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


2014/9/8    热度:241   

  佛教与生态环境保护刍议—黄夏年

  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整个世界所面对的严重问题,由于现今世界生态环境日益破坏加据,已经严重地影响整个全球的人类生活,特别是正在进入发展中的国家,生态破坏的问题更加严重,恢复生态,治理污染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政府最棘手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国家政府和学术界做了大量工作,并且撰写了不少著作,同时提出了一些理念,而以东方传统文化——特别是从佛教里面去寻找解决当前生态危机的办法,则不失之为一条好的思路,本文即从佛教的层面来讨论有关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的问题。

  一、生态学的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生态学一词是由希腊文oikos衍生而来的,其意思是“住所”或者“生活所在地”。因此,从字义来看,生态学是研究“生活所在地”的生物,即研究生物和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科学 。赫克尔(Haeckel,1869)首先对生态学做了如下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根据系统科学的思想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奥得姆(E.P.Odum)在其著名的著作《生态学基础》中,将生态学(ecology)简单通俗地定义为“环境的生物学”。综合100多年的生态学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把它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以及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学者经常把前三个时期成为“经典生态学”时期,而把20世纪60年代后称为现代时期。

  经典生态学是生物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一系列挑战性问题后,生态学一跃而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按研究对象,它可以划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若按栖息地类型分,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等;若按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形成新的分支学科,又可分为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按生态学应用的门类分,可以分为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按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理论生态学、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等;按研究性质可分为城市生态学、保育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人类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问题,危机到人类生死存亡。人类居住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与枯竭以及加速的城市化和资源开发规模不断增长,迅速改变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不少国家都提倡全民的生态意识,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不再限于生物学,而是渗透到地学、经济学以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

  经典生态学以研究自然现象为主,很少涉及到人类社会。现代生态学则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经历了从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过去许多国家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规律,结果引起了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的后果。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向往和珍惜,如“天人合一”、“反璞归真”的呼声,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要以生态学观点去分析经济建设及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生态学原理去解决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学者在生态理论研究中,注重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动态机制的研究,着重与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目前地球上保持最完整、较少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都是一个整体保持废物降至最少,具有和谐、高效和健康的共同特点。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比一个退化、脆弱的生态系统更有价值。研究中以寻求这类生态系统合理性机制、研究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并把生态规划、生态设计与系统管理的原理结合起来,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生态学在突破了生物学界限后,又进一步突破了自然科学范畴,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出现了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等。例如在资源生态学中,除了利用“食物链”、“金字塔营养级”等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学原理研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外,还结合了社会资源的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问题。又例如在环境科学的生态学研究中,也包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已经突破了经典生态学的范围。20世纪60年代以前,生态学所研究的生命系统很少包括人类自身,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遭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不是基督教或传统马克思主义那种人控制自然的概念),人们才逐渐有所认识,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的一个能够勉勉强强摆脱自然控制的一种生物。这同时也是一个不幸的事件。人类有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但远远没有掌握足够的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也远不能依靠人类的技术力量来取代自然系统的功能。因此,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环境科学强调把人类纳入生命系统之中,重点研究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努力加深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识,自我克制地把人类活动自觉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下,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指导社会实践,使环境永远为人类社会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证。因此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生态城市、生态农村建设的做法,其目的就是要使得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最终形成良性循环、结构合理、经济高效、景观优美、环境洁净的人文生态圈。总之,生态学的研究正在整个世界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二、传统佛教思想与生态理念

  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是全球三大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办法只能是片面和和短暂的,要想在全球领域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人们越来越认为要依靠生态学理论的指导。重建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人文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历史的资源是重建人类家园的一个重要来源,宗教文明则是这一重建活动中非常值得参考的对象,而佛教思想及其实践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重要资源。

