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建筑及塑像概述
2014/9/8   热度:413
龙泉寺建筑及塑像概述
高明和
龙泉寺, 俗称九龙岗, 位于台怀镇西南10 余里的小车沟村的九龙岗山麓。寺庙由九道山岭环抱,犹如九龙会饮。寺东有泉, 清澈见底, 甜似甘露, 谓之龙泉。寺依泉名, 故称。
龙泉寺, 传说为宋将杨业家庙。之后改成佛寺,不过只属于五台山“诸山丛林静室”的范畴。民国年间, 普济和尚的弟子在此为其修筑墓地, 进行扩建, 历时14 年之久, 创立了豪华庞大的龙泉寺。
寺宇坐北向南, 依山建造, 占地15950 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5 间。寺前为大影壁和108层石阶, 平台上矗立着汉白玉牌坊、石狮、石旗杆、玉带桥。寺庙并排建有三座山门, 各通一院。每个院落, 由券门洞沟通。东院中轴线上建有三重殿宇,为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中院中轴线上建有献亭、普济和尚墓塔和祖师殿。西院为四合院, 院内建岫净文公和尚墓塔。以上建筑, 皆为民国初年营造。
石雕艺术 精妙绝伦龙泉寺的石雕建筑最多、最繁、最佳, 世所罕见。
寺前的青砖照壁, 面宽三间, 一高二低, 呈八字形。中间的照壁, 宽11. 4 米, 高7 米, 厚1. 2米, 两旁的照壁宽5. 8 米, 高6 米, 厚1. 2 米。照壁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顶为五脊庑殿式, 砖磨斗拱, 盖着青色通板瓦, 壁身中央镶嵌石雕, 下有石雕须弥座。束腰雕刻人物、花草、琴棋书画等。
两旁照壁中央, 镶嵌着圆形石雕, 一块石雕是“福禄寿三星图”; 一块石雕是“文王访贤”。
“福禄寿三星图”刻的是赐福的天官、降官禄的员外郎、予人长寿的南极仙翁。他们是人们喜欢的三星, 许多人家爱在中堂挂上三星图, 表示三星在户, 喜庆满门。
“文王访贤”刻的是周文王屈尊大驾, 亲临 溪, 拜访姜子牙的故事。
中间的照壁中央, 镶嵌着一块汉白玉镂空石雕, 为五台山主要寺庙示意图。图中有苍松一棵, 松下有宝塔一座, 象征着五台山中心区的佛舍利塔及周围的寺庙。中下端雕一立体大殿, 匾题“演教寺”, 旁又雕刻立体寺院, 暗指龙泉寺。西北角雕有盘屈山径, 通到一座殿上, 殿内有扁形石窟, 殿外石阶上有一人跪着叩头, 标志着“佛母洞”; 东南侧雕有一个山洞, 洞内有一尊坐像, 标志着“观音洞”。左旁雕刻下层为三眼窑洞, 上层为木构建筑的楼阁, 阁内供有弥勒佛, 标志着栖贤寺。整个镂雕,构图奇巧, 雕刻精细, 是一件珍贵的石雕艺术品。
照壁前, 是民国十三年(1924) 用青石铺成的108 级石台阶。上了台阶, 是一座平台, 上面矗立着一座洁白光亮的汉白玉石牌坊, 配以大石狮、石幡杆、石拱桥。石牌坊四柱三门, 三个楼头, 分上下两层, 中楼高大, 两耳楼偏低。楼头下方, 四根方柱插入四个方墩, 每根方柱又有前后两根圆柱斜撑着。结构严谨稳固, 形制刚健挺拔。牌坊通体雕镂镌刻, 前后垂檐和三门的拱房, 都采用镂空雕法, 玲珑剔透。中门的拱房上雕有“二龙戏珠”, 两龙飞腾于朵朵白云之中, 张口睁目, 很有气势, 龙的角、牙、舌、须、鳞、爪和云头等, 雕刻得恰到好处。两耳门的拱券上雕有花草、仙桃、柿子、毛笔、尘拂、纸扇、宝镜、书籍等, 十分逼真。石牌楼的四根方柱的四个石墩一字排列, 外面两根的顶端为覆莲瓣,里面的顶端各雕20 多个小石狮。这些石狮四周围绕, 姿态各异, 栩栩如生。四个大石墩的外侧, 雕有龙纹图案。四根方柱前后抵顶的八根斜圆柱上,皆雕盘龙, 称为绞龙柱。牌坊的圆柱底及顶端、斜圆柱顶端、脊岭两端、出檐翘角、横 两端和立面两处, 皆雕龙头或整条龙。牌楼统体雕刻蛟龙80 余条。牌楼中门檐下, 雕有两块竖匾, 正面题字“峻凌霄汉”, 背面题字“妙通玄机”, 落款均为民国丙寅(民国十五年, 即1926 年) 龙门严廷扬(当时任五台县县长) 题。中门横 间的嵌板上题有“佛光普照”。左右耳门的横 嵌板上题有“共登玻岸”、“赴会龙华”, 是当时省会长题的。寺僧含坚回忆说:“这座牌坊建于民国15—20 年, 历时6 年, 是由定襄宏道镇贾庄村的胡明珠设计图案、杨永生等石匠建造的, 匠役人员共计200 多人, 花费银元47000块。”这一不朽杰作, 是五台山石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牌楼后面的一对大石狮, 造型生动。狮子颈戴项圈, 圈系响铃, 胸前挂有穗缨, 毛发卷曲, 双目圆瞪。右侧的石狮, 左爪按着一只小石狮, 小石狮侧卧着, 咀咬着大石狮胸前的穗缨, 四只小爪和大石狮的大爪相搭, 显示出一副活生生的母爱情景。
