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音乐及舞蹈


2014/9/8    热度:467   

  藏族的音乐及舞蹈

  一、藏族的音乐

  藏族人的整个劳动生活甚至孕育生命的过程,都离不开音乐。,藏族音乐蕴含着这个民族队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执著。

  藏族音乐的内涵极为丰富,旋律优美动人。透视其深层意义,蕴含着一种对生命的鼓励与关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眷恋,从而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执射出“天人合一”的光芒。正因为如此,藏族音乐名扬四海,长期以来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

  在藏族传统的“五明”学说中,音乐归于工艺学门类中的“表演艺术”类。早在公元13世纪前后,藏地就出现了论述音乐的专著,如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的<音乐>等。早期藏族”

  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公为两大类,即愉悦音乐和心智音乐。愉悦音乐,是对宗教音乐以外音乐的统称,,包括说唱,歌曲,舞蹈音乐和戏剧音乐等,愉悦音乐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最佳”语言,它带给人们的是欢乐,愉快。心智去感受音乐所传递的不仅是器乐所见所闻发出的声音或人声,(诵经也有音乐旋律),也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呈现,而是它带给人们的无穷的冥想,信众在冥想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佛的启,

  藏族最早的记谱,是藏传佛教寺院里出现的乐谱,

  按音乐的功能,我们一般将藏族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和佛教音乐三大类。民间音乐在藏族传统音乐中居首要地位。

  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曲,

  1、民间音乐

  藏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个歌舞的民族,使一个偌大的高原成为歌舞艺术的海洋,藏族人天生喜爱歌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就是对这个有着艺术天赋民族的最好写照。藏民族传奇般的经历,如诗如画的生活,成为艺人们创作的源泉,歌者也从这里获得了营养,获得了灵感。他(她)们中的很多人,自小就有着一副好嗓子,嗓音圆润,音色优美,音区宽广,尤其对高音区的发声与控制有着一种本能的把握,在藏区各地的农林牧副各业劳动中,都有着各自特定的歌曲,无论是放牧,剪毛,挤奶,打油,还是打阿嘎土,收青稞和打场等劳动都唱歌。尤其在集体劳动中,为了众人动作整齐,减轻疲劳,有一种劳动号子式的歌舞,这种歌舞的设计是根据劳动需要来决定的,一般表现为节均匀,简单易学的歌与有劳有逸的舞蹈动作组合而成的。

  2、宫廷音乐

  宫廷音乐是指各地方政权在宫廷内部,以及朝廷举行重要仪式中所使用的音乐,宫廷音乐具有特定的演出方式和演出坏境。。

  供云乐舞,是从当时的拉达克传入西藏的,据传于公元1647年,拉达克王后作为”贡品”,献给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的。

  既然是贡品,无论是进贡者还是接受贡品的人,都把它看成是一种神圣的东西。

  藏族的佛教音乐多指,”(姆,(宗教法舞)音乐。“姆”’一词最早在藏语中泛指跳舞或表演,到后来,就专指藏传佛教寺院里表演的宗教法舞,关于姆的来历,我们将在后面的”舞蹈”篇中作较为详细的介绍。佛教音乐主要是藏传佛教金刚舞(姆的一种)的伴奏音乐。藏传佛教音乐以其特有的音乐语言说明抽象的宗教教理,让信仰者从中感受神秘莫测高深玄妙的神往,以达到虔信教义敬畏神灵的目的。

  二、藏族的舞蹈

  在藏族传统的“五明学”中,将舞蹈鳜鱼”工巧明”类。舞蹈在藏民族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我们从远古时代藏族先民们留下的岩画中看到,那时已经出现了有关舞蹈的内容的描绘。藏族舞蹈的形成和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选择和提炼的过程。后来的藏族舞蹈,与岩画所描绘的歌舞场面已经大不相同。。此时的舞蹈除了出现鬼神的表演之外,还出现了大量模拟动物的舞蹈。表演者带着动物形象的面具,舞蹈动作则模拟相应的动物。如表演牦牛舞时,手执牦牛尾,学着牦牛的步伐和叫声;表演狮虎舞蹈时,模仿着狮虎的动作和啸叫声。

  藏族舞蹈的类型:

  1、果卓舞

  果卓舞是最常见的一种集体舞蹈,也称”锅庄”,是圆圈舞的意思。果卓也是藏族最为古老的藏族民间舞蹈之一,相传起源于1000多年前。是最为普及的一种群众性舞蹈。

  果卓舞表演时大家围成一圈,少则几个人,多则数十乃至数百上千人。这种舞蹈一般没有乐器伴奏,边歌边舞,舞蹈节奏随歌而动,果卓的舞曲一般较为欢快悠扬。节拍很明显,多为2/4拍节,顿地位节,重拍起步,三步一变。这种自娱性的集体歌舞,有时整个舞蹈的伴唱全都是齐唱;有时男女分班一唱一和,大家连臂踏歌。

