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
2014/9/8   热度:462
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 一 二 三 四 五
春贤
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刹,从建寺以来,就受到历代帝王、名人、学士和高僧、硕德的崇奉。因此,它就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文物。现在,主要存于该寺的佛国藏珍楼中。佛国藏珍楼,坐西向东,面宽三间,12.66米;进深三间,12.85米;占地面积162.7平方米。单檐硬山顶,高14.8米,西面有砖券门一个,四面开窗,上中下共计30个。顶为卷棚,里面用木结构隔开三层。上下用木梯通行。
在历史上,这座楼为显通寺的粮仓。一九八七年六月,改为五台山佛教文物陈列室。一九九()年,改称今名。其内共展出文物303件。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57件,三级文物197件,其余43件。
藏珍楼共分三层:第一层是五台山模型及部分较大较重的藏品;第二层是陶、木、金石等珍品;第三层是字塔、经书和名人字画。现将藏珍楼内的主要文物按等级、楼层介绍于后。
一楼上有:
1、木制瓦联:“到此即空还即色,迩时宜雨亦宜晴”。这是乾隆皇帝为广仁寺写的对联。
2、郑板桥兰竹图。一层内两柱间,安装六扇木制屏风。上刻六幅兰竹,分两组。一组为三幅翠竹,一组为三幅兰花。
三幅翠竹中,第一幅为两竿瘦竹,两攒翠叶。上题“一枝一枝,一叶一叶,浑然一片玲珑,苏轼文同”,落款署名“郑燮”。
第二幅为七竿半截巨竹,两枝幼竹。落款草署“板桥道人”。
第二幅为两株挺拔的浓竹,两攒翠叶。落款草著。乾隆辛未九秋板桥郑燮”。
三幅兰花中,第一幅为——簇兰花,上题“留得根科大,何愁叶短稀,春雷潜发,香气入云飞”。落款草署“板桥居士郑燮”。
第二幅为两簇兰花。落款单署“板桥郑燮写。。
第三幅为簇半兰花,落款草署“乾隆辛未九秋”、。板桥郑燮”。
3、陈霖兰竹图。二层楼上,亦有6扇木制屏风。其上有六幅兰竹图,为陈霖所作。
六幅兰竹,分为两组,一组为三幅翠竹,一组为三幅兰花。
三幅翠竹中,第一幅为数株劲竹。落款草署。戊午清明前一日,复道人陈霖写”。
第二幅为一枝幼竹,两簇竹叶,上题“为有寒香入肌骨,不须风雨也肃肃。陈霖写”。
第三幅为两枝幼竹,上题“枝叶上晴光,枝轻叶复扬,一天风日好,声影静肃湘。七十二泉陈霖”。
三幅兰花中,第一幅为两簇兰花,上题“复道人陈霖”。
第二幅为…—簇兰花,落款草书“嘉庆三年夏日”。
第三幅为一簇分开的兰花。
4、百寿图,在一、二层安装的屏风上,上、中、下篆刻着一百个“寿”字,无一雷同。
5、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模型。这块模型是山西省规划设计院,为恢复五台山台怀镇庄重古朴的面貌制作的。它使人既看五台山的今天,又感到五台山的明天一定是雄伟壮观、清静幽雅、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高山自然公园和避暑游览胜地。
在模型内有五台山皇城。皇城位于杨林街和台怀镇之间,地广见方百亩。皇城前有汉白玉石’牌楼三楹,穿过牌楼即是五朝门,上书“皇城”二字。进了正门,·东西朝房各九间,是皇帝上山时,随从文武官员朝见侯旨的地方。再往里走,建有五楹大殿,即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东西两旁又建文华殿、武英殿。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东北方有养鱼池、看花楼,西北方是台榭煤山。想当年皇城里边楼台殿阁,勾心斗角,何等华丽!
