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佛教寺庙的建筑文化特色
2014/9/8   热度:401
九华山佛教寺庙的建筑文化特色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0平方千米。九华山寺庙建筑颇具特色,历代能工巧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注意吸收优秀的皖南民居特点,因地制宜,精巧结构,使宗教气氛与地方风格相结合,寺院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梵宫玉宇和茅蓬精舍,把九华山装点成神采奇异的“佛国圣境”。“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九华山现存寺庙94座,或依山就势,或居高临下,或高低错落,或回旋曲折,形态各异,疏密有致,对称中有变化,天然中见雕琢,吸收了优秀的皖南古民居的建筑特色。 九华山寺庙或于山巅峭壁之上,或于密林深谷之中,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又完整统一,九华山寺庙建筑主要有三种类型:宫殿式、民居式、组合式。寺庙建筑历史较长且每座寺庙建筑各有特色,有的建在摩空山顶上,有的和民居相仿。规模较大的寺庙有:化城寺、祗园寺、甘露寺、百岁宫、旃檀林、肉身宝殿,天台寺、慧居寺、上禅堂。九华山寺庙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单体的选址布局、借景、民居化的造型等方面均达到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一、寺庙、香道和风景三位一体的布局 九华山寺庙同游览进香的空间序列联系紧密,布局形式颇有独到之处。做为总体布局中的香道是一条主索,起着联系各个寺庙风景点,组织最佳风景游览线,构成空间序列的作用。九华山寺庙在与香道和风景的处理上,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试举几个各具特色的例子。 月身宝殿座落在九华街西面的神光岭上,从街上无法见到,而上禅堂却紧靠九华街又贴近神光岭。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上禅堂的游人络绎不绝。在此情况下,月身宝殿的山门设在百米外上禅堂大殿的侧后面,台阶直接伸入上禅堂入口处的小院中。香客游毕上禅堂出来后,左侧迎面的台阶诱使游人继续前行寻个究竟,从而巧妙地利用香道和建筑解决了月身宝殿的不利地理位置。 中闵园的净上庵不过是三开间的小庙,布局上是当途而建,从庵前山墙上有披檐顺下遮盖住香道,形成一块庇荫之地。内设置有茶桌木凳。游人过此常要在尼姑的殷勤招呼下,坐一坐喝杯茶再前行,甚有趣味。吊桥寺同样也是当道而立,它前为深谷后为陡坡,险路一条。寺庙紧抵崖边,背靠危岩。据险而筑,建筑的前廊成为通往山上的唯一要道。游人过此,可烧香拜佛,可歇步小憩又可眺望深壑幽谷,险而不危。寺庙、香道和风景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古拜经台位于大鹏听经石下的窄小台地上,下面是险峻的山谷。香道在寺庙外侧,紧贴崖边穿过。狭长的香道尽头处寺庙跨出一间骑在香道上,构成底景,打破了空间的单调紧张气氛。 二、因地取势的设计构思 九华山势雄奇险峻,地形变化复杂,寺庙不拘泥宗教严谨规正的程式化布局,充分利用山势地形,精心构思立意,既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又巧妙地衬托了自身形象。百岁宫建于九华街东岩的北端,庙址上岩石高低错落。端部陡然直下。古代匠师既没有把庙建在端高之上,又没有放在嵬岩之下,而是有机结合地势,把寺设在地形剧变处。南面入口处及大雄宝殿为一层,其后数进房子随山势逐渐跌落至少有四五层之多。