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照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2014/9/8    热度:435   

  圆照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高明和 吕更美

  圆照寺位于台内灵鹫峰山腰。古称普宁寺,始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明永乐年间重修,宣德年间再建,清代又予修葺。昔为五台山最早的一座黄庙,今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山志》载: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实哩沙哩来华传教,应诏于大善殿讲经论法,深得永乐皇帝的嘉赏,敕封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幢,让其到五台山讲经,住显通寺。明宣德初年,实哩沙哩又被召入京,实哩沙哩请旨归山,没得到皇帝的批准,就在请旨未准的第二天,实哩沙哩无疾而亡。宣宗皇帝闻讯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将其舍利子一分为三,建塔珍藏。一塔建在北京,寺曰真觉;一塔建在台山普宁基,寺曰圆照。

  圆照寺座北向南,东西窄而南北深,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共有殿堂房廊屋舍数百多间,皆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都纲殿。

  前坡下,有一个大影壁,一座牌楼旧基。山门前的平台上,有卧狮一对,立旗杆一对。寺庙前置石狮,用以驱邪,立旗杆属于一种装饰,并非真正挂旗。

  山门,为三开间,面阔9.9米,进深8米,四架椽,单檐歇山顶。前后出廊,并列三门。门上悬金字匾,题着“大圆照寺”四个大字,为住持沙门清海立,王留鳌先生书。柱上挂木制对联,联臼:“圆满建成根本金刚道场在此寺,照澈圣教主持显密正法于今朝”。中门两旁,亦挂木制对联,联曰:“圆融无碍显现诸佛净土于此地;照破法空蕴藏妙德僧伦遍尘刹。”

  穿过山门,回头见柱上挂木制对联,联曰:“出则弘称六度化七趣同归正觉;入以德量三脱拟四圣共证泥洹”。

  山门两旁,又有二道门,合计“五门”,故又称“五朝门”。

  朱门启处,殿宇辉煌壮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王殿。

  天王殿,为三开间,面阔9.8米,深度13米,单檐歇山顶。前檐下挂有一块九龙绞边的御制牌匾,上书“震那金界”,蓝底金字,为乾隆皇帝所书。殿门两旁是木制对联,联曰:“四天王坐宝殿威镇四魔护圣教;十地圣遍尘刹调伏三有转法轮。”

  殿内正面置华丽的木佛龛,内供跏跃半坐,右手托一布袋,左手拿串念珠,袒腹大肚,笑口常开,双耳垂肩,下巴肥厚的弥勒佛。像高l米,泥塑。人们进了寺庙,一见此像,就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

  古往今来,人们以“大肚”、“常笑”的特点,为弥勒佛编撰出了许许多多饶有风趣的对联,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此有何不答”。“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险相迎”。“布袋全空容甚物,跏趺半坐笑何人”。“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地不跌,何防人自纵心游”。“处已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笑口弥勒像,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像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佛书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期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浙江一带游化行乞,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言语行为不拘小节。为人预测凶吉非常灵验,还能预知晴雨,人们都觉得他神秘莫测。后来,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说是:“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

  笑口弥勒佛背后,侍立着韦陀菩萨。他身穿甲胄,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背对山门,面对大雄宝殿,维护佛法。

  韦陀菩萨,又称韦陀天,是佛教护法天神。他本是婆罗门教神话中的天神,后来被佛教吸收为护法诸天之一。相传释迦牟尼去世后,诸天神和众王商量火化遗体,以及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陀天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了诸天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邪魔,保护佛法。

  天王殿两侧佛台上,塑着3.5米高的四大天王,神采飞扬,威武雄壮。

  四天王,原是印度古代神话中的神将。他们的出现要早于佛教的形成,后来佛教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护法天王。佛教相传,四天王住在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上,他们各自率领着八大神守护四方天下。东方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率领毗舍阁(颠狂鬼)、乾闼婆(香阴)神将,守护东方弗提婆洲。南方增长天王,梵名“毗流驮迦”,率领鸠磐荼(雍形鬼)、薛荔(饿鬼)等,守护南方阎浮提洲。西方广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率领诸龙以及富单那(臭饿鬼),守护西方瞿耶尼洲。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率领夜叉、罗刹将等,守护北方郁单越洲。中国汉地佛教寺院,多有天王殿,安置四天王像,作为护持佛法,保护寺院的护法神。

