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高曼寺
2014/9/8   热度:195
寻访高曼寺 顾心瑜 以恣情漫步的脚步,徜徉于佛教的通明心境之中;以沉稳郑重的姿态,静思在寺庙的无限禅意之间。周末上午。我随文学社寻访佛教圣地一高曼寺,开始了与这位世纪老者的心灵交流。 来到黄砖灰瓦的佛门之下,两旁流金溢彩的楹联透露出我印象中的佛教气息。“佛日”、“法轮”、“甘露门”、“如来地”,皆是玄妙的佛门宗教之语;而“诸恶莫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则是人们祈祷佛祖时常抱的愿望。倘以我仅有的狭隘观念来看。定会觉得有些失望。此番楹联,随处可见,高曼寺怕仅是一座只与烧香拜佛关联的平凡寺院。但苏老师告诉我们。高曼寺是清代禅宗的四大丛林之一,而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人生哲理,这里的内涵不会如净土宗那般简单。如此看来,这副楹联表现了佛教思想对人性的包容,无论是生活需求或精神思想,人们在此皆能有所收获。 步入高曼寺,宽阔的道路两旁,庙堂林立,红黄相映,与墨色的拱门镂窗、青翠的树木绿草相映成趣,古色古香。此时的游人极少,景色的清幽沉静如一股若有若无的香,让人心情舒畅。再往前走,精美的雕栏与雅致的石亭映入眼帘,后面的一堵墙上刻着“歇即菩提”四字,字间之意一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守住疑惑,走过两道殿门,便到了禅宗古道场,这里各式的庙堂错落,被生机勃勃的茂盛绿树所衬。楹联刻下南宗慧能著名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苏老师讲述了禅宗中南宗与北宗的思想分歧:南宗主张内修外动,北宗则认为应该坚持苦修。显然在现实意义方面,南宗的主张更为明智,而北宗的看法则具有过于偏执的唯心主义色彩。生的意义需要奋斗作为最厚实的奠基,精神世界的清寂亦是重要的,当两者平衡,才可谓之生的和谐。我又想起了“歇即菩提”,它与南宗的想法有共同之处:停止心灵的躁动,让内心宁静。便可将外界之物内化,禅意自然存于心中;单单通过苦修来强制心灵的活跃,却不重视观念的改变,最终苦修也会变得形式化,令修行者一事无成。我听见禅宗在冥冥之中说道:“守住一份清寂,幡动而心不动,方能从容度过人生。” 人生哲理已经明了,思考到此该结束了吧。似乎不是这样,讲了这么多内心的清寂,可守清寂的本质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标榜一个崇高的形象?我担心这样的不明不白让人心变得虚假,便又急急地随着队伍走到大雄宝殿去。大雄宝殿被栏杆围起来,进不去;但单在门口便能看见里面的富丽堂皇,华灿流光,金尊佛祖正拈花微笑。宝殿外左右的两堵墙壁上,均有关于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壁画,讲述了释迦牟尼遇见了人生的苦难——老、病、死,并最终在神的点化之下,坐菩提,即成佛。如今看来,佛教的弊端便是对今生的消极态度和对信仰来世的迷信思想,但这种思想在古代显然不为过。古代人民经历的肉体上的苦难比现代人要多得多,所以他们需要精神信仰来支撑自己活着;当曾经的时代逝去,现代人的生活质量虽然提高了,但任何一种苦难带来的巨大创伤都不会改变。 我蓦然间想通了,守清寂的雏形即是古代人民对来世的信仰。当人在现实中不如意时,当精神需要慰藉时,内心的清寂即是人性的升华,会让我们将世事看得透彻,从而更加淡定地看待生活中的苦难与美好。佛教最好的一点是:佛亦是人,佛性即人性,懂得佛教的人定能拥有更为健全的人性。 离开大雄宝殿,沿原鲁走了一段,又看见了一副之前没有细细品,味的楹联:“风清月白全然自在天机,鸟语花香尽是真如妙佳。”世间万象,处处皆有禅意。只要内心宁静,用心体会,便能得到生活的意义,从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从小处看,单是这一座高曼寺,就已让我收获了太多的道理。寺庙的意义,或许就是让在尘世间跌跌撞撞的人们走入一片胜景,如同挖宝藏一般。各取所需,并且越挖越多,不断增添新的东西。它负载着传承和革新的责任。 离开高曼寺时,有幸坐了一次摆渡,从此岸到彼岸,虽然迟缓,但总归是有目的地的。我想起大雄宝殿里的一句话:“不驻此岸,不驻彼岸,不驻中流,问君何处安身。”生的意义毕竟还是前进,但在途中蠹肖作停留,寻访一次古寺,感悟一次禅意,也许会行得更如笔直明确。 出自: 《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 》 2010年5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