  佛教是在印度创出的宗教,在中国得到了光大。佛教的缘起论认为,整个世界万物处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彼此相互待缘为条件的情况中,离开了任何一个条件,就不能生起万物。如《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卷中描绘世界万物与人类创生时说,“世界尔时,日月光明悉不出现。以其日月光不现故,星亦不现。星不现故,宿亦不现。宿不现故,亦不分别昼夜殊异。以其不分昼夜异故,年月日时,亦无差别,亦复不分男女形相。尔时有情,法尔自然。身光互照。”这是佛教描绘世界产生的混沌状态,经中指出了日月光明与星宿男女的法尔自然的身光互照的缘起关系,以此来说明世界与人类创生一体之间的总体关系。经中又说,由于地水的关系,“为人所食,资益诸根”, 于是众生有情开始有了欲望,日月星宿开始出现,产生昼夜。诸根得到了资益,接着出现林藤、香稻、糠粃等等,百物待兴,人类之间最终变成了竞争,于是整个世界开始坠落,出现了坏法与非法的情形。所以万物虽然看似是可以分拆成单一的元素,但在整个世界上它应是为一体的,各种事物之间不能相互分离,只有相互缘起之后,才能成为其物。以人为例,人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待缘而成,没有这六根之缘,就不能称之为人。又“犹如因材木,因泥土,因水草,覆裹于空,便生屋名。诸贤,当知此身亦复如是。因筋骨,因皮肤,因肉血,缠裹于空,便生身名。诸贤,若内眼处坏者,外色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眼识不得生。诸贤,若内眼处不坏者,外色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识得生。诸贤,内眼处及色,眼识知外色,是属色阴。若有觉是觉阴,若有想是想阴,若有思是思阴,若有识是识阴,如是观阴合会。” 佛教把世界万物称为“法”,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共生的,互相之间缺少谁都不可以,而各种元素的缘合,则产生了世界的万物,故佛陀强调:“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佛教对生命与和平表现了热爱,强调要以仁爱之心来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是处在一个互相平等的过程。佛教的平等思想和热爱生命的理论更是非常突出。佛教主张不杀生,并把它列入基本戒条之中。中国佛教水忏理论提到的三障之中的业障,把杀业作为所有业障中罪行最严重的恶业,因为它直接涉及到生命的存在与环境的污染,因此在水忏里面,杀业这一恶行,被予以严厉的谴责。《慈悲水忏法》说:“第一杀害,如经所明,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虽复禽兽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寻此众生,无始以来,或是我父母兄弟六亲眷属,以业因缘轮回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报,不复相识。而今兴害食噉其肉,伤慈之甚。是故佛言,设得余食,当如饥世,食子肉想,何况食噉此鱼肉耶。又言,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号叫狱,故知杀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过重丘岳。然某甲等无始以来不遇善友,皆为此业,是故经言,杀害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受苦。若在畜生,则受虎豹豺狼鹰鹞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怀恶心,或受麞鹿熊罴等身常怀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杀害食噉既有如是无量种种诸恶果报,是故至诚,求哀忏悔。” 