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014/9/8   热度:511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佛教文化起源于古代印度。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虽产生于印度,却兴盛于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大致在两汉之际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此后,外来的佛教在中国扎根发芽,迅速崛起,直至枝繁叶茂,遍地生根,此为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在中国的社会历史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和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具有和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老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用智慧的光芒点亮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同时,佛教在不同民族之间传播,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对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的产生和中国化历程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建于公元前6~5世纪时期的古印度,至今已有2500年之久的历史。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相传释迦牟尼在14岁时驾车郊游,出东、西、南三门,分别见到生老病死等人生的各种的痛苦现象,后至北门遇一出家修道的沙门,闻出家修道即可从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此,释迦牟尼开始关心并致力于探讨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摆脱痛苦获得解脱的途径与方法的一系列问题。29岁时,他离开妻儿,只身来到森林里,剃去须发,披上袈裟,走上出家修行之路。释迦牟尼在摩揭陀寻师访道,修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但均未找到解脱之道。最后在荜锑罗树下向东结跏趺坐,经七七四十九天苦思,终于大彻大悟,洞察了宇宙和人生的真正本质,获得解脱,成为佛陀(觉悟者)。是年35岁,在随后的45年里,释迦牟尼四处传道说法,足迹遍布恒河两岸。 释迦牟尼在80岁时逝世,在之后百年间,佛教教团比较团结,佛教教义与佛教的修行生活,也与释迦牟尼在世一样。由于释迦牟尼在世时,只是口头说法,并无文字记载,故弟子所闻所记,难免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等不同,各系所传的教理与遵奉的戒律也出现了差异,最终导致佛教的分裂。印度佛教继原始佛教以后,又相继经历了部派佛教、大成佛教和密宗三个时期。12世纪,由于伊斯兰教的入侵等原因,佛教在印度趋于绝灭。 然而佛教却在两汉之际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并很快得到广泛的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先后经历了依附(东汉)、发展(魏晋南北朝)、鼎盛(隋唐)和衰微(宋元以后)等不同时期。在这些不同时期里,中国佛教显现了不同的特点。 东汉时期,初传的佛教突出的特点是依附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黄老方术而逐渐在中土扎下根来,从而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到三国两晋时期,在统治者的倡导和支持下,佛教很快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在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中,佛教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那时期,社会动荡,矛盾激化,阶级斗争激烈,百姓的苦难和被拯救的强烈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得以赶超原有的宗教信仰而与儒家、道家并存并进,为随后的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南北朝时期是佛教流传和发展的时代,在帝王直接支持下,寺院和僧尼激增,僧官制度得以确定。随着大量经论的进一步译出,对佛典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为隋唐佛教的立宗立言奠定基础。但在佛教兴盛的同时,与世俗权力的矛盾显现,出现了“三武一宗灭法”的两次灭佛事件。佛教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期,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但是,没有形成对佛教本身的各种佛理教义系统的综合和会通,故而没有佛教宗派的出现。隋唐时中国封建大一统鼎盛的时期,佛教各家各派都得到了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会,通过“判教”而形成各宗各派。这些各具独特佛理教义的宗派,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物极必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渐衰弱,中国佛教在隋唐之后虽然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日益加深,但是开始由盛而衰。明清时期,中国佛教的发展几乎完全处于停滞阶段,也是其在三教融合的趋势中日益失去它本来存在的价值,许多宗派名存实亡,仅存有形式而已。 近代中国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列强入侵,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国家处于生死抉择之中。中国佛教也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衰败。面对着佛教种种衰败场景,许多佛教界人士大声疾呼革新佛教,并结合时代的需要而为振兴佛教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佛教革新运动与人间佛教,促使了中国佛教的恢复与发展。新时期,佛教也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所说的那样,“和谐世界,众缘合和”。相信中国佛教文化必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公元前6至5世纪,中国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学说。儒家思想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变化,重视人的价值,宣扬“仁”为人的最高道德价值。相反,道家则以“自然”为本位,宣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到自然之中。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基础与志向。 