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伦理的商业价值


2014/9/8    热度:343   

  佛教伦理的商业价值

  在2003年,人们从商业道德评判的角度出发,将中国商人分为哲商、儒商、奸商、和商、佛商和官商。从此,“佛商”愈来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期,凤凰网“华人佛教”在“佛商借佛敛财或利益众生”的总题目下,刊发了4篇讨论“佛商”的文章。其中,《感受商道佛心》一文,阐述了佛教伦理的商业价值,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佛商应注意的问题。

  一、佛教伦理的商业价值

  缘起论为商业经营者提供管理指导和发展方向。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缘起理论启示经营者:第一,根据缘起说的观点,系统地经营、管理企业。从整体观、系统观的角度观察自身、家庭、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这是小系统、中系统、大系统和巨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开放的、互动的过程。第二、根据缘起的无限性,商业活动的对象不仅是人,而且包括制度、器物、文化和环境;不仅是现实的市场满足,还要预测和把握未来。这要求企业的经营者从纵向发展和横向联系上思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三,缘起的因素没有价值的判断取向,经营者应达观地看待事业发展中的成就与挫折。

  困果报应论是佛教价值观的基础,是商业道德的基础。困果报应论强调业报的自作自受,把人的遭遇和命运的主动权交到了人们自己手中,从而把人们引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这种道德自律的压力和精神,成为道德选择的重要保证。它不是外在的强迫力量,而是化为人的理性自觉。所以,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必然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佛化的企业如同一个佛化的家庭,会成为社会的楷模。佛教伦理与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道德是完全一致的。

  “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也是工商业经营的目的和归宿。大乘佛教要求修行实践的目的在“利他”,以“发菩提心,立大誓愿,以大慈悲,教化利乐有情”的菩萨行为宗旨。作为社会组织的工商企业应该吸收“自利利他”精神,把社会功能、社会责任、社会使命作为企业的终极目标。佛教为工商企业提供了作为企业精神核心内容的价值观。

  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面对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佛商作为商业经营评判的类型和现象,将越来越普遍地为社会认同、接受。佛商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发扬“人间佛教”的精神,以自己的成功实践证明佛法与世间不违,佛教通过自身的调适,完全能够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佛商的作为不仅是利己利人的世间法,也为其它佛教徒在社会上树立了榜样,扩木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具有弘扬佛法的无量功德。二要协调好人世与出世的关系,把握个人佛法修行与利益众生的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作为一个真正的佛商,自始至终部应该把社会的需要放在首位,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始终是一致的。同时,应该认识到,世间的事业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沉迷其中就丧失了基本的方向。所以,要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情,做到世法的圆融通达。三要回馈佛教僧团,以自己的力量优势护持佛法,使正法常住。僧团是佛教正法住世的载体和象征,与世间在家信徒是共生关系。佛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支持僧团自身的发展,应该具有布施的无量功德。

  (武烈珍摘编)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