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寺庙建筑第一木匠师——王益顺
2014/9/8   热度:3652
闽台寺庙建筑第一木匠师——王益顺 张国琳 王益顺,于清咸丰十一年㈠861年)出生于“木匠之乡”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为溪底王氏第15世。王益顺对闽台建筑业特别是宗教建筑作出杰出贡献,被人们尊为”闽台第一木匠师”。 一、身手不凡,秉承溪底功夫 百年前的溪底村王氏,世代以木雕工艺相传,以承建庙宇大宅为业走南闯北,打出了名声,打出了晶牌。清道光九年(1829年),溪底匠师就曾修建过鹿港龙山寺。14世村人王鑫也曾修建过晋江安海龙山寺。溪底村木匠以独特、鲜明的闽南建筑风格而被外界称为”溪底派”。这样的环境深深影响了王益顺的人生。 王益顺少时就读村中塾馆4年,因贫困而缀学,11岁时因父逝而随乡亲学习木构架建筑技艺,很快练就全套基本功。光绪四年(1878年),惠安青山宫重建,其规制斜险、结构复杂,庙方广征各地名匠承建,无敢应者。有道是“初出牛犊不怕虎”。年仅18岁出师未久的王益顺一马当先应承。传说当时家人为他准备了7天的食物由他肩挑上山。他却在当夜即完成测绘工作下山,而后高质量完成了青山宫的重修工程,自此名声传扬。这是他独立设计完成的第一个寺庙工程。此后他相继承建闽南一带多处庙宇及大型民居,技艺日臻成熟。 光绪十年(1884年),王益顺参与泉州最大寺庙——泉州开元寺的修建。 光绪十四年(1888年),王益顺承建惠安北部后龙峰尾(今属泉港区峰尾镇)东岳庙,设计制作了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并雕镂各种图案,此独创的技法一经问世,便名噪一时。东岳庙戏台的八角藻井层层叠叠、错落在致,美轮美奂,不用一根钢钉,令人叹为观止。这门绝技使得东岳庙戏台八角藻井成为王益顺独立完成的的第一个杰作。 在峰尾,诰封中宪大夫刘世求(字德如,号作溪)的豪宅应也是王益顺所建。这点可以从其中宪大夫残存的木雕构件中得到验证,其特征与王益顺所惯用的手法如出一辙。由于此中宪大夫住宅在解放前被土匪放火烧毁,使得王益顺在惠安所建的唯一一座民宅无法将其昔日的堂皇和奇丽让世人一饱眼福。而王益顺的大名却从此在闽南流传,如日中天,并随着洛阳江和泉州湾的波涛扩散到台湾海峡。 二、机缘巧合,入台大展身手 在台湾有句俗语叫”无蒋不成场”,说的是惠安崇武蒋姓石雕师傅在台湾建筑界的美名。其实,还应该加上下半句”无王不占场”,才能完整体现崇武蒋、王二姓在台岛并驾齐驱的威名。光绪三十年(?904年),王益顺应聘到金门后浦兴建金城王氏宗祠及陈氏宗祠,7年后完工才回乡。 民国5年(1916年),王益顺受聘到厦门承建黄培松武状元宅。黄培松是泉州人,民国4年,任福建漳泉总司令,驻厦。与台湾名流巨商辜显荣(辜振甫之父)素有来往,因此结识了王益顺,对他的手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辜显荣的祖籍就是惠安,其祖上从惠安迁居台湾,因此他对惠安颇有故乡感情。这一点可以从他聘请惠安净峰人辜菽如当他的家庭教师辅导辜振甫得到佐证。2年后,当时主持重修台北艋舯龙山寺工程的辜显荣到泉州聘请王益顺来台,成为王益顺来台的引路人。 1919年,王益顺接受辜显荣聘请,率侄儿王树发等10多人(还有石雕、泥水、细木、彩绘等)进入台湾,在宝岛大显身手,开始了他们在台湾数座大型寺庙的修建翻建生涯,先后长达十几年之久,也掀开上世纪20年代台湾庙宇竞筑运动的序幕。 王益顺带去的这些人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建筑班子,在台湾走南闯北,先后完成了新竹城隍庙、南鲲鯓代天府、鹿港天后宫与台湾孔庙等,在台湾刮起了一阵”惠安旋风”。 艋舯龙山寺落咸之后,由于王益顺将斗拱、藻井与天花板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多种的新型建筑技巧,无论是木结构技巧或形制,都是台湾首创。藻井、平闱及网目的作法也都是首开先河,刷新了台湾寺庙的传统风格,因此艋舯龙山寺成为王益顺在台湾的代表作,在台湾产生了轰动效应,成为各地竞相模仿的范例和对象,使台北龙山寺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之宝,引起全世界建筑学界之重视。王益顺也因此在台湾名声大振。 