由此可以看出,水忏对杀业做了严厉的指责,指出了杀业“罪深河海,过重丘岳”,最严重的后果是在杀了无辜的生命之后,不仅现世要得到多病和短命,而且来世还要变成畜生,受到痛苦的煎熬。特别是 “但使一时之快口得味甚寡,不过三寸舌根而已”,众生的“口福”实际就是一种杀业,故“然其罪报,殃累永劫。” 为此,水忏里面列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杀业,如“或因贪起杀,因瞋因痴及以慢杀,或兴恶方便誓杀愿杀,及以呪杀,或破决湖池,焚烧山野,畋猎渔捕,或因风放火,飞鹰放犬。恼害一切。”“或以槛弶坑拨扠戟弓弩,弹射飞鸟走兽之类。或以罟网罾钓撩漉水性鱼鳖鼋鼍虾蚬螺蚌湿居之属,使水陆空行藏窜无地。或畜养鸡猪牛羊犬豕鹅鸭之属,自供庖厨。或货他宰杀,使其哀声未尽毛羽脱落鳞甲伤毁身首分离,骨肉消碎剥裂屠割炮烧煮炙楚毒酸切,横加无辜。”“或复兴师相伐疆场交争,两阵相向更相杀害。或自杀教杀闻杀欢喜。或习屠侩赁为刑戮,烹宰他命行于不忍。或恣暴怒挥戈舞刃,或斩或刺。或推着坑堑,或以水沈溺。或塞穴坏巢,或土石磓磹。或以车马雷轹践踏一切众生,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或堕胎破卵,毒药蛊道,伤杀众生。垦土掘地,种植田园,养蚕煮茧,伤杀滋甚。或打扑蚊蚋,搯啮蚤虱。或烧除粪扫,开决沟渠,枉害一切。或噉果实,或用谷米,或用菜茹,横杀众生。或然樵薪,或露灯烛,烧诸虫类。或取酱醋,不先摇动。或泻汤水,浇杀虫蚁。如是乃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恒常伤杀飞空着地微细众生,凡夫识暗,不觉不知。”“或以鞭杖枷锁桁械压拉拷掠打掷,手脚蹴踏拘缚笼系,断绝水谷,如是种种诸恶方便,苦恼众生。”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惨烈的杀业使当今世界的物种灭绝的速度正在快速增长,人类也在走入自掘坟墓的过程。水忏鲜明反对杀业,固然是佛教不杀生五戒的思想的发扬,坚持了佛教众生平等的主张,但是在当今环保问题严重的时候,也给现代社会的众生当头棒喝,对当代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佛教界一直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这也是中国佛教界值得大书与特书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寺院是佛教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古代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传播地,人才培养的基地等等。作为最高神祗所在的地方,必须具备清净的性质,每个佛教场所就是一所清净的场所,信徒到寺院不得大声喧哗,对神要有恭敬心,只有在这种氛围下,才能完成人神交接的过程,才能把自己的心意送达天穹。佛教讲修行,要求信徒依法修持,既要修行,就要找一块辟净的地方,而这种地方往往就在远离闹市尘嚣的乡村或大山深处,所以历史上一直流传“自古名山僧占多”的说法。既使在城市的闹市里,佛教寺院也是一块净土,每个人来到这里,可以洗去尘世的喧嚣,享受片刻的宁静。寺院僧人为了充分表现出佛教的清净气氛,他们一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又将自然环境中不协调的部分给予整改,例如峨眉山僧人在整个山上到处栽树,使全山充满了植被,僧人的这一行动,得到了世人的赞许,人们将他们栽的树林称为“布金林”,意为送给了人类一片等价的黄金。在藏区各教派的寺院中,都严格规定了禁止狩猎、乱伐树木、开矿挖山、江河捕鱼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和法律。历代的活佛、喇嘛们倡导的慈悲、平等、不杀生等的佛教伦理思想,使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佛教僧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先驱,他们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后人去为改变生存环境而努力奋斗。

