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名胜古迹
2014/9/8   热度:428
邢台市名胜古迹 邢台市人大常委会科教处 邢台古城,位于太行山前冲积扇与冲积平原的毗连处,北通幽燕,南贯黄淮,西扼秦晋布川的交通要隘,东临广阔无垠的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型,冷暖适度,土肥水足,不仅自然环境优越,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素有“鸳水龙岗,襄国故城,依山凭险,地腴民丰”之美誉。邢台自古以来即为我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达最早之区相历代统治阶级穷兵黩武必争之地。邢台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沈多与上述原因息息相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白然环境的变迁,封建正朝的交替,邢台各地秦汉以前的名胜占迹其地面部分多数已经覆灭,湮埋于地下的多数遗址尚未开挖,实乃丰富文物宝库。 唐宋以来的名胜古迹,经历了历代战乱,仅存于地面的也残缺不全,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又经过了“文革”十年的严重摧残,许多名胜古迹已成一片废墟。有幸于广大人民群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竭力维护,才保留下来一部分。现将保留一F来的一部分市区附近的文物简介如下: 一、史前文化 一九七四年曾在市东南百泉区挖崛出菱齿象、犀牛、古鹿等多种化石,又曾在市区挖掘出彩陶、黑陶、石器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文物,证明邢台在史前七千年乃至数万年,已有古人类和古生物在此栖息、繁殖、生长和生活了。这些文物多已由省保存。部分遗失,还有少量残存我市。 二、古都和古墓遗址 据《竹书纪年》《史记》和《县志》等史册记载:“邢附郭在唐虞之间,应冀之分”,“禹平水土,定九洲,河内为冀”。说明了邢台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已开始从氏族公社向奴隶制的殷商过渡,东商代,又因“商祖乙九祀,圮于耿,迁都于邢”邢台便开始了有文字可考的建国和立都的历史。事实证明,曹演庄有殷商建都的遗址,并在“文革”前对商都遗址进行了探索性的发掘,发掘出了不少殷商文物,后因地面冲积层较厚,技术条件欠缺,特别是各种运动频然而至,所以开挖工作未能全面铺开。眼下大批殷商文物仍然埋藏在曹演庄及其附近的地下,这一文物宝库同安阳殷商遗址一样,是我国稀世的文物储藏的宝地。现已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区。 另外,在曹演庄的西部、西南部一带广阔地域内,有许多周代、眷秋、战国、汉及宋元各代的古墓群,在五十年代冶金厂奠基时,挖出了上述各朝代的大批文物,一部分由省保存,大部分陈列在我市,但因“文苹”动乱,各类文物均已流失。前几年挖防空洞时,又挖掘了各代的不少文物,现已陈列清风楼上,该区古墓葬,同殷商遗址一样,大部在五米以下的冲积层中埋藏,这又是一处数量莫测的文物宝库。 三、现有名胜古迹 据了解,邢台在解放前有文物50项,“文革”前有文物31项,现有文物16项。其主要名胜古迹有: 1、豫让桥 豫让桥位于邢台师专之北,豫让刺赵襄子处。豫让,晋国人,智伯食客,智伯曾以国士待之。智伯伐赵襄子未成而身亡,为报智伯知遇之恩,豫让更名改姓,刺赵襄子未成,后又漆面吞炭,改变其音容形貌,以图再次行刺赵襄子(时赵襄子居封邑邢台)。一次襄子北郊巡游,豫让潜伏桥下,乘马发觉蓦地惊叫,豫让被擒,自刎之前琢让要求赵襄子“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善。愿请君之衣而击之,则虽死无怨矣”。赵襄子怜其义全其志,把衣服脱下给让,让举刽跃起,大声疾呼连砍三次,后遂伏剑刎于桥下,此桥即豫让潜伏行刺赵襄子及其自刎之地,曾为历代之名胜。明万历18年邢台县知事朱浩修建了豫让祠,清代诗人陈淮寂于邢州作《南乡了》以资凭吊,诗云:“秋色冷异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于今虽桥已毁但碑尚存。豫让慷慨悲歌的事迹仍流传民间。 2、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东围城路,现被邢台鞋厂所占据,该寺建于唐朝开元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寺占地四十五亩,座北向南,门前有大影壁,壁上有滚龙团花,彩色玻璃砖瓦砌成,山门口有一对石狮,活灵活现,雕刻精细,过了桥,进山门便是头殿,头殿内有壁诗数副,相传是唐钟离权为拜访老僧万安长老而作,笔锋苍劲,含义玄妙,一诗文是“得道高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另一诗文是:“莫厌追欢笑语频,寻思离乱好伤神,闲来屁指从头数,见得清平有几人”。钟离权是否有其人无从考查,但借诗抒发当时人民的心声,这是事实。