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十三号石窟:阿嵯耶观音造像
2014/9/8   热度:507
石钟山十三号石窟:阿嵯耶观音造像 □ 董增旭 该窟有三则造像题记,均为大理国时期,其中的国字均用“八方圀”。“阿嵯耶观音”一词最早出现在绘于公元899年的《南诏图传文字卷》中:保和二年(公元825年),一个从西域来到大理名叫菩立陀诃的和尚问“吾西域莲花生部尊阿嵯耶观音从蕃国行化至汝大封(白)民国,如今安在?”在阿嵯耶观音的点化下南诏国建立了,于是铸其“圣像”、“圣容”进行供奉礼拜。所以大理地区的圣观音指的就是阿嵯耶观音,大理崇圣寺的“圣”指的就是“阿嵯耶观音”。南诏第十一代国王隆舜十分信奉阿嵯耶观音,用黄金铸造了108个观音像,让国人供养,还把国号也改为“嵯耶”。绘画于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中,已把阿嵯耶观音称为“建国观世音”、“真身观世音”、“易长观世音”等。此窟中的造像与迄今所发现流失于海外和保存于国内和三塔出土的阿嵯耶观音造型如出一炉。阿嵯耶观音由于其造型独特,既具有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艺术特点,又具有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为云南所特有,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云南的福星”,有的称其为“细腰观音”。此尊是国内发现惟一的一尊石刻阿嵯耶观音立像。 阿嵯耶观音的信仰在大理地区的确立是标志着本土民族意识的觉醒。从现在的考古资料研究表明,南诏所受的多元文化影响中,受汉文化影响最大。在南诏所流传的佛教中,主要是从内地传来的汉传佛教。但是,南诏在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意识觉醒后,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便有意无意地对汉文化采取排斥、回避、淡化的态度。南诏国由于十一代王蒙世隆连年用兵征战,国势日衰。其子隆舜执政时,笃信佛教,知道“西域莲花部尊阿嵯耶观音”从蕃国入境传扬佛教,自号“大封(白)民国”,改国号为“嵯耶”,乃诏令遍求圣踪。至公元897年,隆舜为“竖巨杨登弑之于东京拓东城(今昆明)”。其子舜化贞立,改元“中兴”。但中兴皇帝因年幼无知,不知道哪个是最初把佛教传入南诏的僧人,而他又发誓要专心供养并流传他们的图像,以除灾致福,就发布诏书告知天下有识之士,希望他们不要隐瞒自己所见所闻,尽量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他。南诏并从东南亚引入了阿嵯耶观音,于是就产生了南诏国史画卷《南诏图传》。《南诏图传》所反映的内容:阿嵯耶观音化现梵僧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在大理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南诏图传》的诞生与阿嵯耶观音信仰在大理地区的确立,标志着大理本土民族意识的觉醒,并从此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来源:大理日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