  三、当前佛教界保护生态的任务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1、土地退化和荒漠化;2、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3、臭氧层的损耗(臭氧洞问题);4、淡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5、森林面积严重减少,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6、生物多样性减少;7、过度开发海洋和海洋污染,渔业资源锐减;8、化学污染威胁动植物和人体健康,引发癌症,并导致土壤肥力减弱;9、酸雨问题及大气污染的越界传输;10、城市无序扩大,严重破坏环境。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是在当代世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旨在改变当前人类生活方式不合理化。虽然这种活动是人们通过惨痛的教训之后才得出的认识,但是亡羊补牢也犹未晚也。当前,人类的生活正在面临着危机之中,除了战争威胁之外,生态破坏,环境糟糕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近年来我们所面对的各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与流行病,如莎斯、禽流感,以及水源破坏,核幅射影响等等束手无策,人类实际寿命与生活质量也在下降。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世界各国政府与各社会人士, 都在环境保护与减少污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努力宣传保护生态的思想。

  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首先是观念上的问题。因为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虽然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能够勉强摆脱自然控制的一种生物,但这也同时是一个不幸的事件。人类具备了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却远远没有掌握足够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也远不能依靠人类的技术力量来取代自然系统功能。在具体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和理念指导方面,最重要的不是科学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的立法问题,应是观念的问题。把人类自身纳入生命系统之中,重点研究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体,通过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自我克制地把人类活动自觉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下,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指导社会实践,使环境永远为人类社会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证。佛教讲因果,强调种下善因就会得到善果,反之则会得到恶果。现在整个世界所碰到的生态问题,就是因果关系的的反映,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对自然界的索取,而不去重视对自然界的保护,因此才造成今天整个生态与环境的污染,人们自食其果,不得不生活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中,因此,欲要加强生态保护,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重要的标志是在西方个性或线性思维下,对世界的万物进行割裂性的单一开发与利用,如开采矿石,将整个地表毁灭,而不去做恢复保护,结果造成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土地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温室效应增加等一系列环境恶劣的问题。甚有或绝的是采用杀鸡取犯卵或竭泽而渔的方式,例如为了了某一部分消费人群的需求,大面积捕杀藏羚羊,致使该物种大量减少,为了取得某种经济效应,不惜毁灭整个族群,其后果是造成生物链的断绝,影响了其它物种的生存。又如为了增加木材的采伐量与速度,不惜采用一根不留的办法,将整片森林全部毁灭,其后果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还造成物种迁移,总之,世界的万物不管是在总量抑或是在物种的种类上都是处在守衡的情况,这种平衡的打破,势必造成生态失衡,最后得到的是自然界的疯狂报复,人类为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因此,强调佛教缘起思想可以让人类社会更加重视在整体上考虑整个生态与环境的关系,力争将开发与保护给合起来,控制滥砍滥伐,破坏环境的行为,保护人类生活的家园和居住环境。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带来了丰裕的物质,其结果是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以伴随着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而得到,所以要整治环境,建立合理的生态圈,首先要做的是观念的变革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宗教是为解决人的心灵问题而设置的,只有当人们彻底更新了观念,我们面临的环境恶化与生态失衡的现象才能有一个根本改观。佛教的缘起思想,是一种整体观思考的表现,其根本实质,就是要将整个世界万物放在一起来加以看待和考虑,强调众事众物之间的相互待缘关系,以互为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如果缺少一方就不能缘合成物。这个思想对今天我们进行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主张众生成佛的思想,认为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众生包含了有生命的物质,也包含了无有命的物质。如天台宗就认为像山川草木这样没有情识的生命,也充满了佛性,同样也可以成佛。禅宗则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看作是生命的存在,并将他们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肯定他们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因此也就具有了生命的真正价值。《坛经》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就是佛性理论,这也是《坛经》里面最根本的思想之一。六祖前往黄梅见五祖弘忍时,五祖斥责六祖:“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獦獠”是当时中原地区对岭南地区人士的贬称,中原自认文化先进,有优越感,因之对尚没有开发的瘴气地区怀有某种偏见。慧能虽然出身于内地范阳(今河北地区),但是自从父亲到了岭南之后,家道衰落,到了慧能时,已经靠卖柴谋生,不再具有优越感了。五祖对慧能的斥问,包含了某种偏见在内,但是很快就被慧能给化解了。慧能从佛性平等或佛性一如的角度,对众生能否成佛的问答做了鲜明的回答,指出成佛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和文化的高低,以及地区的不同,因为人人都有佛性,獦獠身与和尚身在佛性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虔心事佛,獦獠身同样也可以成佛。慧能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的平等成佛的思想,强调众生都是处在平等一如的平台,就是消除欲望与偏见,由此扩之,可以推及将整个自然界当做朋友来看待,而不是把它们当作可以掠夺的对象而滥用。