寺庙组群的屋顶采用同一高度,整齐划一。远望之天际轮廓线与东岩的整体轮廓线相吻合,自然而有力。 三、民居化的寺庙建筑造型 九华山部分寺庙深受当地民居和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在维持宗教礼仪的大致格局下,从建筑造型到空间组合都与民居相似,较少庄严之法相。寺庙大部采用自承重石砌混水外墙,做白色石灰饰面,屋顶是深褐色的缸瓦,出檐不大。大面积的粉墙与深色的屋顶对比强烈,保持着皖南民居的特色,没有明显的寺庙特征。寺庙外墙的开窗最令人瞩目,其窗户位置按照内部功能而定,可大可小,可高可低,随心所欲。既不成排又不成线。正是这种出自采光通风功能,似乎无意构图的窗户才生动地打破了大面积粉墙造成的单调感,使之显得活泼有趣,质朴、野味十足的寺庙与苍翠的树木,嶙峋的山石配合一起,赏心悦目。此外,在用材上由于寺庙地处高山,风大雨雾多,因此建筑外循以砖石为主,木材则较少用,往往作点睛之笔,重点使用在入口门头处。如百岁宫门头上的披檐全部木作,从白墙上出挑,翼角高翘,雄壮昂扬。通慧庵的入口附于寺庙一侧,上下二层均用木材做门脸。深木色的入口与大面积的侧山墙形成色彩与大小上的强烈对比,颇有秤铊虽小压千斤的势头。 空间组合上,九华山寺庙中的许多庵堂几乎与民宅无异,不同的是在厅堂内供佛而已,形成庙舍合一的格局。山区在一般情况下难觅平地故基址多窄小,所以大多寺庙虽采用天井,但都比较小,仅作通风采光和排雨之用。前后厅堂常不设门窗隔扇,取得互相借用和扩大空间的效果,如龙庵、甘露寺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禅堂的玻璃天井。寺庙最后的一次重建约在清末民初之际,建造者吸收当时的先进技术,较其他寺庙采用“亮瓦”采光又前进一步。在天井上复盖玻瑞,防雨透光又通风,建筑空间处理十分大胆而富有新意。寺庙内部的殿堂以采用轻巧的木装修为多,富有人情味,这与外檐装修用砖石恰成对比,反映了人们生活居住的心理需要,从而也给室内外空间带来变化。 四、善于借物入景的选址巧思 九华山寺庙的选址布局在因借自然景物、景观上,无论是大场面的远山近水,还是细微的一树一石,都巧妙地组织进来,构成变化多端、各具特点的寺庙。九华山地坎坷,岩石突兀。寺庙积极利用其来组织空间,使建筑和自然景物有机结合,点石成景。百岁宫的大雄宝殿中有一块突出地面的浑圆巨石。留之有碍,凿之费工。寺庙巧妙地以此为轴线展开布局。正座的佛像直接立在其上。岩石外露部分不加掩饰,保持本色,真是设想别致,一举两得。观音庵的禅房依岩壁而建,观音立像以浮雕形式刻凿于天然石壁上,上下贯通二层,庵借山势,佛依石立,构思独特。还有朝阳庵也有此妙。古拜经台借天然奇景“大鹏听经石”而成景,建筑与景物配合得体合宜。还有中闵园的凤凰松,历经千年,茁壮苍劲,旁边一座小庵院与九华民居一般无二。古松“农舍”构成富有山林野趣的场景。上禅堂附近有青钱柳,它的果实象串串银元似的挂在树上。人们相传是李白沽酒时系在枝头上的铜钱落地所化,所以称之“铜钱树”。带有神奇色彩的古树给上禅堂增色不少。龙池庵位于半山腰的竹林中,庵侧的倚山临涧处建有观池台,登台东望,可以看见一条澡布在峭立山峰的夹峙下,有如飞龙喷水,注入涧底深潭,这就是九华十景之一的“龙池飞瀑”。庙亦以此而得名。 五、结语 九华山寺庙建筑颇具匠心,概括为“山拟人化,人拟神化”。如果将九华山看作一顶天立地的神仙,那么天台为头,东为背,西为面,化城为腹,五溪为足。在局部布局上又依托山势,一破我国寺庙建筑庄严雄伟、轴线对称的传统做法,而是在山崖、陡壁、峰峦、丛林之中,在溪潭、沟壑、流泉之旁,因地制宜,大胆而精心地安排庙宇,使之外形为白墙灰瓦似山居民舍,而内部结构复杂多变。大小寺庙从山脚下的五溪开始,到九华街形成中心,再过闵园,修上天台最高处。九华山的几乎每座寺庙都是一个因地成景的优秀设计。它们各有特点,纷呈异彩,与环境结合得很和谐统一。(文/钱汉东 周佩东 图/编者)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