西汉之际,诞生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了中国内地。佛教以“众生解脱”为本位,宣扬众生通过修持,从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之中解脱出来,进入“涅槃”境界。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在经过彼此冲突,相互融合,约在东晋时代,终于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此后,中华文化形成了儒、道、佛鼎力的三大家,三大家又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主题。 东晋开始的中国历代译经家们,通过努力将原是印度或中亚的佛教文献译成汉文,并借助于汉文字、纸张和印刷术等汉文化的发展,被空前规模的保存下来。汉译佛典是中国僧人译经家们的再创造,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佛教初传入中国之际,它所面对的则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汉文化的历史背景,它只能依托于这一文化,并在这一文化体系之中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道路。随着一批中国的佛教学者脱颖而出,他们在理解和消化佛教思想,融会中外文化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把外来的佛教文化融入传统思想文化中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佛教正是沿着这些先辈们开创的道路一步步前进,并在南北朝时代形成了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义学”之风。南朝与北朝统治者自身的信奉,也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壮大,寺院经济的出现表明佛教在社会生活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地位。但随之而来的也有“灭法”事件的出现。由于世俗政权不满于佛教的寺院日益壮大,影响了政府的赋税徭役,矛盾激发而导致的,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佛教社会历史地位的取得,既有其本身宗教领袖的个人贡献,也与世俗政权紧密结合。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和文化都发展到极盛的时期。特别是唐初“贞观之治”以后的100来年,经济的发展,国势的强盛,文化的繁荣,都可谓是空前的。国家的强盛与统一,使这个时期的统治者在宗教文化方面一般都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这对佛教的发展显然是有利的。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中,宗教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统治者往往采取“三教并行”的政策,更多地利用三者之间相互限制制约的关系来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服务。隋朝的君王多重视佛教,佛教故成为三教之首。而唐初期,唐高祖和太宗都以儒道佛为诶序定义三教,有时甚至将李老道教放在儒家之前。而在武则天时代,佛教重新立为三教之首,之后,随着唐王朝的日益衰落,统治者更注重平衡三教,以期更好地用三教为现实的统治服务。隋唐时期的佛教就是在帝王的这种三教政策下时起时伏,不断发展的。佛教的鼎盛时期在隋唐许多宗派的形成和发展也正是应了这一时期佛教的历史地位的现实体现。 中国佛教在经过唐末武宗灭法,五代十国战乱及后周宗灭佛等一系列的打击以后,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其历史地位也在不断下降没落。宋辽金元时期的中国佛教,虽然仍得到统治者的扶植利用但总体上看,隋唐鼎盛时期的佛教局面一去不复返。元代时的藏传佛教得以迅猛发展,成为统治者的思想支柱,汉传佛教诸宗却大致走上了没落之路,但值得肯定的是,佛教此时在民族融合与交往上,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益腐败落后,而中国佛教也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融合。随着明清封建思想控制的加剧,儒家思想日益极端专制,使道教佛教的发展严重停滞,历史地位也随之一落在落。佛教世俗化发展成为佛教在困境发展的出路,而佛学研究方面消沉没有大的理论突破。 近代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密切相连,它既是古代佛教文化的继续,又带有明显的新时期的特征。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和民族的多灾多难,传统佛教在近代明显的衰落下来。但中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学者、思想家通过不懈努力掀起佛教复兴运动。太虚法师的“佛化救国救天下”,发起了近代佛教的复兴运动,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都对都教进行了大力的支持援助,是佛教文化在近代得以复兴,“人间佛教”的思潮也得以成为佛教界的主流,佛教文化在国家民族的复兴发张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中国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势多彩,其覆盖面几乎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文学、史学、艺术、教育、民风民俗以及社会心理等社会文化的一切领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铸就都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政治:佛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其实可以辩证的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政治对佛教起决定作用;第二,佛教对政治的反作用。两方面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少任何一方面关系的存在,都不能够弄清佛教作为重要的传统思想文化对于国家上层建筑----政治的影响。 佛教主张人生和世间“一切皆苦”的基本观念,将从烦恼、痛苦、生死轮回中解脱作为其追求的目标,是一种主张出世的宗教文化现象。而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老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因佛教具有使人从善如流,寄希望于来世的思想,封建统治者便会出于此目的而支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政治决定着佛教的兴衰,佛教的思想如适应某一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统治者就会在政权上提高佛教的社会地位,倡导和支持佛教的发展;然而,一旦佛教的兴盛,损害了封建统治者的世俗利益,统治者就会限制或者扼杀佛教的发展,进而使佛教屈服于世俗政治权利。 (2)经济:谈起经济,佛教似乎与经济牵扯不上任何的关联。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看似没有的关联,只可以放在佛教初传入中国之时,因为当时印度佛教中,流传着这样一种传统。