  佛教徒的一生追求的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八个大字,主张“大悲为根本,涅槃为究竟”。“大悲”,是指以慈悲心来看待众生有情,将利乐有情作为最根本的事业,“涅槃”是说佛教徒的肉体与精神的最后解脱,为佛教徒最高的追求和根本目的。中国的佛教徒把“利乐有情”看作佛教徒的人生观,与人为善,教人利人,广度众生,成为佛教徒的伦理道德准则。佛经说“与乐曰慈,拔苦曰悲”,所以“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是佛道门户,诸佛的心念。慈悲也是万善之本。以慈悲为怀是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最重要方法,特别是出家人,以普渡众生、行菩萨道为己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予众生“与乐、拔苦”,只有生有悲愿、悲心之后,才能以“菩萨住于大悲心而修万行,以慈悲之水滋荣万行之树木”的精神住世救度众生。佛教认为生命来之不易,佛经说:“人身难得,诸根难具,佛法难闻,明师难遇”,就是强调要珍惜已有的人生,重视在今世生活的难得机会,依于佛教的修行,得到最终的解脱。佛教又以布施为其重要的法门之一,并视其为取得功德的主要方法之一。布施要与人得乐,这也是要建筑在不伤害对方前提下进行的。如果不能让众生得利益,则“皆不施与”。佛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就是强调要看到人与人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与佛、人与动物、人与天神鬼狱都是平等,乃至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与色法、因法与果法,无不平等,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凡夫与佛平等,无二无别”,“上从诸佛,下至傍生,平等无所分别”。总之,佛教的平等观念,就是要人从心里去建立平等思想观念,消灭差别的认识,再将此思想认识达及众生和人类。众生平等,也就是上升到“一切众生皆有生存的权利”高度,强调不得伤害众生,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利,让人们少一些分别认识,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将平等慈悲心达于整个世间,整个世界就充满了平等与博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时处在一种不失衡的和谐状态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等各种手段进行综合调整,同时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佛教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属于社会中的成员,与其它人一起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上,因此佛教有责任也应该去维护生态平衡与保护环境的义务,因为佛教的生态思想是当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观念来源之一,它能够为当前世界性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承认。20005年6月,中国佛教代表团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参加 “北传佛教与环境保护”会议,中国代表强调用佛教的所倡导的“依正不二”、“合和共生”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世界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受到与会人士的赞同与响应。

  现在中国佛教界正在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伟大活动之中,为了人类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家园而努力奋斗。随着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佛教界在重建寺院的建设中,注意寺院与环境整体协调的设计,同时在寺院周围大量种植树木,甚至不惜用重金购进花木,进行绿化,点缀山河。像四川峨眉山,经过佛教界多年来的努力,已经使全山全部绿化,没有一个死角存在。正是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寺院在我国真正成为一个净心的幽静之处,恢复了古代深山古刹的特色和城市花园的特点。我国传统的烧香活动,已经造成了大量空气污染,佛教界人士近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宣传文明进香的活动,鼓励信众只烧三支香,像深圳弘法寺、北京广济寺和上海玉佛寺等寺院还主动为信众供香,鼓励用鲜花供佛,改变传统观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宣传了环保思想。在海峡对岸的台湾佛教界,在宣传环保与实践环保方面一直走在了大陆佛教界的前面。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台湾佛教界的共识,各个山头都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了减少纸张的使用,保护森林,法鼓山的寺院将张贴超度名单改用电脑屏幕显示,灵就山拟取消每年举行水陆空大法会焚烧纸制道具的做法,并把环保作为水陆法会的一个主题而展现,等等,这些做法对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也给大陆佛教界带来了榜样,随着环保理念进一步推广,我国的佛教界将会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人类家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黄夏年(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审,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宗教文化》主编。)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