二殿后有三殿,该殿为歇山式建筑,巍峨壮观,结构宏伟,特别是殿前有四根滚龙石柱,柱高4.5米,柱围2.5米,石柱上数条游龙蟠蜷,欲跃欲飞,造型独特雄伟,雕刻精细逼真,在我国北方各省区,除孔庙石柱外,无与其匹,如此巧夺天功之罕见瑰宝.在“文革”十年动乱中幸被工人同志以泥土覆面得到保存,但于今竞作仓库和食堂,内部建筑七零八落。 第四殿,虽规摸较小,但风格别具,现被破坏得更为严重,殿顶露天,墙壁塌毁。如遇大雨必然倒塌。 开元寺为历代名刹,五代时天竺(印度)高僧空本在后梁乾化年间(911年—915年〕曾在这里翻译佛经,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元初,世祖忽必烈曾两幸此寺。该寺建于唐,而昌盛于元,明正法年间又重加修建。唐、宋、元和明初,该寺有僧众数千,游僧、佛徒更是不可胜数,“每当朝暾 初上,暮烟缭绕,僧人唪经,撞钟之声闻数里”,堪称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 开元寺历经千余年沧桑之变,所幸四殿尚存,大钟还在。不少价值很高的文物虽有遗失,但如能加以修复整顿,还可少事补救,否则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3、开元寺钟 开元寺大钟,铁制,铸成于金大定甲辰岁(1184年)。高二米有余,下沿七米二,钟厚半尺许,重三万多斤,堪称稀世巨“金”、钝壁有日、月、人、兽、牛、鱼等十二个图案和八卦图象,另外文字多处是记载监造、资助、工匠等人的名籍,虽该钟距今已有八百余年,但文字,图案清晰可辨并且坚牢不可催。“文革”中造反派曾以巨石砸捣,只闻嗡嗡声,不见钟破损,幸赖干部群众保护,所以保留至今,该钟现存达活泉公园内。 4、道德经幢(碑) 在原兴龙观旧址有“道德经碑”一座,高七米,是六面棱形,分三截,共十八面。碑文系唐书法家褚遂良手书。经文是对老子(冉)道德经的注释,刻成于唐朝开元年间。据《旧唐书》记载,“遂良字登善,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高宗即位,封河南郡公任尚书右仆射,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其书法继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之后,别开生面,晚年正书半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代书风影响很大,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道德经幢是褚遂良晚年书法之一,现在我国仅有手题三块,此其一,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可借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炸断,现存南长街办事处内(省重点保护文物)。 5、宋璟碑 宋璟碑,也称颜鲁公碑,于唐大历七年(了72年)刻,为颜真卿撰书,颜体,楷书,现存市南郊不足十里一小学内。该碑高近一丈,两面具书27行,每行52字,一侧10行,每行70字,碑文共计二千七百多字,书法刚劲、谨严,饶有古意。该碑为我国稀有珍品,主要原因有:一因宋璟在中唐年间,曾两次任相。特别在开元年间任相时,与姚崇同心协力,整顿吏治,铲除奸佞,任用贤臣,自身则奉公守法,不徇私情,为“开先之治”创造了有利条件。宋璟为相,敢子犯颜直谏。他曾先后向睿宗、玄宗提出许多强国富民的好建议,同时又指出了后庭擅权,任用亲信,大搞裙带关系的弊端和恶习,提出了任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主张,视权贵者太平公主如草芥,罢去了无德无才,摇尾乞怜的庸人官员数千名,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等而被贬。玄宗登基后识宋璟为“吏治之才”,再次封璟为相,宋璟义推行“量才用人”的方针。在宋璟辅政时期,吏治不素,纲纪有条,使唐王朝再次出现“天下大理”的中兴局面。故为后人推崇。 另一原因是宋璟碑系唐代书法家、进士及第的颜真卿所亲书.颜真卿曾任太守、节度使、尚书、太子太师,封为鲁郡国公,特别在书法上开创了我国书坛的新局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宋璟碑是颜真卿六十四岁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热作品,所以碑文的字体结构浑厚苍劲,端庄雄伟,开创了为世人赞赏的颜字题。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他的诗中曾指出“学书当学颜”的主张。可见其书法对后人的影响极大。宋璟碑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至今仍然碑文清劲刚秀,碑姿雄健如初,的确是我国不多见的珍贵文化遗产。 6、塔坟遗址 申庄之南,原有开元寺古塔坟和天宁寺塔坟两处,开元寺塔多面积大,据申庄老农朱丙仁说,该塔坟原有古塔一百多座,远比少林寺塔多、而且大,塔体大小参差,塔形各具风格,宝塔之下均有地宫,为僧众圆寂之后埋葬处,所有宝塔已被“文革”的造反派炸毁,唯塔下地宫中,还埋藏自唐至清各代僧众的殉葬物。