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清溪县与菩陀岩摩崖造像
2014/9/8   热度:165
古清溪县与菩陀岩摩崖造像 ◇李辉 据史料记载,内江建县于汉始称汉安,后改中江,隋朝文帝为避父讳而改内江,并一直沿用至今。尔后,隋大业十二年(606年)在今东兴区高梁、石子一带设置牛■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牛■县为清溪县,时牛■之盐,铁山(今威远)之铁,已为世人所知。到了宋乾德五年(967年)废清溪县入内江建制。明以来史料,内江人文历史记载较为详尽,但距今1042年的清溪古县史料却寥寥无几,使之平添了几分神秘。以至于明以来,古清溪县的历史一直扑朔迷离,成为内江史家争先探究的热点之一。 古清溪县,这个与内江旧县共存了361年的神秘县治,其到底成就了一段怎样的历史?他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县城遗址,现又应理归何处?在历史的探寻中,历代史家都作了大量调查,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流传至今且有据可考之说有二。其一认为:“石子镇在唐、宋年间曾是古清溪县的县城遗址”。石子镇,离城区90公里,位于东兴区境内,是内江、安岳、荣昌、大足四县联系之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且古镇遗貌保存较好。在此也曾遗留了大量历史碑刻题记,特别是城山寺文昌宫内保留的明、清碑刻,成为了这种说法的有力证据。据《改建文昌祠序》载:“石子镇古桂溪旧治也……”对于桂溪和清溪的关系,余洪若老先生在《内江风物咏丛》一书中作了诠释:“镇乃古清溪县设置治地。此段溪流,俗称五桂溪(简称桂溪),故清溪县地方民间亦传称之为桂溪县。”明理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遍游家乡名胜,也曾到此有诗云:“古城遗堞起寒鸦,乍渡沧浪似泛槎。烽火已随春烧绿,峰头吹笛望三巴”,“古城”应该是指古清溪县城,“遗堞”乃残存之城垛,文肃公的诗句,似乎更确定了这种观点的可信度。但从历年文物调查情况来看,石子镇的遗存大都以明、清为主,而能作为古清溪县有力证据的唐、五代到宋的文物实证却至今尚未发现。 正因存在如此诸多疑问,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在赵阁老作《春日登金龙山》的67年后,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邑人余之祯在遍寻古迹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榜书为证。明进士余之祯是一位对文史颇为热心之人,对境内曾经存在的古清溪县治归宿极为关注。在古清溪县消失640年后的明万历三十四年春(1607年),其和友人结伴而行,游寻石子、高梁等地,来到了位于高梁寺(亦称高■寺)外的清溪村,对古清溪县的县治遗址作了一番详尽考查,使其最终确认,该处就是清溪古县的旧治所在,并在“幽岩洞”楷书阴刻“古清溪治”、“赐进士,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巡抚甘肃等地方替理军务,邑人晓庄余之祯书”,后款:“万历三十四年丙申春吉日,僧官乐元、僧续镐刻石”,昭示于后。四百多年过去了,这位明代都御史来到此处,究竟看到些什么?又发现了些什么?致使他得出了如此结论,现在我们已无从而知了。但《内江县志》 “清溪废县”一条载:“县北八十里,汉资中地……其境有石刻清溪古治及幽岩字,俗称清古岩”,看来县志的记载也沿用了余之祯所下之结论。而与“幽岩洞”近在咫尺的菩陀山摩崖造像,似乎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位明代学究的说法。(上)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