6、大社铜牛,高85厘米,身长146厘米,铜质,铸于明代,被鉴定为一级文物。铜牛分足而立,头向前伸,圆目正视,咀合鼻张,双角内收,腰部披垫,彩绘花纹,尾巴残缺,腹内中空,通身鎏金,整个造型美观大方,形象逼真。
铜牛原在大社寺内,故名大社铜牛,属五台山旧十景之一。与铜牛配套的还有一辆铜车,车棚、轮、轴及车上的绳索均为铜质。《法华经》将三乘喻为三车,小乘声闻喻羊车,中乘缘觉喻鹿车,大乘菩萨喻牛车。此铜牛、铜车用以表示运载众生早出火坑,成就佛果之意。
7、杨五郎铁棍,圆柱体,长1.68米,直径5.5厘米,铁色斑烂,一端刻有小字,“共重八十一斤,谢荣揽、段思礼造”。另一端,原有一寸多长的裂痕。相传,此棍为宋将杨五郎所用兵器。这根铁棍,原来珍藏在五郎庙内。庙被毁后,移在显通寺保存。
8、“文殊菩萨鞋”,是一双用黄绫布制作的两道脸鞋,长约1.2尺,宽约4寸,底厚1寸。这双鞋,是民国初年天津的一位女居士制做的。它原供在显通寺文殊殿内,故称“文殊菩萨鞋”。
9、十字八宝雕漆须弥座,一对,漆质,通高37.5厘米,长宽各64厘米。座为十字八宝形,中间有一方孔插座,周围雕万字图案花纹,腰部收缩呈束腰形,雕饰狮象。八宝图案有二十个面,上下分别雕饰莲办花纹、万字纹、寿字纹、雷纹,底角为兽面纹,雕饰精细,器物基本完整,为二级文物。
10、关公夜观《春秋》轴,长83厘米,宽70厘米,纸质,明代作品,二级文物。画面内容足关公看《春秋》,关公坐于椅状似的山石上,周仓立于其后。画的上方右下侧,画山水松石,设色;右上方有沈周的款述白文,“石田”方章一枚。
沈周,是明宣宗宣德二年至明武宗正德四年间人,籍贯南京长州,字启南,世称石田先生,构有竹居,工诗善画。
11、十八罗汉条幅,每条纵长105厘米,横宽33厘米,纸质。画面是十八罗汉,有山水,设色,落款是“乙丑冬曰杨禹之敬”,“杨氏口印”一枚,下为“禹之”章,为清代作品,二级文物。
二楼上有:
12、粉彩瓷象蜡台,一对,瓷质,通高14.5厘米,长15.7厘米,为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遗构,二级文物。瓷象回首站立,垂耳卷鼻,长尾歪曲,背驮宝瓶。背垫粉绘海上日出。宝瓶粉彩梅花,宝相花象,通身饰卷云毛纹。其中一个宝瓶断裂。
13、螭耳青花瓷瓶,瓶高62.5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8.3厘米,瓷质,为乾隆年间的遗构,二级文物。瓶的形状是:盘口、螭耳、深腹,小圈足,口边绘万字花纹,颈部蕉叶纹,肩部云幅纹,腹饰龙凤、牡丹、花卉,底边一周云纹和斜方格纹,底有釉;一耳尾残。
14、青花山水人物瓶,高60.6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7厘米,瓷质,为晚清遗构,二级文物。瓶的形状是:喇叭口,无耳,深腹,小圈足,通体饰青花、山水、人物,底有釉。 ·
15、豆青蟠螭纹尊,高20.5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9厘米,瓷质,为乾隆年间的遗构,二级文物。尊的形状是:直口圆唇,象首衔环耳,垂腹圈足,豆青釉,领部两周云纹,腹部两个回首蟠螭纹,纹饰均为隐青暗花。圈足底部有釉。底部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16、云幅荸荠瓶,高33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15厘米,瓷质,为光绪年间遗构,二级文物。瓶的形状是:直口圆唇,圆腹,圈足,通体为蝙蝠云纹,盖血红,上口如意纹一圈,底边仰莲纹一周,底有釉。底部楷书“大清光绪年制”。
