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碑刻——珍贵的名城资源


2014/9/8    热度:941   

  书法碑刻——珍贵的名城资源

  漳人书法,远有渊源,它与当地传留的名碑,有一定联系。大致近宗晋唐,远追钟鼎,时亦阑入北魏。有个可贵的特点,就是作者能够恪守先法,神明变化,象写文章一样,奇不离乎正,正不离乎奇。宋以前存者极少,仅于载籍得其一二,所常见者,多明代以下历劫幸存的名迹。兹试缕举而祥言之。

  唐代遗留的名碑,首推《咸通经幢》,是当时建州司户参军刘镛书(据说在唐碑中,常见到刘的作品)。《咸通经幢》书法,为世艳称,明末顾炎武誉为“天下经幢第一”。《漳州府志、古迹》云:“书法遒劲,有晋人风格。”又《纪遗》载:“漳建于唐,僻处海滨,前人论者谓唐刻文字尚少,惟乌石山李阳冰篆书《般若台铭》,足以领袖十闽,不知郡城中之咸通幢,有司户参军刘镛书,早与之抗矣。潘稼堂云:书法婉雅,绝似庙堂碑。”《福建通志、金石》载:“《郭氏金石史》云:结体似虞,运笔似褚。江南书贾,至易以禇登善之款眩积古家。唐石在闽中者,李少温般若台外,当以此为最。兰话堂《金石纪存》云:全文及结衔四千五百余字,唐刻惟此最完好。”诸凡论述,可见《咸通经幢》在书法史上的高度声价。

  《咸通经幢》勒《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八面,字大约七分,原为开元寺造塔。由唐而明,“塔字岁久侵蚀,郑怀魁、郑辂思披寻得之,诧为奇异,遂摹拓盛行。”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开元寺毁,在太平军离漳后,此碑竟为清兵曳碎。当时郡名孝廉林广迈,将碎块收拾到河下街林氏孝子祠内,粘合完好,并建《宝唐精舍》以贮。曾小轩先生《漳州杂诗、咸通塔》云:“咸通古塔在林家,补搭修完意匠加。至宝仍收兵燹后,不教弃掷做泥沙。”就是咏叹这一件事。民国八年漳建公园,经幢移入园内美术馆中,后废为十八块。解放后,经文化局粘合,建亭以护。文革又废,今仅存十块。尽管屡遭破坏,残缺不全,此碑书法仍奕奕有光,为漳人所诊视。

  其次,云洞岩石刻“许碏寻偃月子至此”八字,也是《咸通经幢》外仅有的一处唐刻,“笔纵神异”,为云洞诸刻之冠。许碏,高阳人,累举进士不第,遍游名山,所到于石崖人不及处,留下题刻。此为我省目前仅存的许碏遗迹。

  宋代理学大儒朱熹,绍熙元年(1190年)守漳,留下不少书迹,云洞岩的“溪山第一”、“石室清隐”,白云岩的“与造物游”,芝山的“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都是富有书法艺术而为人景仰的珍贵作品。书以人传,表现自别。漳州的唐宋名碑,存者不多,但对漳人书法,却有深远的影响。

  宋代漳人书法,如真人吴夲善书,见于《白石丁氏古谱》;尚书陈万言工楷书,见于《孙昭先圹志》;陈北溪善书画,见于《南靖县志、寓贤》;元人则晋国公罗良工大书,见于《漳州府志、宦迹》,然遗迹罕见,不易窥测。

  明代书法,当以南明大学士黄道周为领袖。“馆阁第一”、“漳浦体”海内同钦。全榭山谓公楷书,“如不勾之钢。”实为合气节与书法之卓论。黄仲琴教授跋公行书《赋得揽察草木犹未得》长卷云:“书法渊雅,寓圆于方,标汉晋之风规,异魏齐之粗犷,品居锺太傅上,以公为人,非太傅拟也。”阐述尤为全面。尝拜瞻公书《青原公墓碑》,规摹籀篆,直契太初。隶书“白云深处”、“廉泉洞”、“鸟道不绝风云通”、“墨池”等,崩云裂石,取法不在程蔡以下。今其楷书存者,在平和有《王文成碑》,在郡中有《王忠文碑》、《洪震阳碑》,而《榕颂》一帖,传颂尤广。行草真迹,散存人间,尺纸寸缣,世珍拱璧。至如“蓬莱峡”、“芙蓉峡”等罴擘窠书,所谓敛之为毫芒,展之为寻丈,真气所充,神明矩矱矣。夫人蔡玉卿,书出自公,代公作行草几夺真。全榭山云:“夫人画花卉,无丝毫柔媚之气,亦几于不勾之钢”书法亦然。