  天王殿左侧后边塑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据说他能护持国土。他的形象为头戴毗卢宝冠,身披甲胄,手持琵琶。前边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据说他能令人增长善根。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提宝剑。

  天王殿右侧后边塑的是北方多闻天王,据说他经常守护佛法,维护如来道场,由此常得听闻如来说法,所以称之为多闻天王。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左手持伞。前边塑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据说他能以清净天眼观察世界。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

  天王殿两旁,设有两座旁门,通往大雄宝殿院。左边门上书“吉祥门”,右边门上书,“般若门”。意思是人们进入此门,既能得到幸福,消除烦恼,又能增加智慧,破除世俗认识。

  穿过吉祥门,便是大雄宝殿院。院内,数株苍松,几块古碑,挺拔高耸,凛凛有神,为寺院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

  气势巍巍的大雄宝殿坐落在中间。该殿面阔5间,为25.5米,进深3间,18米,占地459平方米,座落在高l米的台基上。殴前有平旷的月台,长17.6米,宽9.5米,从月台至脊刹高约20米。殿为重檐歇山顶,无斗拱。屋脊兽走禽飞,翩然云游。据殊像寺碑文记载:该殿重建于弘治年间,其时因大圆照寺被火焚,本寺耆宿请铁林果禅师重建大佛阁五间。后因年久失修,梁柱倾斜,1984年省宗教局拔款,予以落架重修,修旧如旧,仍然不失原貌。

  殿外前檐下左侧,嵌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殊菩萨化为贫妇,赴清凉斋会之像。现在这块石碑前盖了一个小庙,庙门口有一副对联,联曰:“为善行德,一视同仁达究竟;持斋赐诗,慈悯无二得圆成”。内装的石碑上,下面刻一贫妇,肩背一孩,手拖一童,身旁引着一犬,上面刻着“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四句偈语。

  这块石碑内容是根据文殊菩萨化为贫女乞饭的传说而刻的。

  佛教传说,古时侯,塔院寺还没修建起来,这一片地方,只有一座佛舍利塔,是大孚灵鹫寺的塔院。每当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的时候,灵鹫寺要举办“无遮大斋”。斋期间,无论远近僧俗,不分男女贵贱,凡来求斋的,都有粥吃,不给优待,也不予歧视。

  有一年,无遮大斋又开始了。寺门前,已经形成了长长的人流,有穿绸缎的,有披破烂的,有描眉画眼的,有蓬头垢面的,形形色色,杂七杂八。人流中,有一中年妇女,背着一个孩子,抱着一个孩子,牵着一条小狗,两个膝盖从裤子的破洞处露出来。在她的身后,大概是一位贵夫人,发髻高高隆起,满头插着珍珠翡翠,捂着鼻子,皱着眉头。人流在缓缓地蠕动,好不容易轮到了贫妇人。贫妇人说:“法师,别人有金银施舍,我身上分文不存,我想剪一绺头发做施舍,不知法师要不要?”主持放斋的执事僧也是一个中年人,听了贫妇人的话,心想,一个穷老婆子的头发,有什么用?值几个钱?贫妇人见执事僧犹豫不决,又说:“人的头发,心血长成,比金银还要宝贵啊!”执事僧不耐烦了,后边还有一位贵妇人等着哪!他不屑再顾,摆了摆手,随口说道:“放下!放下!”他将这贫妇人的头发顺手扔到一旁,让做饭的盛了三份粥递给贫妇人。

  贫妇人仍不满足,说:“法师,再给一份吧,我腹内还有一个孩子呀!”

  执事僧拉长了脸,冷丁丁地回答:“没出生的,不给尸

  “你们没有说过没出生的不供呀,法师,腹中有子吃饭多,再供一份吧!”贫妇人哀告起来。

  执事僧再也忍不住了,生气地说:“你真是贪得无厌!不做施舍,只求斋供,走开吧!”