17、元管道升仲姬氏画观音像条幅一件,纵长68.3厘米,横宽38.2厘米,绢质,为元至元年间的作品,二级文物。画面内容是:水墨山水人物画,下部中间偏左绘观音菩萨像,端坐平石上,左侧自上而下绘竹、石,底部绘水草,右上方有管道升仲姬氏楷书十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落款:“至元年辛卯长生日,吴兴管道升仲姬氏敬写”,下朱文“仲姬”。朱文“××”“××”“××”,共有藏章15个。
18、苏武牧羊瓷罐,罐高26.8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12.8厘米,瓷质,为清乾隆年间遗构,一级文物。罐的形状是:直口双唇,溜肩,鼓腹,小圈足。通体堆塑苏武牧羊及松树、葡萄树等。底纹珍珠,瓶有开片,底有釉,底中间刻方形铭:“康熙年造”,疑为后刻。
19、粉彩深腹瓷瓶,一对,高17.2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4厘米,瓷质,为乾隆年间遗构,二级文物。瓶的形状是:敛口束领,折肩深腹,小圈足。通体彩绘梅、莲、萄各种花卉图案。足边一周雷纹,底有釉,中间方形,落款楷书“乾隆年制”。
20、济公像,通高63.2厘米,肩宽20厘米,底长21.5厘米,底宽20厘米,为清光绪年间遗构,二级文物。像的形状是:济公头戴观音合掌帽,身披汉青服,左手提履,右手拿扇,肋骨成条,瘦骨嶙峋,僧衣旧衲,白眼斜睇,笑态逗人,颈糸念珠,赤脚而行,诙谐洒脱,腹内中空。烧制工艺精湛,为陶瓷艺术中的佳晶。
21、白玉涅.盘佛像,长56.5厘米,高17.5厘米,底最底处11.6厘米,玉质,为清代遗构,二级文物。像的形状是:呈侧卧姿势,螺旋发髻,面相椭圆,两耳垂肩,右手折曲扶头,左手贴身伸直,右腿伸直,左腿微曲,身披袈裟,卧于石板上,右腋下垫枕头。整个佛像由缅甸白玉雕成。
22、白玉坐佛雕像,高56.5厘米,肩宽21.5厘米,底宽18厘米,座长43.5厘米,汉白玉质,清代遗构,二级文物。佛的形象是:螺旋发髻,两耳垂肩,面相椭圆,闭目合咀,宽肩,袒右肩,交脚盘坐于石板上,身披袈裟。面额、两耳及衣纹均用描金装饰。
23、观世音菩萨建瓷像,高8.7厘米,肩宽2.5厘米,底长5厘米,底宽3.8厘米,建瓷质地。为明代晚期遗构,二级文物。像的形状是:头挽发髻,面相秀圆,胸饰璎珞,披通肩汉青法衣。乎持念珠,右腿交起,就地蹲坐。腹内中空,背后有一葫芦形印,篆书“何口”。
24、石雕观音站像,高45厘米,肩宽8.5厘米,底长9.7厘米,底宽8厘米,北齐遗构,石头质地,二级文物。像的形状是:圆形背光,头戴宝冠,深目高鼻,面相微圆,溜肩,胸饰璎珞,身波通肩汉青法衣,胸前飘带穿环,衣纹简练,通身刷金,彩为后漆,椭圆形座。
25、木雕大势至菩萨造像,通高52.7厘米,肩宽21厘米,底长42.5厘米,底宽25.5厘米,明代遗构,木质地,二级文物。像的形状是:头挽四圈收圈发髻,面相方圆,宽肩,通身披汉青法衣,并饰璎络,用珍珠玛垴各种宝石镶嵌。衣纹拖地,右肩斜曲向上,左肩折曲,手托于左膝上,左腿弯曲蹲坐,赤脚。通体施金彩。发髻、手指底部等局部残缺,其余大部分完好。
26、释迦佛站像,通高23厘米,像高19.4厘米,肩宽4.5厘米,为隋朝遗构,铜质,二级文物。像的形状是:螺旋发髻,面相瘦长,圆肩,胸带挽结,身披通肩汉青法衣,左臂折曲向前,右臂折曲向上,赤脚站立于束腰须弥座上,座缺下部。现有莲办座为后配,佛像后有两个孔。行光为后配。
27、释迦牟尼佛像,高24厘米,肩宽5.5厘米,座长8.4厘米,宽6.2厘米,为唐代遗构,铜质,二级文物。像的形状是:螺旋发髻,面相方圆,身披袈裟,右臂右手下垂,左臂曲折胸前,赤脚站立于莲花座上。座为六角形。
