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奇观——徐州云龙山摩崖石窟造像探秘
2014/9/8   热度:637
禅林奇观——徐州云龙山摩崖石窟造像探秘 朱勇前 (摘 要)云龙山是全国五十座名山之一,因山上有北魏雕刻的大石佛而得名。大石佛是徐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窟造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石佛两侧崖壁上雕刻了近千座小佛、菩萨等造像,下方50米处的大雄宝殿下是“唐宋摩崖石刻造像”景观,以大石佛为最高点和中心点,依山就势而凿,向两侧呈扇形延伸。徐州云龙山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是除西洛阳龙门石窟,东连云港孔望山,北济南千佛洞,南南京栖霞山之外,这一广大区域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群,它对我国佛教史和石窟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石窟 造像 艺术 云龙山坐落在苏北古城徐州市区的南端,是徐州重要的名胜古迹,全国五十座名山之一,因山上有北魏雕刻的大石佛而得名,因此又称“石佛山”,是闻名的佛教圣地。云龙山海拔142米,长3公里山分九节,蜿蜒起伏,壮似云龙。据《江南通志》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少年时常到云龙山上游玩,山上常有云雾缭绕,有云龙“环绕之异”云龙山因而得名。北宋徐州知州苏轼在《放鹤亭记》中曾描写云龙山的巍峨壮丽气势:“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际,俯仰百变……”。 云龙山上兴化寺的大石佛是徐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窟造像,佛高11.52米,方面大耳,形态慈祥、气势严威。大石佛雕刻于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大石佛两侧的崖壁上雕刻着大小错落、神态各异的近千座小佛、菩萨等造像,其中刻有:魏太和十年七月造像;唐开元二十二年五月造像;唐元和十五年造像;宋政和七年造像等年号。这些年号题字都是当时开凿时留下的,因而确切推断大石佛应为公元466—486年间(北魏献文帝天安元年彭城归附北魏至孝文帝太和十年之间)的作品。又因北魏皇室有“结伴高僧,游心释典”的风尚,武宣王的父亲献文帝、兄孝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和佛教石窟营造的倡导者,他们在平城(山西大同)都曾“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述”。所以,助兴建造大佛的主事者应为献文帝的第六子当时被封为彭城王的武宣王元勰。 云龙山大石佛造像与龙门、云冈石窟一样,同属于皇室造窟行为,起初是石窟型制雕凿的与两侧的崖壁浮雕同为一体,处一洞穴之中。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佛必须是雕在洞中,而我国北魏时期所有的大佛都是雕刻在窟穴中的。由于云龙山为折皱山,叠石陡立,石质结构较差,致使后来大石佛窟穴塌陷形成较长时期的露天石佛。据兴华寺碑文记载,该寺建于宋梁时代,后交修葺而倾圮。直至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更好的保护这些造像,主持僧胜吉利用三面崖壁建造大殿三间,因殿依山而建,前壁三丈,后壁三砖,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风格别致成为禅林奇观。明宣德七年寺毁于火,大石佛仍然完好,宣德九年又重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给大石佛加刻了两臂及胸部,并雕饰彩绘祥云及龙的图案。 大石佛面容慈善、神态端凝,两侧千姿百态、雕刻精湛的崖壁造像,从北魏到唐、宋虽历经沧桑,依然是佛光闪耀,触动人心。沿着高耸陡峭的山体佛、菩萨、高僧、武士、伎乐、供养人等等密罗星布在大小不一的龛中。造像多为高浮雕,高度在5至50厘米之间,或站或立、或坐或卧,或单独一龛、或群组相依。大小错落、高低参差;造型端美、神态严威,井然有序地密布在高低起伏、气势雄伟的崖壁上,就连崖壁很小的深凹处都有佛的身影,放眼望去佛光扑面,目不暇接。那温良、恬静、愉快、严正等不同的神姿打动着人们。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古黄河的必经之处,历史上战事繁多、水患不断,人民深受灾难,生活极端困苦,因而云龙山的佛教菩萨便是当地人民百姓重要的精神依托。