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寺建筑与壁画艺术
2014/9/8   热度:181
岩山寺内壁画
岩山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北麓、繁峙县城东南40公里处的天岩山天岩村。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岩山寺饱经沧桑,寺内的许多建筑已面目非昨。庆幸的是,寺内南殿和殿内的壁画依然保持着金代原貌,这是1973年国家文物局复查时确定的。1982年2月30日,岩山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寺现存建筑的总体布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坐北朝南,南北长80米,东西宽100米,占地8000平方米。寺内古木森森,殿宇嵯峨。院内除南殿为金代遗构,斗拱、梁架和瓦顶为元代翻修外,尚有东西配殿,为明建清修。另有马王殿3间、伽蓝殿1间、僧舍3间、垂花门1座,东侧的钟楼券洞改辟为山门,这些均为清代建筑。
寺院中轴线正北原有正殿5楹,为弥陀殿,金正隆年间修建竣工。殿内有正隆三年四月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绘制完工的水陆图壁画。该殿于清嘉庆年间被该村村民范继业拆卖。道光二年重建5间正殿,规模甚小,仅为原殿的1/5,且于1964年自然倒塌。此殿现仅存正隆三年功德碑一通。
寺内现存主体建筑是南殿,即文殊殿,金建元修,面阔5间,进深3间6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覆盖。檐下斗拱一周,用以承托和传递外檐与梁架上的荷载。前后檐两稍间未设补间斗拱,柱头斗拱四铺作出单昂,后尾交于大额枋或四椽袱上。补间斗拱亦为四铺作,后尾不设杠杆,砍制成蚂蚱耍头。柱头无卷杀,柱子生起,侧角显著,石质柱础,朴素无饰。殿宇依然采用当时流行的减柱造,内柱仅4根,空间宽敞。梁架结构为大额枋上架四椽袱,两端与襻间斗拱相交承下平袱。殿内四椽袱下侧留有“大元国延佑二年庚辰月甲子日重建”题记,是大殿建筑年代的重要佐证。前后檐当心间设门,殿内可以穿通。柱头之下,从栏额、普柏枋、柱子、墙壁、门窗到台基均为金代原构。殿南北两面明间装板门,次间置直棂窗,梢间及东西面均为墙壁,总面积为134.42平方米。
殿内巨大的砖砌方形佛坛上塑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等塑像共8尊,正中供奉着文殊坐骑,两侧是胁侍和天王等彩塑,北面是水月观音,均为金代塑品,颇为传神。最值得称道的是殿内的壁画,其绘画技艺之精湛、表现内容之丰富,实属中国古代壁画中稀有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现四周墙壁上保存有壁画97.71平方米,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据壁画的题记和碑文记载,这位皇帝身边的画工奉命到岩山寺作画,用整整10年时间立意构图,给后人留下了这一艺术珍品。西壁为佛传故事;东壁为经变和本生故事;北壁西隅画一艘大船,扬帆行驶,讲述500商人航海遇难,风堕罗刹国,得到罗刹女营救的故事;东隅画一塔院,当心矗有八角七级高塔一座,形体秀美,结构精巧,下有城墙堞楼;南壁绘殿台楼阁和供养人像。整个画面天上人间、凤阁龙楼、玉树琼枝、山石云烟、帝王宫妃、市井工商、磨坊酒肆无所不有。画面构图严谨,笔力刚劲,建筑瑰丽奇巧,人物神态逼真,设色浑厚,技法纯熟,是现存金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许多画面可以说是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研究宋、金历史、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的珍贵资料。有专家称,晋北岩山寺壁画与晋南芮城永乐宫壁画堪称山西佛道教壁画的“双璧”。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