牌坊两侧的石幡杆, 插在石方台上, 共有五节高, 末端套有铜顶, 幡杆造型大方, 别具一格。
牌坊后面的石拱桥, 体量不大, 但精致华丽。
龙泉寺内的石雕建筑, 是中院里的普济和尚墓塔。
普济和尚是清光绪年间(1875—1908) , 五台山的著名高僧。在他三十七年的僧涯中, 修筑了大小寺院一十八座, 功德昭著, 身名显赫。民国元年(1912) 六月望日, 普济禅师圆寂。民国九年(1920) , 他的弟子于龙泉寺为其建造墓塔, 以资纪念。
墓塔塔基为束腰石砌方台, 台高1. 5 米, 边长6. 7 米。方台四周, 装有石栏杆, 中间砌塔, 高10米。塔座八角形, 每角雕力士一尊。塔身为圆肚形,上刻《心经》一部。东西南北四面, 各刻一尊弥勒佛像。普济自称弥勒佛转世, 故在墓塔上刻有此像。
塔的圆腹之上, 雕八角楼檐, 状如伞盖。八角飞檐上, 又为十三级浮屠。塔尖细高, 顶覆似圆盘, 饰以铜顶。该塔建造别致, 雕刻精细, 大方美观, 是五台山石塔中的代表。据寺僧含坚讲, 这座塔是河北省曲阳县的石匠于民国九年(1920) 始造, 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 , 历时四年多。
西院内也有石结构之塔, 高5 米。塔的圆腹上,刻着“庄严极乐堂上第二代岫净文公大和尚”塔名,落款为民国庚申年(民国九年, 即1920 年) 菊月(阴历九月)。
殿建三层 布局规整东院为殿院, 分为前院、后院。前院较低, 后院居高。前院建天王殿、观音殿; 后院建大雄宝殿。
两翼前为钟、鼓楼, 后为客堂、僧舍, 布局整齐严谨。
天王殿, 面宽3 间, 高11. 8 米, 进深10. 2 米,单檐硬山顶。正面是汉白玉雕砌成的拱形殿门, 镌刻的人物、菊花、风竹、梅花、兰草, 生动优美。殿内正中佛台上, 前供弥勒佛, 后供韦驮菩萨。两壁立有四大天王、“哼、哈”二将, 他们的职责是坚守寺庙大门。
天王殿, 还有两尊伴有苍龙和伴有猛虎的神像, 称为降龙、伏虎。佛教将降龙、伏虎也视为护法神。
观音殿面宽三间, 14. 3 米, 进深10. 2 米, 单檐歇山顶, 四出廊。殿内佛坛上, 正中塑着观音菩萨, 左面塑着文殊菩萨, 右面塑着普贤菩萨。两壁塑着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在山涧、石洞内塑着十二圆觉菩萨。圆觉, 有“圆满觉性”之含义, 即所谓“功德圆满, 彻底觉悟”。达到了自觉觉他的最高境界。十二圆觉菩萨的名称分别是: 文殊、普眼、弥勒、威德自在、净诸业障、圆觉、普贤、金刚藏、清净慧、辨音、普觉、贤善首。十二圆觉菩萨中有著名的三大士: 文殊、普贤和观音, 第四位金刚藏。
《佛学大辞典》载: “现忿怒身, 或持金刚杵以伏恶魔, 谓之金刚藏王。”第五位是弥勒, 传说释迦牟尼圆寂后, 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 弥勒才能接班, 下生人间广传佛法, 故称弥勒为未来世佛。清净慧已脱离烦恼, 六根清净, 从而获得佛门智慧。威德自在, 有大威势, 足以折伏恶魔; 有大慈德, 堪可救助众生。辨音是擅长以音声宣传佛理, 教益众生。净诸业障, 能够除掉种种阻碍自己“解脱”的恶障。普觉已看透了生死苦乐, 请佛指出修行之路。圆觉是努力使自己觉行圆满, 永断无明, 即能成就佛果。贤善首是按着佛的指示修行, 既贤且善, 成为上首菩萨, 离成佛已近在咫尺了。
大雄宝殿位于东院的后面。面宽5 间, 17 米, 进深11 米, 单檐硬山顶, 前出廊。内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三佛前还塑有阿难、迦叶、帝释天王、大梵天王。两侧塑十八罗汉。
中院是祖堂院, 院内前有献亭三间, 后有祖堂五间, 内无佛像。
西院为文殊院, 正面有文殊殿三间, 内无佛像,仅墙上留有500 罗汉过江的壁画。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7.4)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