28、铜菩萨站像,高24,7厘米,肩宽6厘米,座长8.2厘米,座宽6.2厘米。唐代遗物.铜质,二级文物。像的形状是:头戴五佛冠,面相清秀,胸饰璎珞,两手胸前合掌,两臂飘带F垂至座。赤脚站立于莲办座上,座为六角形。
29、檀木如意,长33.5厘米,质地檀木,隋代遗构,二级文物。如意的形状是:如意下部椭圆形,腰部上弓为长圆形,上部曲折为圆形,上中下均饰玉雕八宝、佛手、蝠纹图案。雕工精细。
30、金饰海螺号角,长16厘米,宽8厘米,近代物品,二级文物。形状是:吹口镶嵌金饰花纹包片,上饰三层螺旋式卷草纹,左侧扇面也是镶金片饰卷草花片图案,—F部衔环。上部与吹口金片接口处断裂一部分。用左手持角比较少见。
31、胶漆达摩祖师像,高28.5厘米,肩宽11厘米,底长20.8厘米,底高19.3厘木,系近代物品,质地胶漆,为二级文物。达摩祖师的形象是,头戴风帽,身披袈裟,盘脚蹲坐,右腿曲折,坐于草垫上,袈裟饰寿字团花纹。长眉长须,闭目静思。面部与底部有裂纹。
32、楠木雕达摩坐像,通高25.5厘米,肩宽9.5厘米,底长15.5厘米,底宽11.5厘米。相当于清代,质地楠木,二级文物。像的形象是:面向侧视,目瞪,咀微咧,披肩露胸,赤脚蹲坐于地,眼珠与牙齿另外镶嵌,雕工简炼,形态有神。左足尖断裂,其余完好。高鼻卷须,两耳有环,可能是外国朝拜所赠之物。
33、武则天铜像,通高41厘米,肩宽7厘米,座长18.4厘米,宽14.8厘米,铜质,明代制造,二级文物。像的形象是:头戴凤冠,面相椭圆清秀,身穿通肩长衣,腰糸带有云纹披肩,足蹬纹鞋,袖手端坐于云纹长方形座上。整个形象,比例适度,铸工精细,鎏金大部分脱落。座与两足尖微残。基本完好。
34、刘海戏金蟾铜像,通高39厘米,家高25.3厘米;蟾宽20厘米,长28厘米。明代制作,铜质,二级文物。刘海的形象是:头披发,面带笑容,右手向上,左手向下,并持金钱,挽袖袒胸,赤脚,右脚蹬于金蟾背上。金蟾圆目咧咀正视,背有桃形口,盖为八个镂孔金钱。周围为多片垂叶纹,腹内中空。三足。基本完整。
35、勒君护法家,通高26.8厘米,像高18厘米;羊长16.4厘米,羊高12.3厘米,铜质,清代制作,二级文物。像的形象是:头戴寿字圆帽,深目高鼻张咀,卷云纹须,右臂向上折曲,左臂折曲伸展,足蹬鞋,弯腰骑在山羊身上。羊作回首奔跑状,羊角交纽。额部披毛;下颔有胡。短尾折曲。
36、文殊菩萨铜像,通高16.5厘米,底长13.8厘米,底宽8厘米,明代制作,铜质,二级文物。像的形象是:头戴宝冠,面相微侧。上身斜曲,坐于青狮莲办座上。青狮回首卧姿。座为圆角长方形。宝冠正面一个花办残缺,鎏金。
37、护法铜像,高20厘米,长19厘米,清代制作,铜质,二级文物。像的形象是:头戴火焰、骷髅纹宝冠,面相深目高鼻,张咀斜视。右臂向上伸折,左臂折屈胸前;袒胸露乳,凸肚,颈饰璎珞,赤脚盘坐于马背上。马作回首、张口、立耳、垂尾、奔驰状。左臂有隼卯,能活动;左手持一人手,马背披人皮垫。垫上人头向下,四肢披开,完整。 ,
三楼上有:
38,《陀罗尼咒经》一卷,残长258.4厘米,宽8厘米,纸质,为宋代遗构,二级文物。《经》卷的现状是:原《经》为雷峰塔藏《经》,相传有八万四千卷,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仿造。此塔原在杭州西关。首铭记乙女八月日记。《经》是木刻印法,开首为供养人图像。正文为“一切如来经秘密金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每行十字,宋体。
39、鎏金四十二臂观音铜像.通高35.8厘米,像高30.8厘米,肩宽7.5厘米。座长17.5厘米,宽13厘米,为明代制作,铜质,一级文物。像的形象是:头戴宝冠,面相方圆,胸饰璎珞,飘带飞扬,背腰以下饰璎珞。两手胸前合掌,周围共四十二臂,每只于持法物,赤脚立于莲办座上,座为椭圆形,通体鎏金,作工精细。