  李宓字羲民,龙溪人,家万松关下。潜心艺术,不慕荣利,以布衣名动公卿。大学士董其昌,雅重其书。自叹不及,曾寄书及笔润请其作字。有乞董书者,董曰:“何不求汝漳李某乎?”由是名益著。羲民工诸体书,琳宫碑额,挥写最多。今嘉济庙中《修建嘉济圣迹碑记》,为他在万历四十六年所书,世称银钩铁画。此碑与万历三十七年书《三平大师碑》、天启元年书《心经》小石屏、崇祯间书《陈祝皇先生御寇救荒功德碑》,作于不同时期,风格屡变,异曲同工。晚年续书《黄庭内景经》三千字,补羲之之缺,论者谓“结体工妙,纤入无伦。”、“如天女散花,繁采丽密,自然飘缈。”他的“缩本小字兰亭,比廖莹中玉枕本兰亭尤小尤精绝。”先后为王弱林、岳小琴、黄小松、崇彝等鉴赏家所评许。惜不知此石现流落何处。

  早在明代初期,有林弼,字元凯,元末进士,入明以名儒征,官至登州守,弼书法工妙,尝论“用笔须兼正侧,乃臻妙境。近世子昂书非不工,然侧笔太多,究不能逃笔床月旦。”后来海澄詹兼山,书入晋人之室,在他跋林弼帖一文中,极赞弼论。尝见詹书自作诗小楷,力透纸背,后将其真迹拍照,经四十年,照片褪色,字迹大半消失,而字中起、转、收等笔,独呈现小黑点,经久不散,使人明显看出他用笔提按时,腕力凝注的奇迹。又如天顺间孝子王彝,字秉元,善书,得晋唐楷法,为时所珍。成化间,内阁中书卢谭,字深容,楷法为馆阁正宗。林雍称其“按纸挥毫略不经意,而俊逸潇洒,卓乎自成一家 。”杨行素、陈二兰,“行书遒妙。”大抵皆推崇弼论,或奇或正,不离其宗。而洪石秋章草峭绝,与张国经之八分,张虚舟、卓晚春之草书,王缙云、陈日炳大字,并皆各擅其胜。至于郑时章、颜大夏、吕子烇等书迹,散见于碑版者,篆隶间出,魏晋交融,奇闻异彩,未可以蹊径求也。

  传至清代,渊源未替,蔡梁村世远,以理学为乾隆师傅,书法亦精。全榭山谓“梁村书由蔡夫人以上摹石斋,”故有分隶笔势,明贤风格。同时有王道,字直夫,亦浦人,精小楷,所书淳化阁帖释文,脍炙海内。蔡葛山相国行楷圆润,追踪二王。海澄进士郑溥“草书如春蚓秋蛇,直逼张颠。”诏安内阁中书沈洲,书名重京师,琉璃厂书贾为刊其帖行世。龙溪魏大千,书学颜太师,于家庙、麻姑二碑尤神肖。黄巅,书学怀素亦擅名。他如瀚江林氏、壶山黄氏,家藏名刻,世代相师,文词书翰,蔚为士林中望。其中朴祖澎、林编、黄照、黄天球书法各有造诣,而天球尤著。嘉道间,李凤岗(威)太守,郑云麓观察,曾习轩孝廉,风流儒雅,不减前哲。凤岗云:“法书不习篆隶,则全无气骨。”尤为探源之论,观其遣笔,(上街妈祖庙有凤岗题联)力重千钧,丝毫不涉轻易,使人确信其言不妄。同光以后,至于近世,林广迈孝廉之古拙,黄云官明经之雄浑,黄仲琴教授之清逸,亦俱有足称。

  上述系就明以来以书法著称之先辈遗迹,略举梗概。至于名儒硕彦,代不乏人。他们虽不以书法称长,但对书法也往往有较深修养,足以起人景慕。遗迹所存,如明贤布衣陈剩夫、副宪林魁、巡抚蔡文、方伯周瑛、相国林钎、吏部陈天定、巡抚颜继祖、副宪杨联芳、尚书何楷。清人会元陈常夏,大令刘勃、郑玉振,工部王材、明经王少枚、征君王复一,笔光墨沈,皆有独造之蕴。学养所至,神韵自超,法外三昧,同样值得探讨。学者留意于此,则不独以书言书,亦可豁然于道艺相须的妙用。

  漳人的书法,是名城的异彩,建议收辑出版。同时并将与漳人书法紧密联系的《咸通经幢》尽快恢复起来,供中外游客参观。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 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