释迦牟尼曾告诫佛门弟子:“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而初传入华的佛教也确实如此。但从三国魏晋时期,佛教的迅猛发展,加之受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佛教寺院不仅占有田产,而且从事多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到南北朝时期,由于皇帝、贵族和地主的布施的增多和寺院多种经济活动的扩大,寺院经济得到极大地发展,相对独立的寺院经济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中艺=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寺院经济的发展给佛教的繁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寺院经济的过度膨胀,往往也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起了消极的作用。但寺院经济也曾在一定得条件下,为那些不堪忍受繁重赋税徭役而逃生者提供了一种出路,对社会经济的稳定起到了某种积极地调节作用。 (3)哲学:佛教虽然是一种教人解脱痛苦,追求永恒涅槃的宗教,但也是以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佛教哲学的出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并与中国原有的哲学思想合流,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佛教主张人生来就是苦的,“一切皆苦”,“无法我皆空”。又将人的存在视之为空,加以“缘起说”,用因果报应支配人生,这应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补充。此外,佛教对人性、烦恼、业等作了详细的阐发,将中国古代哲学新的高度,也将中国哲学中的也将中国哲学中的唯心思想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而在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玄学、理学、心学方面,佛教也对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为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教融合而成的思想文化贡献着智慧结晶。 (4)宗教:佛教对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宗教的影响极为深远。宋代以后的民间宗教受佛教影响尤为突出。民间宗教白莲教起源于佛教的净土宗,并混合了明教教义而成。这些民间宗教借着佛教的口号,为自己的武装起义,或者敛聚钱财做了障眼,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而传统的道教和儒教,也在其自身的发展当中汲取佛教的锦华教义,加以融合,共同促进了个民间宗教的健康发展。 (5)伦理:中国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制度,而作为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儒家的纲常名教已经渗透到社会历史的各个角落,成为支撑着这座封建大厦坚实的地基。由于初传中国的佛教主张剃发出家,不结婚生子,不拜君王,施舍家庭财产等,被中国正统的伦理道德斥为“不孝、不忠、不仁、不义”之表现。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行,佛教逐渐采取调和比附的方式,使中国化的佛教能与中国的伦理道德相互融洽相处。 佛教的基本道德标准是:去恶从善、慈悲平等、利人利己,这些观念不仅充实了中国的伦理道德学说,而且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在当今时代,佛教的慈悲济世、普济众生的精神,以及建立人间佛教净土的意愿,都有利于协调现实社会纷争,拖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6)文学:佛教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全面的、长期的,给中国文学带来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巨大推动和变化。佛教本身拥有着浩如云海的典籍,既是启人心智的典读之本,同时也是瑰丽多彩的文学作品。而佛教传人中国后,佛教译随之而来,从而产生了汉樊交融的翻译文学,还为中国文学创作提供了新意境,新文体、新词汇以及新思想,激励着中国古代文学推陈出新,小说、剧曲也源于此。此外,禅诗对中国的诗词影响巨大,禅诗成为非常重要的诗作形式,推动了中国诗的创作与发展。 (7)史学:佛教诞生于古代的印度,却没有兴盛长存于那里,随着印度佛教的衰灭,佛教在中国扎根发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佛教典籍,而这些经典涵盖了古代印度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历程,通过发扬中国佛教,可以对古代印度有较为准确的研究史料。加之中国的法显、玄奘和义净等高僧西去取经,所留下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古代印度的历史原貌,拥有着珍贵的史学价值 (8)艺术:佛教是人们信仰的思想,而艺术将佛教的信仰由观念转化为实物,以供人们实相而仰。汉魏以来,佛教在建筑、艺术和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国艺术大放异彩。佛教中的诗院、石窗、佛塔,将佛教的庄严神圣融入到建筑之中,使建筑处处显示着肃穆宁静,致人以心灵的净化。佛教艺术主要体现在绘画和雕像之上。这些作品风格独具、形象逼真,闪烁佛的智慧。为赞佛而唱的佛教音乐,称之为“梵呗”,将经文配之以音律,将对佛的赞颂寓于“呗声”,久久萦绕在佛教徒的心间。 (9)教育:佛教是重要的社会思想文化现象,其思想性、学术性都很强。在中国,随着人文学科的不断发展,佛教学作为一门着理性人文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尤其到了近代,佛教界的众多高僧大德和知名学者都在进一步的研究佛教的中国化以及中国化的佛教,探讨佛教的未来发展,因而佛教的教育事业开始蓬勃兴起,并在这个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0)民风民俗:佛教的传入和佛教徒的生活给中国的民风民俗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广泛而深远的。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素食制度和素食主义对人民的饮食结构和身体健康影响极大。而佛教主张禅定静思,使得茶文化也随之兴起,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佛教中的佛、菩萨的纪念日,也成为佛教徒居士们普遍举行的盛大节日。后来也渐渐为世人所接受,成为许多民间节日,一直流传至今,仍然盛大隆重。 (1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潜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不能用文字言语来表达的人的内在心里观念。佛教讲求因果报应,主张“前世种因,今世结果;今世种因,来世结果”的善恶业报轮回观。这就在中国人心里形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观念,进而成为约束人们自身言行、奉行去恶从善的社会心理。佛教的慈悲平等、普济众生,以及六度所倡导的布施、持戒,忍辱等方面,都给人们以“善”的启发,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