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清心致和谐
2014/9/8   热度:202
茶可清心致和谐 新泰市广播电视台局 王传军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 ,在我们中国饮茶的人数众多,茶有“国饮”之称。茶不仅可以解除饥渴,具有养生的功效,同时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品味,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既促进了人们的互相了解,加深了友谊,并以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为目标,衍生出了深厚的茶文化,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 茶的基本分类与保健功能 茶生长在山野之间,吸收天地之灵气,岁月之精华,是自然的精灵。茶有色香味“三美”,它的条索轻盈,线条优美,汤色或浅淡如碧螺春,或醇厚如铁观音,既赏心又悦目。茶的种类繁多,根据《中国茶叶大辞典》的介绍,综合采加工方法和品质上的考虑,可以将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即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等六大类。1.绿茶:是没有经过发酵的茶,即将新鲜的茶叶晒后直接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这是我国产量最高的一类茶叶,代表品种有西湖龙井茶,碧螺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等。2. 红茶 :红茶与绿茶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主要花色有:祁门红茶、滇红等。3。青茶(乌龙茶) :青茶也就是乌龙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称为喝工夫茶。主要花色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茶等。4.白茶:白茶则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代表品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茶等。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等。6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晒青绿毛茶上浇上水,再经过二次发酵制成的。 虽然茶叶的种类有很多,影响茶叶价格的因素也很多,但从营养保健角度来看,茶只有味道的区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茶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茶多酚与茶多糖,根据《齐鲁晚报》《健康养生新茶经》中介绍,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院赵林教授研究表明 ,茶多酚的含量以绿茶为最高,好的绿茶茶多酚的含量达到30%,常饮绿茶可以预防心脏病。茶叶里富含Y——氨基丁酸,可促进人体能量代谢,使老年人始终能够保持神经传递信号的强度。另外茶叶里的芳香物质,对人体的呼吸系统有好处。对茶叶保健功能的研究,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著名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写道:“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认为茶叶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一定的功效。在茶类百科全书《茶经》的第七章《之事》中,也提到茶叶的保健和医疗功能,“茶茗之服,令人有力悦志”还有一段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遭七十二毒,服茶而解之”,说明唐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茶有解毒的功能。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及整理,人们对茶的保健功效的认识不断深化,现在普遍认为茶有清心,调节情绪的作用。同时,茶还能生津止渴、消热解暑。并具有益思提神、消减疲劳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的功效。同时,茶还能够增强免疫力,预防和延缓衰老。养生功能在各种日常饮料中首屈一指。 二 茶文化的形成与内涵 茶文化的定义: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这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着一定时期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行业,包含茶叶著作,茶与文学、茶与美术等多个方面。可分为茶史学、茶文化社会学、饮茶民俗学、茶的美学等多门学科。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茶叶出现的具体时间,至今尚无定论。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记载,认为在上古时期神农氏时期,茶已经开始作为饮品饮用了,在我国历代的文献中,都有对种植茶与饮用茶的记载,晋代常踘《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西周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此书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西汉时王褒的《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说明西汉时人们也从事茶事活动。 茶文化的形成是在茶叶饮用不变形成风俗之后,在这之前,茶只是一种解渴的普通饮料,并没有相应的规矩和仪礼。晚唐诗人皮日休所形容“旧时饮茶,必混以烹之,与丈夫溣蔬而啜者无异”就是说,在唐代之前,饮茶与煮菜喝汤一样很不讲究。 因此,根据推算,茶文化的形成当在唐朝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经》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的先河,所以茶人把《茶经》看作是我国第一本茶道的专著。 茶道是茶文化的精华,是饮茶的最高境界。指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陆羽之前,既然饮茶和溣蔬而啜者无异 ,自然也不会讲究道,有道也不会大行。陆羽通过《茶经》对如何采造茶叶,怎样烹煮,应备有哪些器具和如何应用,一一加以总结和倡导。并将茶叶的饮用,由单纯的防疫治病,充饥解渴,提高和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时,也只有到这时,我国才开始重视和产生讲究饮茶之道。这也说明,茶文化并不是孤立产生的,它是对前代茶叶文化的继承、发展和提高。 因此,尽管《茶经》中,陆羽并没有提到“茶道”二字,我们将《茶经》作为第一本茶道的专著。