  贫妇人被训斥了一顿,但她没有丝毫悲伤。只见她抬起头来,望了望众多求斋的人,脱口说出这么四句话来:“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求斋的人中,有不少懂文识字的,听了贫妇人这几句话大为惊讶。那个执事僧也发了愣。想不到这么个女人,竞说出这样的话来。大家正在诧异,只见贫妇人纵身一跃悬于现在的圆照寺上空,已化作文殊菩萨形象,两个孩子则是两位仙童,小狗呢,变为一头雄狮。天上祥云四起,金光万道,文殊菩萨冉冉而行。寺内外上万名斋客,还有许多僧人,赶忙望空便拜,频频磕头。那个贵夫人脸也露出了愧色,也不再捂鼻子皱眉头了。最尴尬的是那位执事僧人,在众多斋客和僧侣跟前,脸面丢尽,不知如何是好。正踌躇间,空中又传来文殊菩萨的声音:“众生学平等,心随万镜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他感到,这些话是对“众生”讲的,更是对他讲的,自己出家几十年,立志修行成佛,但心不见诚,行不见洁,:百骸尚未舍,憎爱亦不明,愧疚难当啊!他自恨有眼无珠,便取刀抠自己的眼睛。众人见状,慌忙上前劝阻。这时,忽听地上铮然一声,贫妇人施舍的一绺头发熠熠生辉。执事僧立即双膝脆地,把所看到的文殊菩萨化贫女形象刻在一块矩形石板上,四句偈语也刻在石板的上方,以示惊世导众。

  大雄宝殿门口和前檐柱上,分别挂着木刻对联,联曰:“现身净梵国中,四生九有同尊慈父;说法灵山会上,十方三界共仰能仁”。“大而化之,以慈以悲以善以舍明行足;雄且壮也,为高为远为永为明调御师”。檐下置铁钟一口,高1.4米,径1米,铸于明天顺元年(1457)。

  进入大雄宝殿,前面挂着幡帷、经筒,地上铺着地毯。蒲团、莲花垫。梁架上悬挂着牌匾一块,上书“胜幡西振”。佛坛之前为供桌,放着长明灯、香炉、木鱼。佛坛之上,正面横置三座高大华丽的束腰须弥座,束腰间有金刚力士撑着。须弥座上又置莲花台,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正中,药师佛结跏趺坐于左边,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右边。这三种佛像高3.了5米,形象高大,比例适度,衣纹流畅,满目清秀圆润,神态庄严肃穆,其塑造技法令许多艺术工作者叹服。

  正中的释迦牟尼佛,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双眼微睁,慈悲善良。

  左边的药师佛,身披袈沙,左手持一药钵,右手执药。他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愿,愿除一切众生痛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

  右边的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双手仰掌,叠置足上,掌上托一莲台,表示要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据说,在过去世自在王如来时,有位国王因听自在王如来宣说佛法,产生了信仰,后来他放弃了王位,出家成了一个僧人,法名叫做法藏。法藏比丘在修行成佛前,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大愿,其中一个大愿就是说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他的名号的人,命终之时,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法藏比丘就是后来的阿弥陀佛。

  侍立于释迦牟尼佛两旁、合掌礼佛的是迦叶、阿难。他俩分别是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

  迦叶,满脸皱纹,显得年老。他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的一个婆罗门家,后来信奉了佛教,皈依了佛陀。在十大弟子中,他被称为“头陀第一”。“头陀”是古印度一种宗教修行方式,修行者必须行脚、乞饭、露宿,不能穿好衣服、吃好东西等。总之,必须严格限制物质欲望。因此头陀行者一般被称作苦行僧,迦叶以严格遵守头陀行而著名,释迦对他十分看重。相传,佛陀在灵山会上,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以表敬意。·佛陀一言不发,拈起金波罗花向大众展示,在场听众不知佛陀是何用意,百思不解,只见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高兴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这样,迦叶成了与佛陀心心相应的佛法弟子。释迦逝世后,迦叶主持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会诵,由阿难诵出经文,优婆离诵出律典,从而使佛教经典得以保存流传。

