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学”的开山之作 ——评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佛教史》
2014/9/8   热度:390
“五台山学”的开山之作 ——评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佛教史》 □ 吴言生 杨遇青 中国佛学源远流长,底蕴厚重。五台山是芸芸众生景从敬仰的文殊道场,被显密各宗、汉藏两地共同尊奉为佛教圣地,被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它沉淀和浓缩了两千年佛学的精华,无论从纵向或横向的角度看,它都无愧于“中国佛教的一个缩影”的美誉,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风雨历程的见证。 崔正森先生《五台山佛教史》,则为佛教史学研究的大观园中增添了厚重的一笔。而作者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佛学底蕴和严谨的史学精神,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笔者浅见,该书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贡献: 一、 以严格的史实为基础,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五台山佛教通史。 崔正森先生毕生钻研五台山佛教史,又得居处五台之利,对五台山佛教史及五台佛学有着深刻独到的体验和认知,被日本著名学者镰田茂雄誉为“在五台山以及山西佛教文物方面造诣最深的第一流的权威人士”。在此基础上,作者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五台山佛教通史,填补了该方面的学术空白,堪称完成了“五台山学”的开山之作。 在这方面,该书主要的特征有四点:一是史料性,作者在多年研究佛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仅引证各类文史典籍就达360余种,使该书具有了扎实可靠的史学依据;二是准确性,作者通过实地堪踏,推翻了过去流行的五台山地理范围的“二省四县说”,提出了“二省八县说”,科学地界定了五台山的地理范围,为五台山学术研究奠定了正确的基础;三是严密性,如对苏轼与五台山的关系,作者通过查阅《内制集》,发现了他代宋哲宗起草的三篇敕文,揭示了苏轼与五台山的渊缘;四是知识性,作者融史学的严谨、哲学的深刻与文学的趣味性于一炉,将高深的佛教知识和冗繁的佛教历史娓娓道来,清新典雅,饶有情趣。 二、重估五台山佛教佛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创见。 研究五台山佛教是为了弘扬五台山佛学精神,重读五台山佛教史是为了重估和再现五台山乃至中国佛学文化的优秀品格。 作者在《五台山佛教史》的撰写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制肘,对五台山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进行了清理、综合和阐释:一是响亮地提出了五台山佛教最显著的特点是文殊信仰;二是首次提出五台山佛教是中国佛教的缩影;三是首次提出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四是首次提出五台山早在唐代就成为全国佛教的“首府”,也是“与竺乾灵鹫角立相望”的世界佛教圣地;五是指出五台山佛教具有“中华卫藏”的巨大政治作用;六是提出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化,一种开放的文化。 《五台山佛教史》是从微观层面展示中国佛学精神的一扇窗口,为我国名山古刹的研究做出了榜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