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庙:藏汉友好的历史见证


2014/9/8    热度:205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文成公主庙内莲花座正中的主佛像。程德美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香火兴旺的文成公主庙。程德美摄

  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我国的“三江之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建在这里,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300多年来,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文成公主与贝纳沟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吐蕃(西藏旧称)赞普(“君主”之意)松赞干布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今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扎陵湖边(今青海玛多县境内)亲自迎接,谒见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携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

  唐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吐蕃。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了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牟尼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唐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

  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扎陵湖边会面之后,一路上翻过雄伟的巴颜喀拉山,跨过激流滚滚的通天河,来到玉树境内的贝纳沟。据说,贝纳沟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以来第一次极为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见藏族人民如此好客热情,深受感动,为了感谢和报答当地藏族人民,文成公主决定在此多住些日子,向藏族群众传播中原地区汉族人民的文化。

  文成公主在贝纳沟住下以后,自小信佛的她,亲率工匠在沟内的悬崖峭壁上雕凿了各种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当时,文成公主还亲笔在佛像右侧的岩石壁上,用汉字楷写了16行颂词,之后,古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扎又在佛像左侧写了18行“尕恰”(即说明),可惜这些珍贵的手迹大都被风雨剥蚀得残缺不全,难以辨认了。

  相传,文成公主走后,玉树境内的僧侣和善男信女纷纷来贝纳沟观看、膜拜,很多人还仿照公主的做法,在岩崖上凿刻佛像和经文,久而久之,贝纳沟的大部分岩石上都被人们刻上了佛像和经文。后来,人们传说,由于文成公主的神奇造化和功德,贝纳沟所有的岩石峭壁和大小石头上都奇迹般地出现了释迦牟尼的如意化身和各种佛像、经文,有些佛像、经文肉眼凡胎无法辨认,所以,当地群众不敢轻易动用这里的石头。

  在贝纳沟,文成公主不仅带去了佛教,更重要的是,她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当地藏族人民学会了驾牛开荒、耕耘播种,学会了垒石砌墙、伐木盖房,学会了纺纱织毯、凿石打磨、唱歌跳舞等。迄今,在贝纳沟对面的山坡上,还留有公主当年教人们开荒种地的田埂。因此,在当地藏族人民的心目中,文成公主是天界的菩萨娘娘,是上天派来的“佛”。

  文成公主庙:纪念公主的不朽功绩

  公元710年,即唐中宗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婚配藏王赤迭袒赞而路过贝纳沟时,发现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9尊佛像特别壮观,为了不使公主的功德被风雨所剥蚀,她派人以佛像为中心修筑了一座庙宇,并赐名“文成公主庙”。此后,这座庙宇便被人们保护下来,作为顶礼膜拜的活动场所,同时也纪念文成公主不朽的功绩。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坐北朝南,背靠巍峨险峻的岩壁,傍临清澈见底、洌如甘露般的清溪,面对灌木滴翠、绿草丰茂、鸟语花香的巴塘山,中间一箭之地,峡谷蜿蜒,砾石遍地。由于贝纳沟环境幽雅清静,风景绮丽多姿,气候温和宜人,当地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难得的“洞天福地”。藏式建筑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文成公主庙不大,仅仅是一座紧贴石壁的小院子。小院中间,是紧贴岩壁而建的3层藏式平顶建筑,这也是这座庙宇中唯一的建筑——公主庙堂。虽说不大,但站在狭小的天井里仰望,庙堂却显得雄伟高大,颇为壮观。公主庙堂设计巧妙,造型奇特,别具一格。庙堂外表共分3层,内部实为一堂。底层是双开的大门,第二层是巨大的双扇藏式窗户,第三层又开一排6扇藏式窗户。这两层窗户平时不能开启,完全是一种独出心裁的装饰。庙宇的窗门和墙壁全部刷成了褐红色,天晴日丽时,远望庙宇,红光闪闪,犹如赤霞一片。

  推开庙门,进入堂内,是3间高敞幽深的殿堂,堂前有两根巨大的方柱直撑庙顶,另有两根巨柱,支撑着正面浮雕佛像下的莲花宝座。在庙堂正上方的岩壁下,有9尊巨幅浮雕佛像,这便是当年文成公主雕凿遗留下的古迹。佛像由两只背向伏卧的雪狮驮着,呈莲花宝座状。宝座又由两根粗大的木柱相支撑。莲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约7.3米的主佛像。佛像头戴朝冠,两耳佩有垂至两腮的金环,身着唐代盛装,双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双腿盘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显得神态端庄稳重,性情娴静慈祥。主佛像头顶上方刻有梵文六字真言,头顶后部嵌有象征“光明普照、佛慧无量”的五彩光杯。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4尊高约4米的侍者佛像立在小莲花座上。这8尊侍者佛像,个个手持宝物。有的手拿莲花,有的手持金刚杵,有的手捧牡丹,有的手托宝瓶,有的手端如意宝食碗,有的手握七星上方剑,姿态各异,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主佛与侍佛,排列对称协调,整齐有序,尊卑分明。整组浮雕佛像依山就势,安排巧妙,布局合理,构图新颖。人物造型大方,体态丰满,容貌秀美,形神兼备,立体感很强。加之堂内光线暗淡,香烟袅袅,猛看上去,给人一种飘然欲落之感。佛像两边,从上至下雕有1米宽的藏式花边图案,与佛像群浑为一体,整个浮雕充分显示了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

  此外,庙堂内东西墙壁上有两组大型壁画,画面主要描述了当时文成公主进藏路过贝纳沟时,当地藏族头人和群众如何隆重欢迎的动人情景。

  如今,我们看见的这些佛像和壁画虽然已经经历了1300多年的变迁,但依然闪烁着唐代雕刻艺术高超技艺的光辉。这些佛像能够完好地保留到今天,是藏汉民族血乳交融的结果,也是历史对汉藏世代友好、对汉藏一家的肯定。

  来源:中国民族报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