40、菩提树叶画十八罗汉像,一套十二页,纵长26.5厘米,横长19厘米,为明代作品,质地菩提叶,属一级文物。册页共十二幅,设色,均用菩提叶作画十八罗汉,按顺序第l、3、5、7、9、11页为单人罗汉,第2、4、6、8、10、12页为双人罗汉;为工笔画,绘画精细,人像表现各异,设色鲜艳,相当完整。每幅册页背跋铭记“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往生净土神咒”等,跋为“长州文嘉敬题。,白文“长州”、“文嘉”方章各一。纸地黑色。
十八罗汉像由明万历年间丁云鹏在菩提叶上所绘。第十二页右侧有款“丁云鹏敬画”,朱文方印章一方。封面题款:“丁云鹏敬绩十八罗汉册”,精品真迹,“烁盒黄易”,朱文“秋”、“盒”方印各一。
41、二十四臂菩萨雕像,通高35.5厘米,像高28.2厘米,肩宽6.5厘米,座长23厘米,宽16厘米,清代遗物,质地草沉香木,二级文物。形象是:头挽高型发髻,并有宝冠,面相清秀,肩膀较宽,共24臂,手中执有各种法物。胸饰璎珞,赤脚站立于并蒂莲座上,座周围雕卷草莲花一周,通体饰金,基本完好。
42、白玉坐佛雕像,通高37厘米,肩宽16厘米。底长35.5厘米,底宽20厘米,清代遗物,汉白玉质,二级文物。佛的形象是:螺旋发髻,两耳垂肩,面相秀圆,闭嘴,微睁目,着袈裟,袒右肩,交脚坐于莲座上。左手平放胸前,右手搭于右膝上,通身施金彩。
43、《华严经》字塔是一幅由80卷《华严经》的600043字组成的七级宝塔。字塔白绫质地,纵长580厘米,横长167厘米,外镶蓝边,中间字塔。工笔楷书,一丝不苟,清晰可认,字小如蝇。字塔上飞檐铃铎,风磨铜顶,露盘层基,明显自然,玲珑剔透,宛如工笔画成。这幅字塔由清康熙庚午年(1690)三宝弟子许德心沐浴焚香,用了12年的时间写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为一级文物。
44、铜药师佛坐像,通高23.5厘米,像高18.5厘米,肩宽9厘米,座长15.5厘米,宽lo.5厘米。明代遗物;铜质地,为二级文物。像的形象是:螺旋发髻,面相秀圆,袒右肩右臂。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上,面部、胸部、右臂、双手、双脚均为泥金。手中持物已佚。
45、金字《华严经》,一级文物。共有16函,第一函为6本经卷,其中一卷为“纶贯”。其余每函5本,共81本。每本长37.·2厘米,宽12.2厘米,蓝纸质地。“纶贯”是复庵和尚奉旨于万历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写成的,是指导阅读《华严经》的教材。第二本卷首有明成祖朱棣写的《御制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其落款为“永乐十年六月初四日”,说明这部金字《华严经》是依据《永乐藏经》书写的。再由每卷落款看来,该书是在万历十八年(1590)十一月十七日写起,底本为唐武天时新译的80卷《华严经》,共600043字,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写成,共用了十六年的时间。每一卷都是由一名官宦施奉资命书写的。经卷正文为2厘米见方的楷书,工整秀气,笔力隽永,仿佛是一册珍贵的字贴。卷内一律为蓝底金色;光彩耀目,庄严而富丽。这部经书写成后,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显通寺多宝佛塔立塔之时,由河南彰德府汤阴县崇寿寺僧人湛社叩塔阕寿装脏。一九八五年七月,五台山管理局文管处翻修铜塔时,发现塔内藏着这部《华严经》,才让珍藏了374年的《华严经》重新见世。
