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窟寺、造像碑及经幢
2014/9/8   热度:313
陕西省石窟寺、造像碑及经幢 陕西是中原北方晚期石窟较集中的地区,也是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下同)、造像碑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已发现北魏至明清的石窟350余处,宋代及其以后的约占三分之二。从分布看,半数以上位于陕北,而又以安塞、志丹、甘泉等地最为密集。这些石窟与一大批造像碑和经幢,共同构成了陕西佛、道两教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北魏和北朝石窟仅发现16处,主要集中于铜川和延安地区。窟一般规模较小,面宽和高度多在l米左右,以至窟、龛难分。造像龛多为拱形或尖拱形,有的饰以双莲柱龛楣。造像组合主要为一佛二菩萨,也有飞天和胡服供养人等。宜君的福地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元年(535)。窟内三壁开尖拱龛,后壁主龛雕一佛二菩萨,龛楣雕小佛和伎乐飞天,左壁龛内雕道教天尊像,造像风格古朴庄重,发愿文中以“道士”、“道民”称谓,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纪年的佛道混合石窟。 隋唐石窟共发现40余处,集中分布在关中的彬县、麟游、耀县、宜君和陕北的甘泉、安塞等地。窟规模明显增大,主要盛行佛殿窟和大像窟,并出现了带有“凹”字形、“一”字形或方形佛坛的窟。开凿于唐贞观二年(628)的彬县大佛寺主窟平面近马蹄形,面宽34.5米,高约28米,进深18米。其内石胎彩塑西方三圣,主尊释迦高20.4米,是陕西第一大佛。主窟附近还有北朝至明代的石窟136座、造像近1500躯。麟游慈善寺石窟始凿于隋代,大部分为初唐及稍后增凿,现存3窟10龛、造像45尊。其造像雍容典雅,神韵飘逸,是省内雕刻最精、保存最好的隋唐石窟。陕北的隋唐石窟一般规模较小,最大者为富县石泓寺石窟。主窟中央佛坛四角设4根方形接顶石柱,佛坛上置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造像,窟四壁及石柱上满刻千佛及菩萨、供养人等。 宋金元各代石窟共发现90余处,主要分布在延安地区,不仅数量较多,且技法纯熟,题材更趋于写实和世俗化,达到了陕西石窟寺艺术的又一高峰。这一时期的石窟以佛坛窟为主,规模大者往往在佛坛上建有各式的屏壁或石柱,可能是早期中心塔窟的一种演变形式。子长钟山石窟建于北宋,主窟面宽16.7米,高5.5米,辟有3个窟门。中央佛坛前后设8根方形石柱,坛上供3组16尊圆雕佛像,坛侧有菩萨、罗汉、力士等造像,窟四壁及石柱上密布浮雕的大小佛像万余尊,雕刻细腻,形象生动且富有个性。黄陵北宋双龙石窟的窟口开凿成仿木构的三开间廊檐,窟分为甬道、窟室两部分。窟室中央“凹”字形佛坛的三面均凿出接顶屏壁,坛上置三世佛等造像。窟壁及屏壁浮雕佛、菩萨、弟子、罗汉等,甬道两壁还雕有日光、月光菩萨及涅槃图,均形态多样、栩栩如生。陕西的佛道合流石窟至宋代及其以后广为流行,形成了省内石窟的一大特点,甘泉北宋石宫寺石窟即为一个突出的实例。该窟平面方形,八卦顶,方形佛坛上置三世佛,窟内左右壁各开三龛,分别雕菩萨、太上老君和释迦多宝;后壁开七龛,正中为道教像,其余为佛像。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中的金代药王龛,也为典型的佛道合流题材。陕南旬阳的元代千佛洞石窟平面狭长,面宽4米余,进深达12米。窟内后壁设上下两层“一”字形佛坛,两侧壁各分七层开龛置佛像,较为奇特。 明代及少量清代的石窟共发现130余处,主要分布在陕北和陕南。石窟中佛、道、儒合流的特点更加突出,罗汉、道教天尊、祖师、八仙等形象大量出现。这些窟中,陕北的一般规模较小,窟内佛坛或道坛呈后壁“一”字形、方形、“凹”字形或中央方形,壁画和泥塑增多。在陕南,相当一部分窟是利用天然洞穴修整而成,洞口以石墙封砌,窟内造像除石雕、泥塑外,还有不少木雕像。勉县的牛头寺石窟以条石砌就,平面圆形,后壁的三层条石上雕出大小佛像,两侧壁的八层条石上雕刻小佛千余尊,较为罕见。 迄今,陕西已发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各代造像碑110余处、共近300通,其中北魏和北朝的约占三分之二。它们绝大多数集中在关中渭北的耀县、铜川、富平、淳化、长武、泾阳、扶风和陕北的洛川等地,仅耀县药王山就有百余通,是中国现存造像碑最多的一地。 陕西造像碑的题材可分为佛教、道教及佛道混合三类,以风格古朴、造形拙稚、不重装饰为其特点。碑一般高1米左右,最大的高2米以上。早期的碑往往有收分,个别碑带穿。分一面、二面、三面或四面开龛,其内浮雕佛、菩萨或天尊、侍者,龛四周浅雕天王、供养人、建筑、出行图等,并署有汉族或西羌、氐、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姓氏的发愿文,是研究其时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北方少数民族历史及书法、美术的珍贵资料。其中著名的有:耀县北魏始光元年(424)“魏文朗佛道造像碑”,碑阳主龛内雕释迦、天尊二像,龛下刻发愿文,碑阴及两侧亦开龛雕造佛道像,是国内已知最早的有纪年造像碑。耀县北魏“姚伯多佛道造像碑”,书法拙朴刚劲,堪称一绝。洛川北魏“刘文朗造像碑”,碑侧饰以浓郁的西域风格花纹;耀县北周“观世音造像碑”,龛内外题材全为观世音菩萨,均极为少见。耀县北周“绛阿鲁佛道造像碑”,龛楣自下往上雕出屋檐、奔龙、飞天及舍利塔,布局繁复、规整,雕饰精美,为罕有的珍品。其余如耀县北魏“夫蒙文庆造像碑”、西魏“毛遐佛教造像碑”、隋“弥姐显明造像碑”等,都是造像碑中的上乘之品。 在关中和陕北,还存有北朝至金代以佛教内容为主的经幢60余座(件),其中完好者较少,多数仅存幢身。铜川虎头山经幢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基座上浮雕佛、力土、瑞兽,八棱柱形幢身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顶雕饰菩萨、飞天、人物、车马、瑞兽等,堪称唐代佛教石刻艺术的佳品。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