  阿难,眉清目秀,显得年青。他是释迦牟尼的堂弟,在释迦诸兄弟中,他的年令最小。阿难诞生在释迦牟尼修行成道时期,长大后随释迦出家。释迦牟尼五十五岁时,需要一个常随侍者,他选中了阿难,阿难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年轻健康、手脚灵便,而且强记博闻。凡佛所说,他都能准确记忆。因此,他在释迦十大弟子中被称为。多闻第一”。释迦逝世后,阿难与迦叶一起领导了佛教僧团的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护着教团的生存和发展。

  侍立于药师佛左边的是大梵天,大梵天是释迦的护法天神。他的形像似人间帝王,手执拂尘或宝镜、羽扇等物。

  侍立于阿弥陀佛右边的是帝释天,他头戴宝冠,身着璎珞,合掌礼佛,形像如古代女帝王的模样。帝释天是三十三天之主,帝释天皈依佛陀,信奉佛教,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奉献榻卧具及各种美味饮食供养佛及弟子。

  释迦牟尼佛前边,还塑着文殊菩萨。他的坐骑是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塑像总高3.35米。雄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精神抖擞,似将腾空。腰身和腿上呈蓝底白点颜色,颈上、尾巴上长满绿色的卷毛,腰间佩挂着鲜红色的穗缨,显得活脱生动。狮子背负莲花座,文殊菩萨头戴五佛宝冠,面容严肃,一腿弯曲,一腿下垂,端坐在狮背上,表明了文殊在金胎两界中的重要地位。

  这里只供文殊菩萨,是因五台山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

  大雄宝殿的两山及佛台后边悬塑着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山涧、石洞、棚舍、殿堂、天宫楼阁,层层迭迭,曲折回环,云雾萦绕,龙风盘旋,各路神仙,栩栩如生。两山的悬塑内,下面塑着18罗汉,高0.7米。上面塑着24诸天,高0.5米。

  罗汉全称“阿罗汉”,亦作“阿罗诃”,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因得其果位者,智德俱尊,故阿罗汉又被尊称为“尊者”。我国汉族寺庙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十八罗汉像”,其实应当是“十六罗汉”(又称十六尊者)。据佛经讲,有十六位佛弟子受佛的嘱咐而不入涅架。至公元二世纪时,狮子国庆友尊者著《法住记》,记载了这十六位佛弟子的名字及所住地区,后世即将这十六人称为“十六罗汉”。《法住记》由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成汉文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敬。至五代时,张玄和贯休两和尚始画十八罗汉,多出了两个罗汉,一个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另一个则是第一个罗汉的重复出现。以后也有将玄奘列为第18罗汉的;也有将迦叶、军徒钵、或摩耶夫人、弥勒、或降龙、伏虎、或达摩、布袋和尚,列为位第十七与第十八位罗汉的。

  该殿的十八罗汉,塑像虽小,但人物塑制更显神工,线条流畅,富有韵律,形体自然,表情生动,或慈祥端庄,或温柔闲静,或洒脱自如,或顾盼含情,各俱神情,无一雷同。

  二十四诸天是佛教的护法神。“天”是有情众生因各自行业所感得的殊胜果报。佛教认为,天是最妙、最善的有情众生,也是最快乐的趣处,只有修习十善业者才能投生天部。二十四诸天,其名称是:大梵天王、帝释天尊、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毓首罗、散脂大将、大辨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紧罗那王。

  大梵天为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王”。帝释天,为忉利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之善见城,领四天下与三十三天。四天王是守护世界之神。金刚密迹经常侍奉佛并了解佛的秘密事迹、或知道佛的三密垂迹。韦驮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将之首。鬼子母神为瞰人夜叉女神。摩利支天经常在日前行走,为有自在通力之天神。日宫天子,属四天王,其宫殿在日轮中,辉映四天下。月宫天子即住于月宫之天子,属四天王,统领月世界。

  这些天神,在佛教创立后,均被吸收为护法神,有的成为佛的左右胁士。

  正面佛台后面,洞阁参差,花树杂布。正中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菩萨,高2.2米。两旁塑十八罗汉,内有降龙、伏虎,高1.2米。上面还塑不少罗汉,表示五百罗汉过江。里边还有济公和尚,他头戴观音合掌帽,身披黄衣,左手拾履,右手拿扇,诙谐洒脱,笑态逗人。