46.鎏金宗喀巴铜像,通高36.8厘米,肩宽12.5厘米,底长27.5厘米,宽.20厘米,明代遗物,铜质地,二级文物。它的形象是:头戴尖桃帽,面部修长圆润,身穿右襟袈裟,两手折曲胸前;手持法物尾带;两脚结跏趺坐于莲办座上。座为仰伏莲办两层,三角桃形。面部、右臂、双手、双脚为刷金,其余为鎏金。
47.鎏金宗喀巴铜像,通高18.3厘米,肩宽5厘米,底长11.2厘米,宽8厘米,明代遗物,铜质地,二级文物。像的形象是,头戴尖状风帽,面相修长圆润。身穿右襟袈裟,两手折向胸前,两臂外背莲花法器;尾带弯曲执于两手中,两脚结跏趺坐于莲办座上。座为仰伏莲办平面三角桃形。面部、右臂、双手、双脚为刷金。其余部分为鎏金。艺术价值较高。
48.康熙御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为康熙十四年(1675)御书。纵长25.7厘米,横宽11.3厘米,纸地蓝色。卷首为一佛二菩萨像,经共二十六行,每行一般为十一个字,工笔楷书。卷尾为韦驮像。
49.白衣大悲观音菩萨像轴,轴纵长59.8厘米,横宽27.5厘米,绸绢质地。清康熙年间制作,二级文物。轴的现状是:绢底条幅,白描白衣大悲观世音菩萨像,上部书《白衣大悲王印心陀罗尼经》,九行,每行二十字。落款是“弟子马豫敬书敬写”。
50.十六罗汉册页:二级文物,共十四页,纵28.4厘米,横19.7厘米。明万历年间的遗物,绫地菩提树叶形,白描十六尊者罗汉像,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线条流畅。与丁云鹏绘的设色十八罗汉像绘画艺术相同。又落款为“南羽丁云鹏敬绘”。
51.鎏金铜佛像,二级文物,像通高43.4厘米,肩宽14厘米,座高11.5厘米,座长35厘米,宽23.5厘米。明代遗物,铜质地;像的形象是:螺旋发髻,面相上宽下窄,宽肩细腰,交脚盘坐于莲花办上,袒右肩,右臂曲折下垂,左臂斜曲胸前。座为椭圆形,上下仰伏两层莲办,通体鎏金。
52.竹禅舌书条幅两件,橙黄底纹,金色镶边,朱墨小篆,十分典雅,上书:
心地未容一念杂
话头常得六时清
这两件条幅,是清代僧人竹禅于光绪(1875—1908年)年间至五台山瞻谒文殊圣容时,用舌头蘸着朱墨写的。竹禅,梁山王氏子,避难出家,遍游吴越,善画山水人物、老树怪石,后圆寂于蜀。竹禅舌书亦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53.五台山圣境全图,拓片,长162厘米,宽118厘米。拓于慈福寺原存的一块木刻印版《五台山圣境全图》。这块木刻印版是慈福寺喇嘛桑葛阿麻格于清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五日大发愿心亲手刻的图版。这位雕刻家以高度的雕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以极简练的手法,雕刻出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概貌。
在这幅《五台山圣境全图》中,记载了五台山清代时的大小寺庙、丛林静室60余处、帝王行宫3处、佛塔灵迹30余处。同时,还记述了当时的村庄,绘制了康熙皇帝朝台的盛况。还穿插了康熙寻父、康熙射虎、射圣、“老人示路”等传说。内容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动有静,真实地反映了五台山佛教圣地僧俗人等的生活情景,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54.墨刻《心经》,长7厘米,宽2厘米,正面铸着“阿弥陀佛”,背面铸一卷《心经》。这是乾隆十一年(1746)九月下旬,高宗第一次瞻礼五台山时,敕赐给五台山寺庙的珍贵文物。
