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闲境,佛教养心 一方让心灵栖息的净土
2014/9/8   热度:1105
处闲境,佛教养心 一方让心灵栖息的净土 闲山闲水造闲境,禅意禅韵养禅心。早就听闻,峨眉山是一个闲适的佛国净土,有清新醉人的仙气袅绕,有古泉飞瀑的浅吟低唱,更有山野园林寺庙的晨钟暮鼓,佛国圣土的袅袅佛香。我想也只有峨眉山才有如此的佛国闲境,让你的心沉醉期间。 离垢园内心无尘 “离垢园内净无尘,清风旋舞扫浮云。 林木森森藏古寺,山溪流水似琴声。” 这是1964年朱德元帅游峨眉山,有感峨眉山寺庙的闲然幽静,为伏虎寺所题的一首小诗。伏虎寺作为峨眉山8大名寺之一,也充分的体现了峨眉山寺院的清悠闲适的环境,代表了峨眉山寺院建筑的环境特色。有人说峨眉山是一座以返璞归真的山野佛寺园林为特色的国家公园,它把自然美和艺术美结合得天衣无缝。 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却喜欢佛境界里的幽思,静悟。在峨眉山这个佛国净土,心总是不觉的沉静下来,虔诚了,走进佛意的深处,去寻觅一种超脱的生活。 行走在峨眉山的清幽小道上,梵音如潮,佛香袅袅,钟鼓悠悠,千百年的甘露沐浴,使得那一花一草一 木一石都有了佛性。那静立的寺院,或隐没于重翠之中,或濒临于溪涧之畔,或险居于奇峰之巅,或闲卧与白云之上,与峨眉山水交融一起。当我绕过红墙,踏过厚重的佛门,心一下子静下来,那一尊尊佛像,那一颗颗佛珠,那一株株桫椤,那一柱柱心香,这是一个让我忘记烦恼,忘记痛苦,没有喜怒,没有贪念的净土。 在寺院里小住数日,打打禅,念念经,让心无他物,心如止水。在一个清新的早上,浓密的林荫把阳光精心的剪裁成无数零碎的心情,一张年代久远的方木桌,一张竹编的休闲椅,一杯香淡的禅茶,一口清苦,二口静思,三口回味,四口养心。 心无旁骛身自康 养生,重在养心。古人说:“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养心可以说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人的一生大多会经历过匆匆忙忙、坎坎坷坷、悲悲喜喜、忧忧郁郁、愁愁闷闷、惊惊恐恐的状态,如果能正确面对,适度控制情绪会减轻对身体的损伤,不然反之。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摄,因为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 这些就是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就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若论如何养心,恐怕世间万法都莫过于佛教养心。 佛云: 一切皆为虚幻。 痛到肠断能耐得过 苦到舌根能吃得消 烦到心乱能忍得住 困到绝望能行得通 屈到气愤能受得起 怒到发指能息得平 恨到切齿能消得散 急到燃眉能定得安 喜到满意能沉得下 话到唇边能停得下 财到眼前能看得淡 色到情动能脱得开! 普贤行愿修心志 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普贤菩萨形象总是身骑六牙白象,作为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普贤菩萨代表的就是行,应用和实践,把一切获取愿望的行动,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学习工作、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就是做普贤菩萨的行愿精神。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我们现在先说‘愿’,然后再讲‘行’。愿,是内心深处发出的愿望和决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发心,朝着愿望所指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如果没有伟大而正确的愿望,行动就会失去指导,就会迷失方向;但没有刻苦踏实的具体行动,‘愿’就会成为空谈。所以,愿与行犹如鸟的双翅,车的两轮,缺一不可。俗话说:‘志当存高远。’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远,你将来的成就也就越大。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愿力的大小。如果我们学佛仅仅是为了现生平安,求佛菩萨保佑家庭、事业、财富……那么,你学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这些;有的人学佛,修功德,做好事,是为来世服务,希望来世比现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话是希望下辈子享福。那么,你所修的功德,所种的因,只能为来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却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命运。 从这些佛教至理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成功之人必有坚毅之心志,心怀宏志,力行不殆,种善因而得善果。 从这一个层面来说,佛教养心,佛教亦育心,佛教养心,佛教亦养生,养的是生命,是生活,人生。 [编辑: 宗瑞琪]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