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大生寺佛塔地宫出土珍品
2014/9/8   热度:1078
新泰大生寺佛塔地宫出土珍品 张勇 大生寺位于山东新泰市禹村镇汤家禹村,原有七层佛塔一座,当地村民俗称“望穷塔”,“文革”时塔身倾斜,因安全需要,将地面建筑爆破拆除。1996年3月19日,村民在塔基附近取土时发现地宫并取出地宫中文物,随后上交新泰市博物馆。这批文物是研究新泰历史及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石函 滑石质,由盖、身两部分组成,长30厘米,高20.3厘米。平面呈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函盖作(录皿)(古代小型妆具)顶,内作母口,横断面呈倒“凹”字形。函身上作子口,与函盖扣合。内有打凿痕迹,较粗糙;外部通体打磨,底足雕刻如意云头纹。 银棺 长15.5厘米,前宽10厘米,后宽8.5厘米,高6厘米。此棺承袭唐代棺椁式样,由床、身、盖三部分组成。棺床三层呈倒须弥座样,饰如意云头纹足,周身錾刻缠枝牡丹纹;顶部设护栏一周,界板四面各开一门,护栏镂空饰金钱纹,上有望柱。棺身长10.2厘米,前宽5.3厘米,后宽3.2厘米,前档宽高,前端饰壶门,尖拱形门楣,门扇上各横錾5排门钉。棺盖为多棱形,与棺身上下扣合,通体錾饰缠枝牡丹纹。整件器物加工方式分别采用焊接、錾刻、捶揲、镂雕等传统工艺,技艺精湛。银棺中存有舍利,为白色半透明结晶体,状如米粒,大者如豆。 亚字形人物铜镜 直径15.5厘米,缘厚0.2厘米。平面内凹分3层;圆钮,花瓣形钮座。座外为方框,框外为内区,内区沿亚字形有一圈连珠纹与外区分开,内有人物、折枝葡萄、瑞兽等纹饰,外区沿亚字形饰一周钱纹,素面宽缘。 白釉碗 高5厘米,口沿大部分残缺,尖圆唇,碗身斜侈,浅圈足。薄胎,通体施白釉,有细碎开片。底足露胎,可见黑褐色垫烧痕。 影青狮形香熏 影青釉,高20厘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炉盖作蹲狮状(左耳残缺),前肢直立,张口怒目,牙齿外露,下颌饰倒三角纹,背披鬃毛,尾呈蕉叶状上翘,腹中空与口鼻相通,盖底圆形,束腰,中部有一对穿孔,下有子口与炉身相扣合,高11.5厘米,底径4.9厘米。炉身呈杯状,直口,平折沿,圆唇,深腹,圈足上卷,上有两道花形突棱,高9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5厘米。该香熏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呈半透明状,质地细密坚硬。整器采用刻划、镂空及捏塑等工艺于一体,造型独特优美。装烧采用渣饼垫烧法,由于垫饼含铁量较高,炉盖底部炉身底部留下黄褐色垫烧痕。 大生寺出土佛教遗物并非偶然,此地北距徂徕山光华寺约16公里,据《泰安县志》载:“光华寺始建于后魏,至隋而有光华之名。”1983年11月,光华寺遗址曾出土由羊银光供奉的背屏式一辅三尊石造像一尊,该造像时代为东魏兴和三年(541年),证明光华寺的初建年代不晚于东魏。光华寺以东300米即著名的徂徕山梁父山摩崖刻经,刻经成于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大生寺地处新泰西部,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降,高僧名士多于此讲经布道,伽蓝毗邻,形成了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不少释道胜迹留存至今。 大生寺佛塔地宫出土这批文物虽没有确切纪年,但所出器物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影青狮形香熏的形制、釉色等特征与《中国古陶瓷研究》载《简论景德镇宋元时期青白瓷器》一文所介绍器物相吻合,具有北宋中期景德镇湖田窑典型特征。铜镜上的折枝葡萄纹留有唐代风格,但亚字型已是宋代典型造型。银棺纹饰已突破唐代流行的团花格式,更为世俗化,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制作工艺和纹饰分析,具有宋代特征。据此,这批器物的制作时间应在北宋时期,地宫也应建于当时。 责编 耕生 出自: 《收藏 》 2009年2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