塔坟旧址,除部分己成耕地外,还有一部分已被厂矿企业的家属宿舍所占据。在建筑和耕耘土地时,常有文物被发掘。如在清风楼展出的一具珍贵文物大青瓷蟾,就是近儿年农民发掘的捐献文物之一,流散于民间的文物当还不少。另外,在去年开挖建设银行家属楼基地时,还发掘了不少文物,文化部门无人过问,城建部门乱批地基,建筑工人又不知文物的价值,所以使被发掘的文物如碎砖烂瓦一样填入了沟壑之中,由此看来如不捍卫和执行文物保护 法,不仅地面文物被破坏得荡然无存,就连地下的珍贵文化遗产也丝毫没有保障。 7、达活泉 达活泉是百泉中的一个泉组,为邢台的一大名胜。邢东大断层把近四千平方公里“邢台汇流区”的地下水阻隔了起来,地下水东进不畅水压倍增,就在以邢台市为中心的东、南、北三个方位的扇状面积内形成了邢台大泉区,总称百泉,百泉光大的泉组就有十五处,达活泉为其中的一个泉组。由于各泉组的地质条件和深度不同,所以各有各的特点,如《乡土地理教材》称:“达活泉泉中有泉,碧波连绵。黑龙潭,泉大水深,黑龙滚翻,珍珠泉,泉如珠矶,玉 豆成串,银砂泉喷银吞玉,微波漪澜,百泉滚翻,如浪如烟。”各泉的自然景色千娇百媚,风光秀丽,为邢台一大名胜,特别是达活泉在自然风光中又加上了人工修饰,宋朝咸平年间(998年一1003年)刺史柳开浚在泉边建亭,亭周植柳,使自然美景又加上了人工修饰,在“泉中有泉”的基础上又林阴遮天,园中套园,因而当时名声大噪。但是数十年后泉水忽伏,六年之后,泉水复出,因又名“再来泉”,明末天大旱泉水又伏,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泉源如初。据县志记载,达活泉经常伏而复出,不断反复,现又因枯水年和上游截流严重,达活泉己经干涸了三、四年,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目前正在修建达活泉公园,并在该园之东部还要修建郭守敬纪念馆,未来的达活泉将以独特的风貌和现代化园林出现,以供劳动人民休息、游览。 8、赵孟俯碑 赵孟俯字子昂(1254-1322年)元代书画家。宋朝宗室,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颇受元世祖忽必烈重视,后累官至翰林学士,乘旨封魏国公。赵孟俯工书法,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字体园转遒丽,自成一题,叫赵体宇。《元史》说:“孟俯于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今古,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国中宝之。”可见赵孟俯的书法造诣甚高,“文革”前在旧市委门前左侧——即今桥东区政府门刚,有一座赵孟俯亲手所书的碑文,碑身巨大,字迹清晰,为不可多得的文物,因碑中断,以铁块铆接,置于碑亭之中,文革中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将予砸毅,市委领导及干部们冒着生命危险拿将碑藏在地下,方躲避了这场浩劫,现碑已挖出,但尚缺一段,现放置在达活泉公园内。 9、清风楼 清风楼,位于邢台市旧城中心府前南街北端,楼分三层,下部一座方形敦厚的大台基,拱券洞门南北穿通,西侧有阶梯回绕,拾阶而上便是第一层,台柱环绕支其中,砖花栏杆围其外,四周围廊环绕。二、三层是歇山式重檐复屋四角攒尖顶的木质斗拱结构,飞檐外张,如鹰展栩,如羽似飞,前后有廊檐柱,外围有栏杆,造形古朴,气势宏伟,楼基座落在旧城至高点上,楼身又高达七丈余,登楼远眺,市内的亭台楼阁,市郊的河川田野尽收眼底,的确是“登临四望,市肆栉比,山水在目”,解放后曾经政府拨款多次修缮,现已基本完好,列人省级保护文物。 清风楼建成于明朝成化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当时邢州知府黎光亨不惜巨资修建此楼的目的,一为供封建士大夫阶级登临消遣,舞文弄墨,极尽欢娱,如当时文人陈晋所作《清风楼记》“政暇集客登其上,四脯洞开,徘徊远眺,以悦目称心,备享其乐。”另一目的为黎光亨自我标榜“皇风清穆,来自帝侧,我先宣之,播于八极,保我皇图,巩为盘石。”意思是说明他清廉一身的豪气,从皇帝身边而来,要忠君报国,巩固盘石般的江山。清风楼三字也由此而得。 10、王维石刻四季图(缺一) 王维的四季图石刻,现只剩三副,镶于清风楼上西壁内,王维的四季图石刻极见功力,体物精细,风景传神,所绘之山水云雾,如流如飞,是我国不多见的文物之一。 王维、字摩诘,唐诗人兼画家,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后官到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董其昌推王维为“南宋之祖”,并说“文人之之画自王右丞始”,现存在世的除我市的王维四季图外,尚有《雪溪图》和《伏生授经图》等有数的儿件作品。由此可见我市所藏的四季石刻图是不多见的珍品。 此外,我市文物还有许多,于今经维修可得恢复概貌的尚有,乾隆亲书的“保寿禅林”石匾,现存二中;孔庙大成宝殿,现存专署,刘秉忠曾经出家为僧的天宁寺,即西大寺;八角灵源井现在小东街小学内,已被填埋,尊圣陀罗尼经幢,现在开元寺西。皆应加以保护。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