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石窟
2014/9/8   热度:195
游龙门石窟
文 / 扶民
5月6日。起了一大早,今天我要陪岳父游览洛阳龙门石窟和白马寺。
我也不清楚去了龙门石窟几次了,以前游览时总是觉得神奇和壮观,并没有深深地细究石窟的历史,因此,也就没有留下只字片言。这次游览,我才得以细细地品味和思考。
8点30分准点进入大门。60元的门票着实有点贵,好歹不是自个拿钱,仅仅有些感叹,但多少有些不自然。
沿着伊水河前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直到经过一座横跨伊水河的拱桥,顺着水流和山势一转,眼前兀然矗立着一座崔巍的城门楼,龙门石窟终于到了。进入大门,右恻是巍峨的龙门山,左侧是平静的伊河水。龙门脚下的是禹王池瀑布,只见瀑布从石壁上面的植物缝隙中倾斜而下,随风出来一阵阵水雾,凉爽,提神。下面池水清澈见底,还有许多小鱼、小虾在水草中穿梭。站在池边往山上放眼望去,看见山上布满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洞窟,那些历经千年风雨,集无数能工巧匠智慧之大乘的代表作--这就是不朽的龙门石窟。待我们拾级而上,细察一个又一个的洞窟,情不自禁的为石象的千姿百态古代神奇的碉刻艺术而惊叹!看那成千上万的佛象,有笑容满面的、有恬静安详的、有神情严肃的、有表情紧张的……,一个个,一群群,无不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
龙门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南13Km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多好听的名字啊,伊人如水,她将香山和龙门山一分为二,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厥,看上去宛若门厥,所以又被称为“伊厥”,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龙门石窟分布于伊水两岸长达1Km的崖壁上,这里有一条伊水,河两岸是香山和龙门山。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始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达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1300多个石窟,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长宽各30余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间那尊巨大的卢舍那雕像,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卢舍那佛像总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站在窟前的平台上仰望大佛,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仿佛它的每一面墙壁上都记载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个神秘的传说。主佛慈祥的看着人们,,嘴角露出亲切的微笑。奉先寺是由八尊大佛像和许多小佛像组成的,雕刻精细,石象表面光滑,可见人们付出多少心血啊!一些雕像的肢体残缺不全是因为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正处于内外忧患、动荡不安的时期,美国的一个名叫普爱伦的文化劫掠商乘机而入并勾结一些民族败类,像恶魔偷食人间香果一样,,把一部份佛像的头及肢体盗走了,致使我佛受损,也使那神奇、圣洁的古老艺术受到玷污。做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是多么地希望这些象征着中华民族辉煌历史文化的艺术品,能够早日回到祖国怀抱中来呀!
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魏字洞、皇甫公窟等为北魏时代的代表性洞窟;奉先寺、万佛洞、潜溪寺、看经寺及大万伍佛洞等为唐代的代表性洞窟;东山擂鼓台院中陈列廊内有宋代理学家朱熹、清代名相刘墉等的真迹字碑等。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477年),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唐代,后经历代修建而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沿西山石栈道缓缓而行,古阳洞、宾阳洞、万佛洞,洞洞有佛;魏晋南北朝、唐代造像,代代不同。最显赫最精美的是奉先寺群像和卢舍那石佛,充分显示了唐代工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这里不需要言语,只需要聆听;不必触摸,只有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这里面,记录着佛教进入中国后的演变,从坦胸露乳的西域服饰到中规中矩的汉式服装,从高鼻深目的天竺面目到慈眉善目的中原造像,佛在这里也完成了他们本土化的过程。而这种融合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身上体现到了极至。艺术的震撼迎面扑来,历史开始展现她的魅力。这就是永远的石窟留给后人们的启示。尽管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匆匆千年弹指一挥,佛像的命运也随着历史沉浮,但石窟依然永存不朽。一个个雕刻佛像的石龛,鳞此节比,巍为壮观。“精舍绕层阿,千龛嶙峭壁”古人这句描写龙门的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建筑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山河壮丽,风景宜人,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冠。两山翠柏与伊水相映,游览路旁的十几处泉水构成了优美的景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佳句,今诵尤新。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神奇的洞窟,我情不自禁地发出阵阵感叹。
游览了两个小时,我们也看的差不多了,该看的都看了,岳父也心满意足了,我们又乘车游览下一个景点。一路上,龙门石窟依然在脑海中久久盘旋,特别是卢舍那大佛那张安详平和的面庞不止一次地出现在脑海中,他那微微俯视的目光中既饱含庄严又不失睿智与慈祥,让游人去痴痴地品味和回想。在这样温暖的目光下,一切善恶因果在心中自然有了分晓,“从善如流,疾恶如仇”,“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随着佛的目光在心头缓缓流过。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啊,是佛学的奥义,还是艺术的逼真,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只觉那一刹那,我升华了。我在想,我们的祖先真是太伟大了,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精美的文化遗产,如何去保护和利用它,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