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艺术杰作 义县奉国寺
2014/9/8   热度:598
辽代艺术杰作 义县奉国寺 王飞 辽代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雄踞中国北方210年(916年~1125年),先后与中原的五代、北宋和西北地区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相对峙。 受唐宋的影响,辽代皇族崇信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建筑。这些建筑借鉴唐、五代的工艺手法,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经过近千年历史岁月的冲洗,保存至今的辽代寺院已经如凤毛麟角。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辽代寺院为“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奉国寺盖辽代佛殿最大者也。”辽宁义县奉国寺与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是我国现存的三大辽代寺院。奉国寺可谓是辽金寺院中最典型的例证。 奉国寺是辽代第六位皇帝耶律隆绪时期修建的,初名“咸熙寺”,金代改称“奉国寺”。元、明、清时期均有维修和续建。 关于奉国寺始建年代,现在很多资料称其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据寺内所藏元大德七年(1303年)《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记载,“州之东北维寺曰咸熙,后更奉国,盖其始也,开泰九年处士焦希赟创其基。”僧人净慈法师所著《义县奉国寺纪略》(佛历2968年)记载,“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维修大雄殿时有八门尺从东南角梁架上坠落,上书‘辽开泰九年正月十四日起工。’”《续通志》著录已佚的金石目中有《奉国寺石幢记》,“正书、开泰二年、义州”之记载。另外,辽史记载:辽朝大臣李汗曹禁锢于奉国寺6年后执笔太宗功德碑,乃被释放。李汗曹为穆宗年代人物。从上述史料分析:奉国寺的始建时间不能晚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此为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 耶律隆绪是辽代第六位皇帝(971年~1031年)。他于982年继承皇位,其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辽宋“澶渊之盟”的签定,使辽达到鼎盛时期。耶律隆绪一生笃信佛教,自称释迦牟尼转世,为传扬佛法,同时为了纪念缅怀母后和已经去世的功勋卓著的六位大臣,在白狼水(今大凌河)南岸、阊山西麓的宜州选风水要穴建奉国寺。 古宜州是萧太后的故里(辽代国舅部)发祥地,又是皇帝册封的皇族头下州(城)的风水宝地,是当时渤海滩涂以北最便利最发达的交通枢纽,是辽代皇帝大臣朝拜医巫间山的必经之地。这里同时也是北方契丹民族和中原汉民族及古渤海国义州人共同生活杂居的地方,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明相融合的结合部。 初建时的奉国寺名为“咸熙寺”。当时的建筑规模有七佛殿、后法堂、观音阁、三乘阁、弥陀阁等。辽乾统七年(1107年)创建长廊,塑一百二十贤圣像,其中四十二尊贤圣像未完工辽国便被金国取代。金朝改咸熙寺为奉国寺,金天眷三年(1140年),为未完成的四十二尊贤圣像“众彩涂金”。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发生了以大宁路治所武平 (今赤峰宁城)为震中的强烈地震,奉国寺也受到严重影响,所有大型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元大德七年(1303年)重修奉国寺的所有建筑。金明昌三年(119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碑刻记载当时的奉国寺:“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宝殿崔嵬,俨居七佛,法堂弘敞,可纳千僧。飞楼曜日以高撑,危阁倚云而对峙。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贰拾贤圣……亦可谓天东胜事之甲。”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寺院主持宗淳又对奉国寺进行了维修,此时是奉国寺的鼎盛时期。至正十五年《庄田记碑》记载,奉国寺资产包括“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洞一百二十间。伽兰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东斋堂七间,东僧房十间,正方丈三间,正厨房五间,南厨房四间,小厨房两间”。此外还记录有大量地产。 明代对奉国寺进行过四次维修,但规模都较小。清代对奉国寺进行过多次维修和续建。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在大雄殿西侧,创建奉国禅林。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经城守尉刘四建无量殿三间、牌坊一座。