正如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所指出的:“鸿渐为茶论(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统贮之(应是以都篮或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宋代陈师道在再刊《茶经》的序言中称,自此以后“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宴享,预陈于前;山泽以城市,商贾以起家”,一句话,在陆羽和《茶经》的影响、倡导下,茶的饮用和茶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较快发展了起来。 陆羽在在《茶经》中对关于饮茶的物质文化知识即如何选茶、择水、用火、设具和饮用茶叶之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难能可贵的是 ,陆羽还初步论述了茶的精神层面,提到了茶叶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他认为“茶性俭”,“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要求饮茶者饮茶时要修心养性,效做这样的人。 这种精神内涵,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脉相传的,我们由《晋书》中记载的桓温和陆纳传以茶果待客和伴酒并视之为是“素业”,即可找到其根缘。当时在中唐陆羽、皎然等倡导茶道之时,关于茶道文化的精神内涵,并不只是要求做“俭德”之人一点,至少从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尔真”,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厚的。八世纪继陆羽《茶经》之后唐朝的另一本茶书《茶述》,其对茶和茶文化特点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几句,对茶道在物质上如何更好愉悦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养,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以帝王之尊,撰写了茶专著《大观茶论》,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其首篇《以茗滋生》对茶与茶文化的特点做了独到的阐述“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明确提出了“茶可致清导和 ”的观点。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一致被后世的茶文化研究专家继承和发展,一代代茶人薪火相传,形成日益完善中华茶文化体系。截止清代,我国关于茶的专著有140部之多。及至现当代,更有庄晚芳、林治等茶人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茶叶栽培种植技术的研究及茶文化的推广事业,使得中华茶道得以发扬广大。 那么,中国茶道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目前,业内普遍以“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最先提出的和、静、怡、真”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并受到海内外茶人的推崇。这有着一定的道理。因为,“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和是中国茶道之灵魂。和就是阴阳相随,和而五行共生,也是佛教禅宗之明心见性,清静平和的意境;静,中国茶道灵魂得以实现的凭借。和是灵魂,但若没有“静”的氛围与境界,“和”是残缺不全的;怡是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的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感动;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这与儒家“天人合一”,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相吻合。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陆羽指出,烹茶的用具就体现了“和合”的精神。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同时,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事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待客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同时,茶叶分季节应用,也体现了以长补短而达到人体和谐的道理。春季适宜饮花茶,可以散发一个冬天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浓郁的香气,能促进体内阳气生发。夏季以饮绿茶为佳,绿茶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秋季,以饮清茶为佳,此茶不寒不热,能消除体内的余热,冬季,饮红茶最为理想,红茶味甘性温,含丰富的蛋白质,强身健体。在茶的选择上也充分体现了和谐的原理。 总之,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 言则如山泉吟诉,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不造作。精神方面,茶事活 可以提升人的品味,纯净人的心灵,澡雪人的精神。懂得了茶的真谛,品茶方有了更多的闲趣,所以,非大心胸者是以品到茶之真味。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普遍感觉压力过大,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增多。闲暇时节,三五好友或同事相约于茶楼,一杯清茶在手,倾吐一下工作中的烦恼,生活中的郁闷,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 变得神清气爽。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化建设, 并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 崇尚简单,简约,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吻合。而且,与其他的活动相比较,茶事活动容易组织。社区可组织一些茶讲座,帮助人们丰富茶知识, 品尝名茶、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社区的和谐文明程度,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建设。 半粒尘沙看世界,一颗苦茗味人生,”一杯清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与哲理,茶和茶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更好地学习,了解丰厚的茶文化,并将其中精华运用到生活与工作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又意义,并为发扬广大茶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