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要“创意”更要“创艺”(下)


2014/9/8    热度:185   

  创意思维:直指创艺效果

  我想就目前成功表演型茶艺的“创意”及“创艺”谈谈应该把握的原则:

  (一)、大众审美优先的原则。一台成功的表演型茶艺,大众所看得懂,感受得到,不仅是大众审美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茶艺创编人员应该遵循的专业标准。所谓大众审美优先,并不是只讲泡茶技巧,不讲品饮艺术,或只讲品饮艺术,不讲泡茶技巧。而是要求创编者在考虑茶艺的舞台艺术与大众审美的关系时,始终坚持把通俗易懂的“茶艺”放在首位,要求创编者把握“意”和“艺”在茶艺表演时这二者相协调的关系,同时还要重视“茶艺”在大众眼球和心灵的反应,并关心整台茶艺表演这二者相互协调的效果,以此获得在创意基础上再现的艺术。创编者只有时时、处处为大众能够看得懂的眼球服务,才能获得大众心灵的满足。表演型茶艺,只有为大众着想,坚持大众观赏利益至上,才能得到大众的好评,才能使中国茶艺获得更大的、更长远的发展,从而走向世界。

  (二)、遵守科学泡茶事实原则。茶艺表演节目的创编者,无论是“创意”,还是“创艺”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于“如何泡好一壶(杯)茶的技巧和如何品饮一壶(杯)茶的艺术”的精神,尊重科学泡茶的方法和茶性。没有这种科学泡茶、饮茶的依据,便无所谓“创意”和“创艺”,也就是说,当你连泡茶和饮茶的基本要领都不知,就不可能说你是在传播“中国茶艺”的内容,随便粘来一个创意而完全游离于茶艺之外,言出无据,只会失信于大众。另外,茶艺表演也要据实公开,也就是你的“创意”来自于什么样的背景,因为我们往往看到有些茶艺表演的“创意”背景来自于创编者的猜测和想像代替事实。

  就我个人认为,表演型茶艺的独特性目前还不能被一些专家接受,还有许多人认为要固守传统和“正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既然茶艺是一门艺术,必定会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我想,我们在鼓励大胆尝试、勇于“创意”和“创艺”的同时,还要虚怀若谷,兼收并蓄,善于学习各地方的茶俗、茶技等表演经验,以使“中国茶艺”概念上的视野更远,思路更新。

  个案分析:以《五环茶艺》为例

  当我第一次观赏到由老舍茶馆创编的《五环茶艺》表演时,一下子被深深吸引住,这台茶艺表演不但“创意”绝佳,而且“创艺”(艺术效果)也是可圈可点的。可以说从《五环茶艺》成功的创意给今后中国茶艺的发展带来的一种思考。因为,表演型茶艺的创意思维是一个复杂的辩论的思维过程,一切要经过创编者大胆的探索、发现与整合。我把这种“创意”思维归纳和分为“定向、逼近、成形、引深”四个阶段。

  (1)定向。这一阶段主要是茶艺创编者发现历史抑或现代的事件,并收集周围感性和理性的重要信息(奥运)。初步考虑需要“创意”及“创艺”一套什么样的表演型茶艺,同时运用丰富的联想,从茶叶的冲泡概念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寻找最佳“创意”点来决定自己“创艺”方向以及该表演型茶艺名称(课题)。

  剖析:2008年恰逢奥运走进中国,对这一全球性的盛事,各行各业均利用“奥运”这一契机大做“文章”。那么奥运与中国茶艺有没有一种契合点(共同点)呢?有!茶叶是绿色食品,而这一物质的背后渗透的却是中国茶文化精神,体现的是人文关怀。它与2008北京奥运的口号 “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不谋而和;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是“和合”,而奥林匹克大家庭追求的正是一种“和谐”;中国六大茶类有六种颜色,而奥运五环加底色恰好也是六种颜色。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创编和整合这套茶艺呢?创意有了,定向也找到了。

  (2)逼近。表演型茶艺的创编者最大的毅力和决心,乃集中精力,以不懈的努力,寻找中国茶艺和奥运相关联、相近的、相融的和相似的地方。于是创编者向定向目标进行一种思想冲击,去逼近、逼近再逼近自己的主题(五环茶艺)。

  剖析:奥运有五环标志,分红、黄、蓝、黑、绿五种颜色,而中国六大茶类分为青、红、黄、绿、黑、白六种颜色,除青茶之色稍与奥运五环中的蓝色有些许误差之外,其它的均可谓天然巧合。那么白茶之色去向何处逼近呢?有了!五环底色恰好是白色。于是五环“五色”加底色成就了“六色”,与中国六大茶类之“六色”逼近了,而且真可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3)成型。创编者之创意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常常会产生顿悟与灵感。此时此刻的创意逼近可以使创编者情绪亢奋,如痴如醉、思维敏锐。顿悟可以在酝酿中产生的,也可以在酝酿后期的思维松驰中突然发生。当新的观点和新结论产生时,表演型茶艺内在“意”和“艺”也就进入了创意思维成型期。

  剖析:五环的五种颜色需要五人来表演,需要五人身着五种颜色的服装来显示“五色”的个性。如何来协调六大茶类之“六色”与五环“五色”的关系呢?这的确需要一种勇气和大胆上的创想。于是让“五环”底色之白色与白茶相呼应起来。这的确是神来之笔的“创意”。身着五种颜色民族服装的表演者在分别冲泡各自颜色的茶类之前,共同把第一道所泡之茶定格为白茶。然后,五位表演再根据自己服装颜色来冲泡相同颜色的茶。