  这种舞蹈没有人数场地的限制,在牧民家门口村头打麦场上都可以表演。尤其在节日里,欢乐的人们有时围着熊熊燃烧的火焰跳舞。

  2、弦子舞

  弦子舞最初由拉弦乐器而得名,后来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特点是,通常由一两个人拉着胡琴领头,为众人引唱起舞;其他人便依歌而和,跟随引唱者翩翩起舞。

  3、踢踏舞

  是一种藏族古曲舞蹈,起源于公元17世纪的西藏一带。后来经民间艺人们的改进和完善,成为藏区大众喜欢的又一群众性舞蹈。

  4、热巴舞

  热巴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将舞蹈杂耍,甚至武术等表演融为一体,大大增加了舞蹈可看性。热巴舞的演出多到一二十人,少则三五人,热巴舞多在广场上表演,旧时热巴舞队的组成一般以家族为主。热巴舞注重演技特别是舞蹈技巧,有些舞蹈动作近乎杂技表演。热巴舞对表演者的身段有较高的要求,带有一定的专业性。有些热巴艺人多才多艺,甚至身怀绝技。热巴舞的表演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演出严谨完整。热巴舞队中不乏能工巧匠和善于经商者,他们在演出之余还为牧民做皮活制作刀具和刻嘛尼石等,顺便还要做一些小商品买卖,可谓艺商兼顾。

  5、鼓舞

  此舞流传于拉萨山南等地的一种群众性舞蹈。舞者手持圆形羊皮鼓,击而舞之。一般表演的时候,多为偶数人群。开场时由一位身披羊皮头戴面具的舞蹈指挥者带队出场。他们站立中央,指挥舞蹈和击鼓

  6、寺院法舞。

  具有神秘色彩的寺院法舞,统称“跳神”,泛指宗教舞蹈。寺院法舞是藏传佛教寺院宗教活动的形式之一。按宗教的说法,这种舞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祭祀神灵,驱邪禳灾;另一方面则试图阐述和宣传宗教教义,劝诫人们皈依佛法。

  关于寺院法舞的来历,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

  在公元8世纪西藏第一寺院-----桑耶寺完工之际,为庆祝寺院落成,根据佛教密宗四部学说中的瑜伽部之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寺院开光。认为这便是寺院法舞的开端。

  另外,在<莲花生传记>中记曰:“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完后,由长老手持译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从此沿袭至今”。

  另外,据〈西藏王统记〉介绍,松赞干布是时期(公元7世纪)西藏已经出现了各种拟兽舞法器舞鼓舞鲜花舞等。寺院遵循教义,结合佛经内容宣传的需要,选择和改善上述民间舞蹈中的部分加工二成的。

  还有的认为,寺院法舞的表演形式与苯教的驱鬼酬神仪式上的表演有着相似之处,因此认为与苯教有一定的联系。

  三、藏戏

  藏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剧种之一,是中国戏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藏戏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浓郁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享誉四海。藏戏艺术作为人类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之为雪域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是集说唱歌舞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藏戏同藏族民间舞蹈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藏戏是在藏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这也合乎我国戏剧从舞到剧的形成规律。最早的藏戏是一种‘哑剧’式的舞蹈表演(但不同于舞剧),这可以说是藏戏的萌芽。一直到公元14世纪,唐东杰布编创的藏戏仍是一种‘偏重于舞蹈的哑剧’。难怪有史书称‘唐东杰布以舞蹈教化俗民’。到后来,民歌和民间曲调演唱尤其说唱艺术的加入,给藏戏带来了新的生命。自此,藏戏得到很快的发展,成为能够表演比较完整的长篇故事的歌舞演出。

  由于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影响,藏戏传统剧目中宣扬佛教或涉及佛教内容的居多,如八大藏戏之一的《智美更登》就比较典型。

  藏戏的流派也较多:如有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藏戏德格藏戏和安多‘南木特尔’藏戏等。

  藏族主要的传统剧目有:俗称八大藏戏:《文成公主》《智美更登》《朗萨姑娘》《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王子》《白玛文巴》和《顿月顿珠》这些戏剧名著,古朴淳厚,瑰丽多姿,既表现出藏族古典作家讲究情辞文采的传统,又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广采群众的精彩语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的色彩。无论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形象,还是在戏剧结构和艺术情调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