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经僧人性全重建佛殿五间。乾隆五年(1740年)大雄殿竖碑三架,新创大悲殿五间,韦驮殿一间,龙王土地配殿二间、二门三门周围群墙。嘉庆十六年(1811年)又於牌坊南增修正门一间,大雄殿月台上建钟亭、碑亭各一座。康熙三年,山海关纳头僧募资修葺奉国寺,历时十年。但由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地震,又造成“栋宇推圮、像饰漶剥、风雨不蔽”,不得不再一次重修。嘉庆十六年(1811年)“鸠工庀材,补其阙废、饰其彩金、一概修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刷洗正殿三问、山门一所、牌楼一座,以至周围群墙、无不焕然一新”。“光绪七年春季至八年秋季,将大雄殿八十一间、无量殿三间,以及内外墙垣,无不修理整饰、焕然一新”。时过四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又动工维修了奉国禅林中“佛殿以及僧房、山门、周围群墙”。经过上述五次续建、七次维修,使明代已经满目疮痍,濒临毁废的奉国寺又再次复兴。 辽代大雄殿是奉国寺的主体建筑,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遗存最大者。大殿中保存至今的辽代佛像和建筑彩画是罕见的辽代艺术杰作。 奉国寺现存建筑包括前山门、内山门、牌坊、无量殿、碑亭、钟亭、大雄殿、西宫禅院和东宫等建筑,形式各异,体量不同。 辽代大雄殿是寺院主体建筑,面阔9间,通长55米,进深5间,通宽33米,总高度24米,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遗存最大者。它整体造型厚重,斗拱粗犷硕大,屋檐平缓深远,既具有唐代建筑遗风又独具个性和风格。其建造年代早于1103年成书的中国古代建筑精典图书《营造法式》近80年,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物专家杜仙洲曾赞誉“奉国寺大雄殿木构建筑,千年仍平直挺健,是我国建筑史一项极为光辉的成就。辽代七佛像高大庄严,权衡匀整,柔逸俊秀,神态慈祥,极为壮丽。梁架上飞天面相丰颐美悦,色调鲜明绚丽,是国内极为罕见的辽代建筑彩画实例。”古建筑专家陈明达在《中国木结构建筑技术》一书中评述奉国寺大雄殿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三种典范之一(三种典范分别是:海会殿式、佛光寺式和奉国寺式)。 在大雄殿内槽砖筑佛台上,东西并列泥塑佛像七尊。七佛合座通高均在8.6米以上,面部圆润慈祥,皆正面端坐,披红色通肩袈裟,惟有各佛手印变化不同。从东至西依次为迦叶、拘留孙、尸弃、毗婆尸、毗舍浮、拘那含牟尼和释迦牟尼。佛经《长阿含经》载,释迦牟尼之前已有六佛,通称“过去七佛”。世传释迦牟尼转世的耶律隆绪,理所应当把佛教经典中的前六位佛迦叶、毗婆尸、尸弃、毗合浮、拘留孙、拘那含牟尼排在自己的东面左侧(契丹人崇尚东方,视左为先和大)。而他自己(释迦牟尼)则目光朝向故乡的西南方(古印度今尼泊尔)或是西方极乐世界。也许是天意巧合,也许是有意设置,耶律隆绪前面有五位先祖皇帝,一位摄政的母亲承天太后萧绰,加他自己正好也是七位。耶律隆绪加之当朝大臣室防、萧挞凛、耶律斜轸、耶律休哥、韩德让(耶律隆运)、萧图玉等正好是七位。 在每尊主尊佛像前两侧各塑有一尊胁侍菩萨,14尊胁侍像高2.5米以上,姿态优美,服饰飘动流畅,形象姿态各有特点,面型和身材较唐代塑像更修长,比例更匀称,更接近现实人物。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纹飘带的处理细致、含蓄。东西两侧各塑一天王像。这些塑像均为辽代原作。当心间主尊后,塑一男像观音,高3.8米,为明代作品。 殿内保存建筑彩绘约2000平方米,主要绘于大雄殿梁架及斗拱内侧及内槽斗拱上,全部为辽代原作。这批彩绘不仅年代早,而且数量大,保存完整,艺术价值极高。彩绘内容包括飞天42幅,莲荷花、牡丹花、海石榴和草凤等若干幅,其中彩绘飞天在我国古代建筑彩绘中极为罕见,在建筑艺术史和美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鉴赏家、文物专家杨仁恺在《中国书画》一书中评价辽代彩绘时指出“奉国寺大雄殿梁架上彩绘依然保存很好,光彩夺目,其中的飞天造型特佳,犹存唐代风标,甚为稀见。”这些飞天或手持花束,或手捧果盘作供奉七佛状,或正视前方,或反瞩身后,皆面相丰颐,服饰缤纷。她们有的着宝冠,有的扎双髻,佩缨络带钏镯,长裙赤足,轻健飘逸,飞翔于行云之间,形象优美生动。 大雄殿内东、西、北山墙上绘有元代佛教壁画共20幅,总面积466.7平方米,其中东西山墙各画五佛像,北山墙绘八菩萨,南面两尽间山墙各画一幅十一面观音像。明代壁画为18幅罗汉像,共67.5平方米,原绘于大雄殿前坎墙内壁,今已整体揭取并移至殿后陈列。其中明代壁画保存完好,元代壁画颜料脱落,弥漫不清。 奉国寺现存金、元、明、清各代所建碑记17通。清代牌匾十块,其中清乾隆五年(1740年)所立的题有“大雄殿”(高3.1米,宽1.52米)“法轮天地”“滋润山河”(高2.8米,宽1.78米)三块匾额,是中国最大的透雕牌匾,被誉为中华名匾。 奉国寺集佛教、古建筑、雕塑、绘画、考古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于一体,是罕见的辽代艺术杰作,也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艺术珍贵而有特色的优秀范例。奉国寺在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出自: 《中国文化遗产 》 2008年3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