日本供养……同生文殊大会中”(《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这种情况连同以后新罗、日本、辽朝、西夏、敦煌曹氏归义军政权境内出现众多“五台山”一样,实际上反映了整个“东亚文化圈”内的一个共同信仰———即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的流行。 参考文献: [1] 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原载: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