聪颖智慧的雕塑匠师们以其满腔的激情和愿望,以对生活的美好理想付诸于佛、菩萨的创作之中,以善良美好的雕塑形象来换取人民百姓普度众生、解除疾苦,展望美好未来的愿景。作为平常人我尊重佛主敬仰菩萨,作为雕塑家我赞叹祖先高超的绘画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靠近崖壁零距离的贴近佛、菩萨造像,它们虽然是历尽沧桑,但那飘然洒脱、沉稳凝重的身姿,让你会感觉到佛依然在浮动。 中国最早的雕刻艺术是以汉代画像石雕刻为代表的,汉代皇室重孝道,对过世的人实行厚葬,多在亡人的石墓官上雕刻死者的生前阅历、生活习俗和神话故事等以表达对亡人的尊敬和哀悼,因而石刻艺术盛行、规模宏大,形成质朴、粗狂的独特风格。而汉画像石的雕刻多以线刻和浅浮雕的形式,造型上没有脱离绘画的形式。到了南北朝的佛教雕塑,特别是浮雕艺术则是把以前接近于平面的绘画形式发展成为完整丰满的浮雕。而且这些浮雕、圆雕、刻线往往在同一幅作品中互相结合,用来共同表现主题,这一时期中国石窟雕塑艺术的显著特点同样在云龙山大石佛造像石窟中也得一完美的展现。 千百年来大石佛与其两侧的崖壁佛像虽饱经风霜、历经劫难,仍颜容犹在,香篆不绝。特别是“文革”期间的那场灾难尤为令人遗憾和痛心。“文革”后对大石佛进行了重修, 1986年佛教协会重新接管兴化寺后,养熙法师自南京栖霞寺来云龙山做主持,秉承名人再次修复大佛,增塑十八罗汉,后又建大雄宝殿使云龙山的香火日趋兴旺。 出大石佛经大雄宝殿沿石阶往下20米处,又一造像景观—“唐宋摩崖石刻造像”映现眼帘。唐代是中国书法、诗歌艺术极为辉煌的高峰时期,而唐代雕塑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也是极为成熟灿烂的阶段,它与秦汉时期的质朴、遒劲、富有含蓄的雕塑风格以及南北朝时期健壮而概括性、装饰性强的雕塑风格相比较则更为丰满、圆润、高贵、典雅独树一帜。唐代雕塑匠师们表现的佛、菩萨、天王、力士等这些造像都是反映了当时人间现实的美好形象,特别是对于吸引信众的菩萨、观音的容貌更加以美化和世俗化。造像的服饰、妆扮、甚至形象体态也多是以当时高层社会的人物为依据。所以说唐代雕刻又是一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此摩崖石刻佛教造像以大石佛为最高点和中心点,依山就势而凿,向两侧呈扇形延伸。南北长20米,东西进深35米,高23米。于1993年兴建大雄宝殿时发现并发掘,由于深埋地下,除部分被破坏外,其余皆保存较好。这是云龙山摩崖造像中非常值得庆幸的事。这一造像群是大石佛造像的延伸,并是依附摩崖山壁露天雕制,山坡崖体较大石佛造像内缓平,也较易攀援观摩。自上而下共分4层现存7组、71龛、38方题记、游记,195尊造像。佛教造像大者高约1米,小者仅20厘米,均为高浮雕;雕刻有释迦牟尼、菩萨、天王、力士、飞天、高僧、供养人等。题材有一佛、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以及佛教故事等,人物造型各异,形象丰满,表情生动,雕刻精细,技法娴熟。据考证全部佛教造像中除1龛1尊为北宋造像外,其他均为唐代元和八年至开诚元年(813~836)20多年间凿造的。 从以上情况可知,云龙山东壁上下两处造像为一个整体,它的开凿从北魏一直延续到宋,在唐代达到鼎盛,共有900多年的历史。徐州云龙山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是除西洛阳龙门石窟,东连云港孔望山,北济南千佛洞,南南京栖霞山之外,这一广大区域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群。他对徐州乃至我国佛教史和石窟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云龙山大石佛背西朝东环手而坐,神态端倪、面容慈祥千百年来与冉冉而升的太阳交相辉映,光普大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云龙山庙会,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纷纷前来登山供香、拜佛祈祷,进行民间艺术品贸易交流,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相交织。目前庙会上的许多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佛学传播的不断延伸,人们在安乐享受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喜悦中会更加珍爱我们的佛教艺术、敬仰佛的善道,以达到对生活的高度的完美诉求。 参阅书目: 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年 2. 王林绪《徐州览胜》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