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心灵改革”意义之所在(一)
2014/9/8   热度:672
“心灵改革”必须做实践工夫,透过身体力行实际行持去体验、去享受改造心灵后的境界。为了实践,首先必须确立起此一命题的价值观念。因为价值观念会影响行为实践的效果,当大众能体认其价值时,再引导他们实践,可行性便可大大提高。 谈这个题目,可以从“做学问”及“实践”二个角度看,二种立场谈。“做学问”,发表一篇论文、一场演讲,换来一些相应的报酬,如此而已。这也是世间比较普遍的现象。另一种方式是“心灵改革”必须做实践功夫,透过身体力行实际行持去体验、去享受改造心灵后的境界。儒家如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家,乃至于春秋、战国时孔子、孟子,师弟之间从家庭孝悌之伦理开始,以至于进趣天下大同境界。余如道家、佛家、天主、基督各种宗教等等,大致也都朝此方向进行。当然,上述做学问的学者,多少也会有些体验。而以实践为主的理学、宗教等,也一样会流于徒具形式的口耳之学。今天但就二者的本质大概如此分述,用意在介绍各位一条经过实践已见功效的例子。为能引玉,所以在此抛砖。 前者,“做学问”一者非我所长,故不敢谈。再者,目前有的是学者专家,各依其所长如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发表的许多论文,洋洋洒洒,汗牛充栋,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可以向那方面去寻找,所以也不再多谈。 今天我在此所讲的,介绍给各位的属于后者:如何来实践,以求得其所期的利益。为了实践,首先必须确立起此一命题的价值观念。因为价值观念会影响行为实践的效果,当大众能体认其价值时,再引导他们实践,可行性便可大大提高,否则再好的东西,犹如和氏之璧,难生所期之效。所以在讨论这个主题前,谨以野人献曝的心情提供建立价值观念的浅见。 为何需要“心灵改革”?它对我们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国家有什么重要价值?欠缺的话,又会产生什么反面影响呢?要衡断这些问题,必须从眼前可见的现象来观察抉择。 我们所处的世界从较深一个层面来看,似乎充满着缺陷与痛苦。但也正因为不圆满有缺陷,才会推动大家努力,用种种方法谋求改善。古今文明的演进如此,近代科学的发展动力,也不外乎此。然而当今世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大家都以为比之以前有了高度进步。但缺陷痛苦似乎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是越发展苦难越多,心灵越空虚。 浅处来看,生活欠缺生机盎然的情趣,深远处看,找不到庄严崇高的人生目标。以个人看,除了肤浅的追求声色满足于物质之外,人生变得毫无意义。再从群体来看,人与人间缺乏互信互助的和乐,而令人焦虑难安的互相争斗反倒不断升高,个人、群体,都是苦难日增。长此以往,后果不言可知,所谓“科学昌明”、“人类进步”,岂不大成问题! 窃以为,所以会造成这般地步,实由于人类寻求安乐过程中,所导致的追求、竞争、价值观念等三种方向的失误:所言失误者,并非追求、竞争、价值观念等有问题,问题在这三项的方向有了偏失,所以说是方向的失误。 追求方向的失误─偏向物质追求 现代文明的最大特征,是由于偏向物质的追求而导致宗教、道德热诚急遽减低,甚而否定或诋毁。 现代科学大大改善人类的物质文明,这不是问题,也有其贡献与价值。但是过分朝向物质发展,偏向追寻的结果,形成了“唯物”观点的思想主流,乃至于对人类自身,亦视为纯粹物质的集散,以为“人死即完”。于是面对“只有今生好活”的局面,如何能不纵情享受、追求物欲之乐呢?又既然死亡如同灰飞烟灭,便毋须负责,大可随意而为,何必惧怕道德观念下的良心谴责、佛道等教之因果报应、耶教所谓之死后仲裁呢?这种唯物思想,很自然形成了庸俗的功利观念,快速导致道德崩溃、宗教没落,而人生的真正价值、深广意义,以及精神生命的升华等,全盘被忽视、否定掉了! 竞争对象的失误─认为竞争才能刺激进步 现代社会的第二个特征,由于彼此竞争,造成极大的不安、紧张与压力。 现代人认为透过竞争,才能演进。最优秀、最适应时代潮流的人才,都是最善于竞争者,这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偏颇进化论思想,其结果是使人类造成弱肉强食的兽性世界。彼此虎视眈眈,巧取豪夺,蚕食鲸吞;举世滔滔,莫不皆然。即使所谓的“合作”也只是基于一时利害关系上的联合,一旦平衡消失,立刻化友为敌,最后彼此仍要设法吃掉对方。这种辗转相循的恶性竞争,势必永无休止地延伸下去,终于弄得四面皆敌,无时无刻不在被吞并、被淘汰的恐惧中过日子,直到整个人类,乃至地球毁灭为止。人与人间何来互信互赖?何能免于终日惶惶不得安宁之势?人类真正进步的一种机能,来自彼此互信互助、分工合作、互助策励而渐次改善提升的效应,便消失不见了! 价值概念的失误─自由的泛滥与价值的虚无 现代社会的第三个特色,是偏激的自由、人权、与平等。 