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画和种类
2014/9/8   热度:302
水陆画和种类 佛教画的种类,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图和像两大类。所谓像,是指一幅画中单独画一像,或一幅画中虽画有多像,其内容都只是侧重在表现每一像的仪容形貌,别无其他的意义。所谓图,是指一幅画中以一尊像为主体,或多尊像共同构成主体,其中有主有伴,共同体现一项故事。例如:「十八罗汉像」是在一幅画中或多幅画中画十八罗汉,但只是绘出每位罗汉的仪容形貌,或降龙、或伏虎,各各罗汉不相联系。至于「十八罗汉过海图」便是在一幅画中绘出十八罗汉共同渡越沧海的不同动作。 佛经画就其内容来分,可以有七类:(一)佛类,(二)菩萨类,(三)明王类,(四)罗汉类(包括缘觉类),(五)天龙八部类,(六)高僧类,(七)曼陀罗类。佛图就其内容来分,也可以有六类:(一)佛传类,(二)本生类,(三)经变类,(四)故事类,(五)山寺类,(六)杂类。此外还有「水陆画」一种,是由像和图混合组成的佛画集。 现在就各类佛画简略说明如下: 佛像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义为「觉者」,是佛教对彻底觉悟真理者的尊称。人人都可以达致对真理的彻底觉悟,因此人人都可以成佛。成佛之后所作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佛教认为在一世界之中同时只能有一佛教化,所以一世界又称为一佛土。佛教又认为时间是无始终的,空间是无边际的 。因此就空间来说,世界既是无边,十方佛也就是无数的;就时间来说,世界可以反复的由成而坏,一佛的教化也有其始起终尽的时期。一佛的教化终尽以后,又有他佛继而教化,于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的佛也是无数的。在这十方三世无数佛之中,宗教家、绘画家便选择佛经中所常称道的佛而绘画出来,以供瞻觐礼拜之用,这便是佛像画的由来。经常绘画的有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也就是此世界中现在世的教主;未来世的弥勒佛;过去世的燃灯佛(一名定光佛);此世界现阶段的贤劫千佛,其中包括释迦佛(第四佛)和弥勒佛(第五佛);根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所说的此世界过去世的五十三佛;根据「决定毗尼经」中所说的现在十方世界中三十五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佛教中有两大派别,所谓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注重在大悲救世,所以要叙述大悲救世的种种方法,也就是十方三世佛土的情况。小乘佛教注重在个人修养,所以在空间上只须要谈此世界的释迦佛,在时间上只谈释迦佛以前的六佛,即所谓「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是也。一般小乘寺院中只塑有一尊释迦佛像,别无其他尊像。大乘佛教的寺院中便有种种不同的佛像、菩萨像、天人像等。小乘佛教以为佛是由其形体和道德品质相结合的,其形体称为生身,其道德品质称为法身。在绘画上便要求从形容上能体现佛的道德品质。大乘佛教的本质是彻底体证了绝对真理(真如),绝对真理和佛的智慧是一致的,从而说佛有三身:绝对真理是佛的法身;体验真如的智慧(如如智)是佛的报身;教化世间的尊胜仪容是佛的应身。这佛的三身都要能从形容上表达出来,于是有三个不同的佛名和三种不同形态,就是: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卢舍那佛(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应身佛)。无论其为小乘佛教的释迦牟尼佛,或者犬乘佛教的三身佛,在雕塑上或绘画上都要求具有能体现佛的道德品质的仪容形貌,这便是「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之说。这些相好是绘画佛像所必须注意的。填在大乘佛教中又有显教和密教之分。显教注重理论,密教注重事相。密教把所有佛教理论都用形象表达出来。显教中对某一理论问题的系统解释,密教便用有一定组织的形象来表达,这种形象名为「曼陀罗」,译为「坛城」。例如显教中「转识成智」的问题,在密教中便用五方佛(中东南西北)来表达。中央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或妙声佛表成所作智。此外,密教还有消除一切灾难的炽盛光如来,布施饿鬼令得安乐的甘露王如来(即阿弥陀佛的异名)。自宋代以后,佛教中颇多不见经传的附会之谈,它也反映在绘画之中。如清王毓贤《绘事备考》中记载宋苏汉臣、顾师颜所绘的佛像,有旃檀香佛、日月珠幢佛、龙步鸾音佛等。这些佛像画已不存在,不能知其内容如何,但是这些佛名是不见于佛经而出于杜撰,肯定其所绘的内容也是不符合佛画原则的。 一切佛像从其形体容貌的相好来说,都是相同的。所以区别各各不同的佛,主要是从其手的姿势;所谓「手印」来分辨的。例如释迦牟尼佛像就有说法像、降魔像、禅定像之不同。右手上举,以食指与大指作环形,余三指微伸,是说法像。右手平伸五指,抚右膝上是降魔像。以右掌压左掌,仰置足上当脐前,是禅定像。弥陀佛像是以右掌压左掌置足上,掌中置宝瓶。药师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与大指夹一药丸。在汉地相传有所谓「旃檀佛像」,是释迦牟尼佛立像的一种,右手施无畏印(右手上举,伸五指,掌向外),左手与愿印(左手下垂,伸五指,掌向外),衣纹作水波纹形。相传这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檀木所造佛像的形式,是最初的佛像。 绘画佛像,除了相好和手印外,还应注意度量。就立像而言,以全身之长为一百二十分。其肉髻高四分,就是佛顶上有肉块高起如髻,状如积粟覆瓯,名为无见顶相;由肉髻之根下至发际也长四分;面长十二分;颈长四分;颈下列心窝与两乳平,为十二分;由心窝到脐为十二分;由脐至胯为十二分。以上是上身量,共为六十分,当全身之半。胯骨长四分;股长二十四分;膝骨长四分;胫长二十四分;足踵长四分。以上是下身量,也是六十分,亦当全身之半。形象宽广的量度,由心窝向上六分处横量至腋为十二分;由此向下量至肘为二十分;由肘向下量至于腕为十六分;由腕向下量至中指尖为十二分。共为六十分,当全身之半。左右合计,等于全身之量。坐像的量度,上身与立像相同。由胯下更加四分结跏双趺交会处。由此向下再加四分是宝座的上边。由趺会向上量至眉间白毫,即以其长为两膝外边的宽度。两踵相距是四分。这是画佛像的量度。 菩萨像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义是觉悟,「萨埵」义是有情,凡是求觉悟的有情都可以称为菩萨 在举行水陆法会时,要在殿堂上悬挂种种宗教画,统称之为水陆画。水陆法会的缘起,一般传说是梁武帝梦中得神僧启示,醒后与宝志禅师研究,创作了仪轨,在金山寺最初举行。现在水陆画中还将此故事画成水陆缘起图,成为一幅。但水陆仪轨中所诵咒语都是唐代所译经咒,仪轨不会是梁代所撰。水陆法会是北宋神宗时才盛兴起来的,是由唐代密宗的冥道供和梁武帝的《慈悲忏法》综合组成。 水陆画并无一定的幅数,最多有二百幅,或一百二十幅,少则三十二幅或七十二幅。其中分上堂和下堂两部分。上堂之中有佛像、经典像、菩萨像、缘觉像、声闻像、各宗祖师像、印度古仙人像、明王像、护法鬼神像、水陆撰作诸大士像。下堂之中有诸天像、山岳江海诸神像、儒士神仙像、诸种善恶神像、阿修罗像、种种鬼像、阎罗王及鬼卒像、地狱像、畜生像、中阴众生像、城隍土地像,可以说水陆画是集释道画的大成。下堂画中诸天和诸神像大部分杂有道教画.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