  转至大雄宝殿后边,见后檐柱上,有木制对联,联臼:“大悲无碍,普门示现,随类应化曰如来;方便圆融,遍照尘刹,普渡众生称世尊。”

  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建配楼,作为客堂、僧舍用。

  东配楼后,新修一座五观堂,为二层楼阁,瓦饰琉璃,金光灿烂。屋内铺地板革,上置条桌和坐垫,桌上放碗,能供上千僧人、居士吃斋。

  后院居高,有廊屋环绕。前有廊屋九间,中间为通道。通道两旁,置对联,联曰:“登翠峰,谒宝塔,方履文殊真净地;攀槛楹,闻玲珑,始悟自心本面目。”穿通道,进入院内,中建金刚宝座塔一座,为实哩沙哩舍利塔。塔前,有小庙一间,门上对联是:“玲珑宝塔,光照清凉,成为宝山最圣地;实哩沙哩僧,自来华夏,重振圆照净伽蓝”。屋内供奉着带箭文殊像,高1.3米。文殊右手执宝剑,以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象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莲台,表示清净。庙后金刚宝座塔,高23米,塔基略呈方形,长12.2米,宽11米,主塔高耸,四隅各建一座覆钵式小塔,形成了一个金刚宝座式塔。主塔塔底为回字形的双层束腰须弥座,敦厚高大,装饰华丽,上置上粗下细的覆钵,再上为下粗上细的九级相轮,悬以风铎华盖,上为一座覆钵式的小塔刹顶。四隅小塔,与主塔型制一样。五塔都是砖砌,通身白色。该塔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内藏印度高僧实哩沙哩的舍利,故谓舍利塔。

  舍利塔后是都纲殿,旧为供奉实哩沙哩之处。该殿面阔5间,18.5米,进深11米,单檐硬山顶,前出廊。廊内置铁钟一口,高1.4米,径1.18米,铸于明宣德五年(1430)。前檐内,有木制对联两副,联曰:“大而化之,以慈悲喜舍普济苍生是释迦;雄且壮也,即慧智悲光遍照法界为如来。”“净刹穷隆,庄严法界,逞现森罗万象利人天;宗派纯洁,修持圣教,阐扬如来妙法归正觉。”

  殿内佛台上,前面供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他的两个弟子,均戴黄色僧帽。后面供五尊泥塑贴金佛、菩萨。从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毗卢遮那佛、药师佛、释迦佛、阿弥陀佛和四臂观音。

  塔院东西有平门,过东平门转入后边,又是一处新修的殿院。主殿二层楼阁,上为藏经楼,下为罗汉堂。藏经楼存有新出版的《大藏经》一部,罗汉堂正面供奉新请的五尊缅甸玉佛,高2米,主尊毗卢遮那佛,配以东方阿闽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构成五方佛的组像,称之为金刚界的五智如来,这五佛仪态俊逸,端坐莲台。两山供观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并装有250块青石板,每块青石板上雕刻两尊罗汉像,共计500罗汉,故称罗汉堂。

  五百罗汉的来历,说法不同,有将参加佛灭后第一次结集的五百比丘称作五百罗汉的,也有将参加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称作五百罗汉的,还有将常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称作五百罗汉的。关于五百罗汉名号的记录有两种:一是北宋元符元年(1098)的噬供养释迦如来住世十八尊者五百大阿罗汉圣号》碑刻,一是南宋绍兴四年(1134)所立《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列举了从第一罗汉阿若桥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多的名号。其实。五百是古印度用来形容众多的一个不定量数词,并不意味着是固定的数字。随着对十六罗汉的崇奉,五百罗汉像也便在五代时期见诸于雕塑与绘画,后来有许多寺庙建立了五百罗汉堂。

  罗汉堂两旁有新建楼阁,单檐硬山顶,上下出廊,瓦饰琉璃。院内汉白玉铺地,清净幽雅。

  (摘自《五台山佛教》1997.1)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