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永宁寺建立年代略考


2014/9/8    热度:250   

  丰县永宁寺建立年代略考

  孙国柱

  摘要:丰县永宁寺,传说为汉明帝所建,被当地人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寺。本文根据县志、正史、佛教文献等信息,利用现代学术成果,联系具体的历史情境,分别从永宁神社、汉明帝与丰县、以及汉明帝对佛教的态度三个方面进行情理上的考证。我们可以得知,永宁寺建寺年代约在汉魏时期,无论传说是否属实,丰县永宁寺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关键词:丰县永宁寺;汉明帝;汉魏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佛教传入中国有诸多的说法,其中,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为我们向所公认佛教传入中国之始。自此,佛教在京都洛阳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据丰县地区的传说,汉明帝敕资在汉皇刘邦祖居丰城中阳里建立了永宁寺,以期保佑江山社稷“平安无事,永宁万年”。

  丰县永宁寺,被当地人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寺。永宁寺位于丰县护城河西北隅,占地面积约75亩,其中放生湖约30亩,现任主持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第34代弟子释延武法师,常住僧人约7人,寮房约50间。永宁寺大山门长约60米,正门鎏金“永宁寺”大字牌匾为释永信法师书写,小山门内塑四大天王和阿弥陀佛法像。全寺拥有大雄宝殿、接引殿、藏经阁、观音亭、七宝塔等基础设施,以及万佛圣城(在建)、柳毅将军庙等风景区。

  关于丰县永宁寺的传说,《刘邦传说与汉俗?汉皇故里篇》中有如下记载。

  据传刘邦登基称帝后,将故里神社赐名为“永宁神社”。至东汉时,汉明帝感梦遣使求法,并兴建白马寺,后又派使臣来汉皇刘邦故里丰县,将佛像安放在永宁神社,并下旨将永宁神社更名为“永宁寺”,流传至今。(主要引自刘恒心编著:《刘邦传说与汉俗?汉皇故里篇》,苏出准印(2010)字JSE-1000800,第68—71页。)

  这一传说始于何时,不得而知。正如汤用彤先生对“汉明帝感梦求法”故事的态度一样,“求法故事虽有可疑,而是否断定即全无其事则更当慎重”,“汉明求法之说,毋宁谓语多增饰,不可即断其全属子虚乌有也”。丰县永宁寺传说,祛除其迷幻色彩,值得我们重视的信息至少有:其一,永宁寺是永宁神社的更名;其二,汉明帝为永宁神社改名;其三,汉明帝对佛教有着为社稷祈福的感情。丰县永宁寺建立的年代,有据可查的县志最早记录为明隆庆版本《丰县志》,明隆庆版本《丰县志?寺观》记载:永宁寺,旧在县东北隅,乃汉卢绾故宅。 永宁寺迁至卢绾故宅,是在南宋建炎年间完成的。光绪版《丰县志》记载较为详细:(永宁寺)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并改名白塔寺。显然,永宁寺在北齐年间,不仅重修而且改名,其渊源肯定比这要早。丰县永宁寺的建立年代,要放在丰县接触佛教的背景下考察。据光绪版《丰县志?寺观》记载:“寺观肇于汉,而盛于梁。”根据县志信息,考察周边诸县,佛教约在宋初传入沛县(约在丰县东边);佛教约在明代以前传入单县(在丰县西边);佛教约于唐朝永隆年间传入砀山县(约在丰县南边);佛教于唐朝初年传入金乡县(约在丰县西北方向);佛教于北魏时传入鱼台县(约在丰县北边)。再向外扩充一下,佛教于东晋初传入临沂(在丰县东北),佛教于晋惠帝时期传入萧县(在丰县东南)。丰县东南诸地的铜山县、睢宁县等,也在楚王刘英的封地之内,此地佛教在三国时期已经十分兴盛,笮融建筑佛寺即在下邳(今睢宁)。通过县志记载的信息比较,丰县比周边数县接触佛教,时间上要早。徐海地区出现佛寺,大致与洛阳置白马寺同时。如果按照正常的佛教传播路线,无论是从东往西,还是从西往东,丰县接触佛教的时间都不应该比周边数县的要早,因此,丰县的佛教有可能是官方移植过来的。历史上的丰县,接触佛教甚早。汉明帝与楚王刘英是同时代人,既然刘英与其身边的沙门、居士已经奉佛,并且还遵守一定的佛教戒律,说明社会上早已有佛教流行。刘英的封地楚(西楚),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也是如今丰县的所在地。徐州地区的佛教之所以发达,与这一地区的神仙道教兴盛有关系,例如淮南王刘安为丰县人,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道陵也是丰县人,于吉是琅琊(今临沂,据徐州不远)人。据《后汉书》记载,永平八年,汉明帝诏报天下,“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其还赎,以助伊蒲赛、桑门之盛馔”。可见楚王刘英所在之地,在永平八年(公元65年)以前即有佛事活动。丰县东南诸地的铜山县睢宁县等,也在楚王封地之内,此地佛教在三国时期已经十分兴盛,笮融建筑佛寺即在下邳(今睢宁)。徐海地区的良好佛教氛围,为丰县永宁寺的建立提供了平台。