55.石头佛塔,高20厘米,宽15厘米,厚12厘米,这是我国一位僧人去印度朝拜佛教圣地时,从十六处圣地采集的石头粘成的佛塔。塔内供有释迦牟尼佛。
56;竹禅的金石篆刻,四幅,每幅四块,计十六块,连“朱文”合起来,是一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7.康同僧的金石篆刻一幅,印有各种金石篆刻44块,连“朱文”合起来是一部《心经》。
58.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计有十五幅,内容是释迦年尼一生的传记,榜题是“树下诞生”、“俟象出坑”、“游观四门”、“夜半逾城”、“落发贸衣”、“六年苦行”、“牧女戏糜”、“禅河澡浴”、“魔军拒战”、“成等正觉”、“仙人求度”,”降伏火龙”、“度弟难陀”、“调达害佛”、“双林入灭”。
59.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匾在一楼内,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匾四块,匾幅很大。其中三块为横匾,尺寸相同,横190厘米,竖64厘米,一块为竖幅,横95厘米,竖188厘米。均为黑底金字,光彩耀目。
这四块诗匾,依写作时间为序,其一是《显通寺》,落款时间是乾隆十五年(1750)二月。其二是《显通寺再依皇祖元韵》,落款时间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其三是《显通寺三依皇祖元韵》,落款时间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其四是《显通寺四依皇祖元韵》,落款时间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其和诗见诗歌部分。
60.朱拓观音像,为纸质竖幅画像,长1.68米,宽47厘米。画面暗红为底,由白色线条组成。观音肌肉丰满,衣纹流畅,姿态庄严,神情和悦。面上有阎立本书及“明定海斋倭梁文台庠生刘聚福勒”、“明万历戊申宁绍参将天台刘炳文立石于普陀山杨枝庵”等,说明此画为唐立本所画,明刘聚福雕刻,并于清代拓印下来的。
61.达摩瓷像,高36厘米。达摩站立,身着披裳,遮覆头身,脸呈圆形,肌肉雍结,前额突出,眼皮下垂,双眼上翻,眼白大而眼珠小,咀唇紧闭,下唇上翘,两耳垂肩,络腮胡须,前胸袒露,两臂屈放胸前,形象极为生动。
62.赵朴初游五台山杂咏。在三楼上,挂着四帧条幅,书署现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59年游五台山时写的十二阕词,调寄忆江南。现选五阕于后:
清凉地,
偿梦五台山。
浅紫深红花织锦,
轻雷急鼓水鸣滩。
身在白云间。
名王塔,
终古倚天长。
静听风铃飞八表,
欣窥筹幄想当年。
景仰为留连。(塔院寺)
来寻处,
风雨五郎祠。
百战艰辛留铁棒,
千秋飒爽想英姿。
卓卓释家儿。(兴国寺)
栖心云,
飞阁府奔湍。
回首狂澜惊险渡,
举头危磴喜先攀。
一勺试泉甘。
清凉地,
凡圣可用参。
举起锄头开净土,
穿来牛鼻透重关。
努力事农禅。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7.2)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