  (4)引深。新观点、新思维、新 “创意”产生后可能并不十分完善‘还需要通过必要的试演和验证来不断地完善与深化的思维,使其更加系统,更加丰满,更加成熟。

  剖析:当一台表演型茶艺成型后,就开始把深化思维过程中的思想实施“引深”。因为《五环茶艺》的成功表演,既寄于它的大背景——奥运,也寄于它所折射的绿色和人文理念;既要考虑六大茶类的泡法,技巧,也要考虑舞台背景、灯光、音乐以及那扣动心灵的解说词,也就是“创艺”部分。

  结论:中国茶文化被赋予清和、俭约、 廉洁、求真、求美的人格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心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和合”文化,她所倡导的“大众参与,大众认同,大众分享,大众成就”理念,与奥运匹克追崇“团结与友谊”精神不谋而合。奥运“五环”标志中的白底,加上黄、绿、蓝、红、黑的五环颜色,与中国六大茶类中青、红、黄、绿、蓝、黑、白颜色相似,给人以中国茶文化与奥林匹克注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以及一种共同理念的主张,这就是《五环茶艺》的成功之处。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奥运平台已经筑起,一种让世界范围内对中国茶文化的重新认识给“中国茶艺”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通过奥运,让中国茶艺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经济的发展。

  茶艺表演:力避因循模式

  茶艺是一门艺术,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应该有灵魂,能使人感动的作品。茶艺创编,既要考虑夺人眼球,又要考虑文化内涵。

  中国茶艺,由古到今,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但稳定并非意味着一成不变。因此,必须有创造,有突破,有超越。从而使中国茶艺形象更新更美。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加上国际茶文化活动日益繁荣,“中国茶艺”概念在全球逐步被人认知,中国茶艺也将逐步得到普及。而内容相似,程序相近的茶艺表演仍处在升级中,也无法吸引大众。因此建议表演型茶艺的创编者,能不能力避因循模式,能不能刻意求新,中国茶艺就要像《五环茶艺》那样,创造性构思巧妙地“制造效果”,突破常规,以求茶艺表演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别出心裁地、标新立异地在大众心目中留下最美最深刻的印象。北京老舍茶馆创编的《五环茶艺》,这台融表演型、生活型、经营型于一体的茶艺表演,显示出极强的“创意”性,并且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另外,像西安六如茶艺公司创编的《粱祝》、《浪漫音乐红茶》、《东方美人》,北京更香茶业公司创编的《父亲茶》、《姑娘茶》,江西南昌女职创编的《禅茶》,雅安地区创编的《龙行十八式》等等,均为不俗之佳作。尤其是像《龙行十八式》,在2004年四川雅安举行的茶文化“一会一节”表演中,其“创意”令人拍案叫绝。它以108人组成的(根据“茶”字拆字法相加刚好为108数,也作“茶寿”之岁数)威武雄壮的茶艺表演,配以看台上大学生的大合唱:“云在飞,茶在涌,发源在圣山……”大学生的引吭高歌,把个“龙行十八式”演义得淋漓尽致。顿时,茶盏里绿浪起香。2005年10月,同样是雅安的《龙行十八式》,在“天下赵州禅茶文化交流”上表演,观众给予了三次长时间的掌声。

  其实表演型茶艺是多领域的,多题材的,正如陈文华教授所说的那样:“茶艺编创的领域是相当广阔的,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应当利用创新思维创出丰富多彩的茶艺节目,其中既有反映历代茶事的历史系列,又有反映各地饮茶风情的民俗系列,还有反映兄弟民族饮茶习俗的民族系列,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系列”。 [20]

  最后,我想表明一种个人观点,提出一个中国茶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即:遵循“一个宗旨”,高举“两面旗帜”,迈向“三个目标”,坚持“四个原则”,明确“五个定位”,聚焦“六大茶类”。一个宗旨是指表演型茶艺要惠及大众,少一点曲高和寡,让千万大众都能感受和欣赏到中国茶艺及茶文化的人文关怀,并且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两面旗帜是指“创意”意识和“创艺”的艺术标准,使之形成特色,形成亮点,形成企盼;三个目标是指茶艺的普及需要大众参与,大众关注,大众分享;四个原则是指茶艺普及运行的“链条”: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协会带头,市场运作;五个定位是指茶艺表演要兼顾国际性,社会性,传统性,创新性,兼容性;六大茶类是指中国的青、红、黄、绿、黑、白茶。总之,中国茶艺的作为技巧而言,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相对的操作程序;作为艺术而言,既可突破固定程式,又可追求无重复的“创意”与“创艺”的特点。因而,表演型茶艺既要有“创意”意识,更要有“创艺”精神,这事关中国茶艺能否在发展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2. 陈文华,主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8:100~`104

  3.丁以寿.中华茶艺概念诠释.农业考古杂志,2002.2

  4.5.6.7.8. 陈文华,主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8:100~`104

  9. 寇 丹.茶艺初论. 农业考古杂志,2003.7

  10.马守仁.茶艺漫谈. 农业考古杂志,2003.7

  11. 12.15. 陈文华,主编.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8:100~`104

  13. 14.丁以寿.中华茶艺概念诠释.农业考古杂志,2002.2

  16.林治,著.中国茶艺集锦.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6.24~`25

  17.陈文华,余悦,主编.茶艺师基础知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9:19~`20

  18.20. 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的一些问题.农业考古杂志,2001.2

  19. 陈香白,“茶艺”论释.农业考古杂志,2001.1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