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甘谷红凡沟石造像塔


2014/9/8    热度:318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甘谷红凡沟石造像塔

  作者:王琪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的东汉初期,佛陀也沿着一条被称做丝绸之路的悠悠古道,经由中亚翻越葱岭进入新疆,并以此为中转站,向东挺进,扩展到中国辽阔的中原地区,这就是北传佛教,至今已经有两千余载。

  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蔓延、传播过程中,佛光普照的范围不断扩大,加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朝代更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市井百姓,为了乞求佛祖的庇祐和赐福,大造佛像,蔚然成风,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一样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于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顶峰状态。那时的帝王兴土建寺,精研佛理,雕塑佛像,描绘佛画。唐人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时佛事之风的广泛与瑰丽。精深玄妙的佛学以般若神韵渗透在尘世间,那博大的佛学文化,如清风一样吹拂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及许多荒芜的地方,使得苍凉的土地也滋生出葱茏的繁华,闪烁的佛光点亮了世人晓梦中渴念已久的慈宁。

  随着各种佛教活动的日益盛行,佛教寺院、石窟和佛教艺术品,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也应运而生。而在众多的佛教艺术品中,石造像因小型可移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始流行在华夏大地。

  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佛教石造像艺术,不但具有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内涵,更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精神内涵与艺术形式完美和谐呈现的艺术作品,是继辉煌壮丽的青铜文明之后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甘谷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必然使它成为丝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和影响的重要地区,因而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1991年8月,甘谷县西坪乡红凡沟村在开挖学校围墙地基时发现了这样一件精湛的石造像塔。该塔内容、布局、图案、题材简单明了,雕刻技法娴熟,细部刻画精到,佛像面容方圆、颈短、衣纹规整,表现了北周时期的特征,堪称这一时期这一题材的代表之作,是不可多得的佛教文物精品,对研究佛教东渐和在甘谷的早期活动具有重大学术参考价值。

  红凡沟石造像塔为平面呈方形,四面凿开后,依次叠立,自下而下逐级收分。出土时仅有三级塔身和一件凹形塔基,由下而上第一层第一面,上段帐形龛内刻有释迦、多宝说法像,下段刻两护法狮子面对花瓶;第二面,凿尖拱形浅龛,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第三面刻一佛二菩萨,菩萨着交领大袖汉服;第四面刻一佛二菩萨。第二层第一面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菩萨披巾交叉穿环;第二面,上段刻一佛说法像,左侧弟子五体投地作叩头状,右侧弟子作胡跪状,两手执物不辨,下段正中刻一象,面向右,象两边各刻一力士;第三面刻一佛二菩萨,菩萨宝缯;第四面刻菩提树下思维像,藤座,右有弟子像,两树相交,拧成绳状。第三层第一面刻一佛二菩萨;第二面刻木榻,榻上维摩作半卧姿势,手抚胡须,身后刻一供养人,右有两弟子拜跪。第三面一佛二菩萨,下段刻两只雄狮;第四面刻一佛二菩萨。

  石造像塔是僧人习禅或比丘供养佛像,进行佛教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想那遥远的古代,那些净身佛门的僧人,虔诚皈依的居士,他们洗净一身风尘,潜心礼佛。多少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他们面对那些精湛的雕像和禅寂的色彩,深悟浩瀚的佛理、玄妙的禅机,直至堪破生死、悟透人生;多少个春夏秋冬的四季,他们身着僧袍,手捻佛珠,静坐在明净无尘的石几上,品茗对弈,诵经参禅。春日里观云于山岗,看花于崖畔,夏日则禅坐于绿荫,听风于茂林,秋日里闲卧于枫林,枕梦于黄花,冬日则烹炉于僧阁,吟诵于白雪,四时闲逸,心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那是一种多么出尘超凡的境界啊!

  红凡沟石造像塔,现藏于甘谷县博物馆。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