现代人的主流思想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独立价值,有权利去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这观念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出在以自由、人权作护身符,单从保护自身的褊狭权利着眼,只顾不受他人限制,而不知尊重他人;只知个人膨胀,而不知群体和乐。结果是不能收敛自己,看不清楚自身问题,也就无从自我改善提升;更看不到自身责任,不但与群体脱节,更威胁损害到由互信互助所建立的共存共荣的整个大环境。 这种错误的自由人权观念,又形成一种空洞的尊重彼此,互不干涉的冷漠现象。本来个人生命成长中,由经验积累的智慧精华,上下传递,是代代生命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欠缺了这个,人像未开化的土人一样,几同禽兽了。但如今此一精神食粮却被看作是不宜加诸别人的主观价值。 面对上述目前种种畸形怪象,窃以为需从下述两方面来作思想的澄清辅正,以形成实践力量,或可匡正时弊:一、重建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二、辅以适当宗教素养。 重建伦理道德观念 此观念可以本国的儒家思想为主,而以世界潮流之趋势辅助之 西方近代科学,基于求真理的精神所作的理性分析,对外在客观事物所作精密正确的研究,确为人类作了很大贡献。可惜的是,此种精神只放在外表物质的探索,而欠缺内在心灵的提升。因此未能使心灵、物质相互扶持地改善,所以引起许多意外的副作用。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对心、物,内、外二者,特别重视内在生命成长。集儒家大成的《论语》,开宗明义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乃至“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学”非今人所谓的知识学问,乃是精神心灵的学习,是依义理文字的指导去身体力行的实践锻炼,体会而成长的,都是精神生命人格修养之学。不论是谁,如果有过心灵方面成长突破的经验、或者类似这方面的领悟,对此便不会陌生。 所以儒家的贡献不在单独成就客观的知识世界,而是不离开生命,使客观知识随着生命成长而深化。然而并不否定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是不把理性用在只为知识而知识的研究上;认识「一切自然规律,都是为了领悟人生、指引人生,」《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呈现了此种意趣。当然,也就由于重视内向,而在物质方面显得比较不足。但就二者相互比较之下,内向的发展所引起的副作用,相对地就大大减轻得太多太多了。 在群己关系上,儒家主张透过自我净化,确立了内心的善性,净化褊狭私欲之后,再推而广之“己立立人”,完成整体人伦的升华。所以是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正心诚意起始,实践自我净化;进而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做到止于至善的治国平天下的大同境地。由我为善之故,肯定一切人为善,而至帮助一切人为善,积极的去兼善天下。所以自他间,不必也不能竞争对立,却是透过自净与达兼而获得互相辅助,达到彼此生命提升的效果。 在生命价值观上,儒家不空洞漫谈自由平等,而是以“内圣外王”来范定其内容。如前所述,透过自我净化,生命成长体会逐步加深,展现在外的,便是社会阶级的楷定。这也是随着彼此生命成长程度不同,楷定出不同位阶,人人安于自身净化所达到的本分阶级,其社会伦理轨范、道德行为标准,乃藉此相对安立,在己身位阶中,内求于“仁诚”,外循于“礼义”。当生命成长程度越高时,外显的社会地位、生命价值也越高。相对的,其伦理德行轨范之要求也越严,利他的责任也越大。以至于意谓着生命成长已臻究竟的最高成就者--圣王,如孔子所称叹的尧舜禹汤等,就是这样而成为最高领袖的。此“内圣外王”之过程中,二者是相互相待而渐次提升的,并非要先圆满“内圣”,才能实现“外王”,是以成办“内圣”为根本基础,再对应出“外王”的利他实践。一如教学相长过程,“教”可得到“学”的利益,同时又增长了“教”的能力与利人之效果,如此地自他辗转提升。自我渐次稳固,利他的角色使命也渐次增大,生命空间也愈形拓展扩大。由我个人推及世人,终止于无涯无私的宇宙。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此之意。儒家这种建立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伦理价值体系,使人人能在此体系中安身立命,相互扶持,步步提升,与丧失价值方向的现代自由平等人权主义等,实有很大区别。 传统儒家思想,追求方向以人为本,重视生命内涵的成长,而非唯物;论自他关系,“己立立人”,从自我净化到与人为善,而非竞争互吞;谈生命价值,则“内圣外王”,各安其位,循礼而行,而非滥争自由人权。其崇高目标,不一定能很快达到,但确可以相对地维持安和互助的稳定成长。所以确实可为现代社会乱象,开出一剂良方。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