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外藏”雕塑艺术》系列之四:西域雕塑海外展魅力


2014/9/8    热度:303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天部胸像 首尔国立博物馆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女立俑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天部立像  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武士像  英国国家博物馆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菩萨立像  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古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会合处,形成了辉煌璀璨的石窟佛寺雕塑艺术。由于融合了不同地域风格,并汲取多种文化特征,其雕塑形成别具一格的西域风格。让我们顺着专家的娓娓讲述,走近著名的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石窟等处流失海外的雕塑精品,一同感受其惊人的艺术魅力。

  新疆古称西域,其雕塑艺术是在外界艺术强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由于新疆地处东西两大文明的中间地域,不仅受外来犍陀罗、印度、波斯及西方古典艺术的影响,也受中原佛教造像艺术的影响。西域雕塑将两者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汲取犍陀罗艺术风格

  当时的犍陀罗地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一带地区。犍陀罗艺术融合了希腊与印度的佛教艺术,注重佛像全身比例结构、肌肉等解剖关系以及人物姿态和内心世界的把握。其造型特征突出表现在头发、面貌及衣纹处理上:佛像发髻一般呈波浪形或涡卷状,菩萨发式较为自由,大多头戴宝冠,或者用包巾缠住卷发和束起高发髻,而且佩戴各种花饰。造像面部特征类似欧洲人,高高隆起的鼻梁与前庭相连如同垂直线,深眼窝且眼睛较大;衣褶很深追求立体效果,展示自然流畅的美感。佛像一般穿通肩或袒右肩袈裟,菩萨则多着贵族装束。现陈列于法国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出自新疆巴楚县的菩萨塑像可明显看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这些菩萨头像的发髻装饰卷曲而多样,衬托出丰富多彩的菩萨形象。其丰满的脸形、略微向中间集中的眼鼻,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域本地塑像的特征。

  融合印度马图拉造像样式

  西域雕塑艺术还深受印度马图拉“湿衣佛像” 造像风格的影响。马图拉造像样式是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体现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其造像特征基本为面部呈印度人脸型,身材颀长匀称,通肩式袈裟,衣纹表现为浅平的U字形细线,形成流水般韵律。僧衣紧贴身体,犹如被水浸湿一样呈半透明状,凸现出简洁概括的全身轮廓,显示了印度笈多时期最为典型的造像特点。新疆雕塑艺术在融合马图拉样式的同时,又体现出自身造像特点。出自新疆巴楚县图木休克佛寺、现陈列于德国柏林东亚艺术馆的木雕佛坐像,天衣犹如薄纱透体,通身无衣褶,仅在衣领处有较深的褶纹,整体造像简洁明朗,圆浑健硕,体现出犍陀罗艺术与印度造像风格在此像中的巧妙融合。

  借鉴中原艺术重彩绘手法

  西域雕塑艺术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吸收犍陀罗、印度及波斯艺术基础上,借鉴中原艺术重彩绘的手法,创作了大量彩绘的佛寺造像,其面部形态及局部处理也逐渐形成本地域的特征。这些塑像的头发大多被涂成黑色,面部采用模制,耳、鼻等塑出基本大型,然后将面部敷以肉色相粉,再用墨线勾勒出眉眼等五官。出自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现陈列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天部头像,其椭圆形面相转折起伏平缓,莲花状发髻高耸,卷发呈S形均匀排列。而面部眼帘、胡须等均以线描勾勒,呈现出典型的西域造像风格。另有一些塑像全身彩绘,其服饰更加显示出西域地区的造像特征。盛唐时期,受以长安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影响,新疆古代艺术亦进入繁荣时期,开始出现带有唐代风格的“西域式”佛造像。现陈列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的一尊佛坐像,从台座上排列描绘的莲花和两相对应的翼兽上,均可看出中原彩绘的特点。呈装饰性纹样的螺发,丰润的体态,端庄清雅的神情,以及面部色彩的描绘及勾勒,加之塑造技法的纯熟,稳重雅致的色彩搭配,都明显显示出唐代佛造像的神采风韵。这些经典的雕塑作品,充分表明了新疆地区佛寺造像巧妙融会中西方文化、展示出本土艺术的鲜明特色。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