由于王益顺手法新颖,技术好,工价又减半,受到时人的尊敬,庙宇设计的担子也接二连三地落到他的身上。1920年,王益顺又率族人动身兴建艋舯晋德宫黄府将军祠。 1923年,他到台南北门乡主持设计全台湾最大的王爷庙——南鲲鯓代天府。南鲲鯓代天府由地方故老募集14万元倡议改建。王益顺接此任务后不敢懈怠,也不愿依样画葫芦,花了很多心思在南鲲鯓代天府的设计上,尤其是正殿前的圆形藻井,更是构思奇巧,堪称空前的创作。后来,工程由王益顺助手、侄儿王树发负责建造,于?926年竣工。 南鲲鯓代天府因位于西南部海滨,冬天风沙极大,夏秋有西北风吹袭,因此屋身及檐口均较低矮,且南部日照强烈,各进之间以拜亭连接,使得正身前后均有屋顶覆盖,系为其特色。在细木作及建筑造型上极具匠心,尤其擅于利用暗藏的草架来调整造型。代天府之细木作雕刻是艋舯龙山寺、大龙峒孔庙、新竹城隍庙等4座寺庙中最精细的。 1924年,王益顺应新竹富豪郑肇庆之聘,设计建造新竹都城隍庙。 1930年1月25日,台湾建筑会第二次总会在台北召开,会后全体代表特地到台北孔庙参观。王益顺亲自向与会代表讲解藻井建造技巧,惊叹为不可思议。 1930年,厦门南普陀寺大悲殿重建,大殿拆卸后没人懂复建,即特地把益顺师请回来。他除了完成大殿的设计,还设计了后殿观音阁(又称大悲殿)。可是翌年却因积劳成疾逝于工地。今大悲殿后基勒有“民国十九年岁次庚午春月工程师王益顺”题记。 彰化县有两座妈祖庙,其一即为香火鼎盛的南瑶宫,因建于彰化县城南门外,故早年称为”外妈祖”。1927年王益顺还被邀请参加评审鹿港天后宫的竞图篙尺。 由于王益顺在台湾主建了台北艋舯龙山寺、南鲲鯓代天府、新竹城隍庙等5座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建筑,对台湾的寺庙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台湾人称为“泉州来台的溪底派大师”,与台湾本土的陈应彬、祖籍漳州的桃园八德人叶金万一起名列“台湾寺庙建筑的三大匠师”。王益顺设计的这5座主要建筑,是海峡两岸建筑文化同源、闽台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的有力证据。由于王益顺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泉州的建材,因而台湾寺庙建筑也就流淌着祖国大陆的血液,并撑起了大陆的民族风骨。 三、王益顺的建筑特征和建筑风格 王益顺一生十分勤奋,精心钻研。他的建筑技艺,非常全面地继承了我国的传统营造法式,又有很多创新,而且还注意学习接受西方的知识,由此而形成被学术界称为“溪底派”的独特建筑艺术流派。 台湾现存有他的手稿:《大图册》(包括他承建的一些房屋的写生笔记、结网内用木料法、各种木雕人物走兽的图稿、符篆、营造法则)及{台北孔子庙设计图》(包括以斜角透视法绘制的孔庙全区配置图、1:200平面图、各部分断面图),都是极珍贵的史料。 王益顺的建筑特点灵活多变、各具特色,不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他吸收了泉州、厦门等闽南建筑的精华,并大胆汲取和引进了闽南建筑中洋楼建筑的海外装饰元素,注入了中国的传统寺庙建筑。 据原(建筑师)杂志主编李乾朗编撰的《台湾建筑阅览》介绍,今天在台湾各地寺庙常见酌螺旋型藻井及纵横交叉的“纲目斗拱”都是王益顺首次带进台湾的建筑技巧。轿项式弯曲形的钟鼓楼,也是王益顺首次应用于台北龙山寺。在龙柱上端出现希腊或岁马式柱头,也是王益顺常用的手法。这些影响力都可以在台北三峡祖师庙中见到。另外王益顺在台湾各地也建造了几座大庙,每座皆运用了一些特殊技巧,展现出他擅长的几种技术。例如台北孔庙的大成殿使用斜拱;新竹城隍庙采用减柱法,使走廊的柱子不致太多。鹿港天后宫前殿的藻井增加吊筒装饰;南鲲鯓代天府采用圆形藻井,做工非常精致,形式非常华丽。这些都构成了台湾近代寺庙文化的新里程碑。 王益顺的斗拱技术尤以结网斗拱即藻井最为世人称道。他在台湾所设计施工的藻井共有4座,即艋舯龙山寺正殿及南鲲鯓代天府正殿拜亭的圆形藻井、新竹城隍庙及台北孔庙的八角藻井。四个藻井中尤以南鲲鯓代天府正殿拜亭的圆形藻井最为突出,是实实在在的经典精品! 台湾建筑学者阎亚宁、李乾朗等为此专门研究了王益顺的生平及其在台湾的主要贡献,出版了专著,对王益顺为闽台建筑业所作的杰出贡献作了相当的肯定。王益顺不愧为“闽台第一木匠师”。 (作者为惠安县政协文吏委主任)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