  永宁寺是永宁神社的改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永宁神社为刘邦所建,不能得到文献确证,然刘邦时,丰县确有里社。(见《汉书?郊祀志》:“及高祖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往往与中国本土宗教混杂不分。在佛的形象上,造像等艺术是仙佛模式;从僧人居住的地方看,往往与传统的固有祠庙为依附点。官方也会因地制宜地为僧侣兴建一些居住地。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寺庙形态逐渐成型,就脱离了依附传统祠庙的初级阶段。丰县永宁寺名称源于永宁神社,在早期佛教史上虽然具有抽象意味,但也不违背情理。(颜尚文《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载于陕西师大历史学报,1985年第13期。颜尚文先生认为较抽象的寺名,东晋以后才渐渐形成,然而,里社在汉朝已经十分成熟,当有较抽象的名称。)永宁寺在永宁神社的基础上直接改名,正好能够符合当时佛教初传时期的情形。当然,相比白马寺,神社模式的永宁寺或许根本不能称为佛寺。神社模式的永宁寺,与后来称为“法社”或“法义”的佛社有所不同。丰县人有时候称其为佛社,与永宁寺的神社模式之特殊形态有关。如果从史料里面去探讨,我们发现西晋以前的寺院很少称呼为“寺”,大部分称为“祠”。西晋以后“寺”的称呼才确立下来,不再称为“祠”。联系丰县地区接触佛教的历史,不管永宁寺是否与汉明帝有关系,永宁寺的建立年代约在汉魏时期是令我们信服的。

  上述传说中,汉明帝所表现出的对佛教的好感,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毫无疑问,汉朝统治者引进佛教有政治上的考虑。丰县永宁寺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正在于统治者为社稷祈福的利益考虑。佛教的寺庙,最初还仿照了官署,有为皇家祈福的职能。(同上文。原来“寺”是官舍、官署的名称,九卿所居称寺。田中丰藏认为,当时的寺庙与官署的庭院、牢狱的中廷相似,所以由古代的“佛祠”转为“佛寺”。)丰县永宁寺扮演的角色,正好符合当时这一定位。

  不过据后赵时王度的奏议:

  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高僧传?佛图澄传》)

  汉明帝对佛教抱有好感,这是他遣使求法的情感基础,但是,为什么后赵的王度说汉明帝时不准汉人出家呢?佛教进入中国,需要官方的支持,江苏省北部是当时佛教受到官方支持最早的地区之一。汉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传入中土之后,最初只在京都及诸王府驻地设寺礼祀,为皇家独享之福。丰县乃汉皇祖居,其祖陵设于丰县力村疃(今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村),为皇室祖脉之地,备受历代帝王眷顾。历史上的帝王,修建佛寺为家族祈福屡见不鲜。颜尚文先生指出,桓帝的浮屠祠可为宫寺、官祠以及家族坟寺之先声。但是,对家族祖坟的祭祀是上古周秦以来即有的中国传统,即使不是汉明帝,汉朝的其他皇帝在其皇陵祖居之地也应该有所关于佛教的举措,这也为丰县最早的寺庙永宁寺建立在汉魏时期,提供了历史上的可能性。

  在中国称为永宁寺的寺庙,不止一座。比较著名的永宁寺,为北魏后期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灵太后胡氏所建。但是,永宁寺和白马寺一样,在此之前,也有寺庙称为永宁寺的。(在北魏灵太后胡氏所建永宁寺之前尚有其它的永宁寺。具体见《魏书?释老志》:“承明元年八月,高祖于永宁寺,设太法供。”)丰县作为汉朝寻根问祖之地,在后世备受尊荣,甚至成为帝王故乡的代名词。(见《晋书?石勒载记》:“武乡,吾之丰沛。”)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将尉迟敬德重修永宁寺,至今丰县城西三合里尚有石础地基,这一史实即是明证。第一座称为永宁寺的寺庙源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永宁寺”名号遍布华夏大地,与它的吉祥意味有关。丰县永宁寺,是否与汉明帝有关系难以确证,虽然这一传说在很多方面合情合理。不过,永宁寺的建立时间还是比较早的,约在汉魏时期。关于丰县永宁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1]白光华:《中国?丰县永宁寺》,珠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刘恒心:《刘邦传说与汉俗?汉皇故里篇》,苏出准印(2010)字JSE-1000800。[4]尹梓等:《明版<丰县志>注译本》,丰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版。[5]姚鸿杰等:《光绪丰县志》,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巴蜀书社,1990年版。[6]江苏省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沛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

  [7]山东省单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单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8]砀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砀山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9]金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金乡县志》,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10]山东省鱼台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鱼台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11]临沂市地方史编纂委员会:《临沂地区志》,中华书局,2001年版。

  [12]萧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萧县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13]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5]温玉成:《中国佛教与考古》,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

  [16][美]杨庆堃,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出版社等,2007年版。

  [17]颜尚文:《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1985年第13期。附注:由于排版问题,将注释放在了正文。

  (作者:孙国柱 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研究生)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