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县志》佛教
2014/9/8   热度:1396
《罗源县志》佛教 第一节 沿 革 佛教传入罗源准确时间无考。唯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唐长庆二年(822年)建有神光寺(在今起步村)、灵应寺(在今长基村)。唐末,境内有寺庵24处,僧尼近百人。 宋代,可知的寺庵有69处,多住僧尼,供奉释迦牟尼佛,佛事活动遵净土宗仪式进行。僧人须削发出家,不婚娶、全素食,摩顶受戒。信徒有奉佛、念经、素食、不剃度的“菜友”(素食分“观音菜”与“地藏菜”两种,即食六日素与十日素之别;有全素食的,称“食长斋”;有食早素的,称“食早斋”)。每逢佛诞赴寺院参加佛事活动。其时,境内名僧有:传说圆寂后曾显灵运石建塔,住持茅仙寺的灵应禅师;自支提山参天衣怀二得道归,住白塔寺31年的海禅师;苦心重修《法华经》的解照禅师等。有些僧人还募缘兴办公益事业,宋熙宁二年(1069年)凤山寺僧建造飞竹溪石桥1座,宣和三年(1121年)小云寺文惠禅师建白塔石路700余丈。 元代,境内佛教一度衰落,仅建寺1处,原有寺庵多年久失修或废圮。 明代,县内佛教活动进入兴盛时期,部分寺院进行整修,并新建14处,一些寺庵发展到一定规模。罗平里(今洪洋乡)的圣寿寺有田园600亩,山林136亩;重下里(今霍口)的大云寺僧众多达300人。正德元年(1506年)洪福寺僧人修建石桥1座。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紫峰寺名僧德庵,能预知自己西归日,端坐诵经圆寂。有石匠出身在莲花寺出家后成为高僧的僧净,传说圆寂后被人尊为“开山佛祖”(俗称“老佛”、“老佛伯”)并刻像奉祀,今圣水寺犹有供奉。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佛道相互渗透,寺院佛仙兼祀,民间道释同奉。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闽南传入龙华派,奉祀观世音菩萨,兼设长案,下设三公座位。信徒不限婚娶,不食“长斋”,素食定时日,平时修行禅法配合道教的神仙术,以修炼“精、气、神”为宗旨。时梅峰寺、佳溪寺即为龙华派。清代,著名僧尼有:专心致志重修《华严经》81卷的僧会司长福和居紫陵山锣鼓洞以野菜度日虔诚修行的尼妙泰。寺庵经历代时毁时建,至道光九年(1829年)仅余44处。 民国初期,境内佛教活动逐渐衰落。民国20年(1931年)后,一些寺庵改作学校、机关,寺产充作教育经费。民国26年寺院大多破损,完好的不及七八处,僧尼10余人。民国33年,县人、福州怡山西禅寺监院僧证亮回罗,整修金粟寺,自任住持,并主持募缘整修圣安寺、水陆寺、梅峰寺、翠峰寺、渡头观音堂、圣水寺,移建塔兜观音亭于莲花山麓,还创办方厝小学。自此佛教活动又趋活跃。在此期间,有的僧侣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应德乡苏维埃政府曾设隐峰寺内;王沙报恩寺曾为中共游击队驻所。民国37年,全县有寺院36处,僧尼51人。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土地改革时,僧尼分配与当地农民等量土地,逐渐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文化大革命”中,多数佛像被毁,宝胜、龙兴、龙岩等寺被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被有关部门占用的落实归还29处。1981年12月至1988年6月先后批准开放圣水、碧岩、仙茅、水陆、金粟、梅峰、万寿、翠峰、旃檀、白马、崇寿、圣寿、开善、龙华、瑞云、光化、凤山等17寺。此间,信徒捐献、僧尼募缘陆续重塑佛像、修缮寺院。僧众贯彻“农禅并重,以寺养寺”原则,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旃檀寺僧增禄营造杉木林125亩,种植油茶6亩,福桔3亩,耕种水田6亩,年收入除成本外的余款和历年积累15333元,全部投入寺院修缮,1985年该寺被评为县佛教协会先进单位并出席省佛教协会召开的寺院生产先进代表会。县人民政府尊重佛教宗旨、教规,对正常佛事活动予以保护,先后选送8名僧徒到神学院深造。80年代,新建、重建寺院12处,至1990年全县有寺院48处,住有僧众的44处,住寺僧尼76人,其中僧侣36人,尼姑12人,带发修行28人。 第一节 沿 革 佛教传入罗源准确时间无考。唯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唐长庆二年(822年)建有神光寺(在今起步村)、灵应寺(在今长基村)。唐末,境内有寺庵24处,僧尼近百人。 宋代,可知的寺庵有69处,多住僧尼,供奉释迦牟尼佛,佛事活动遵净土宗仪式进行。僧人须削发出家,不婚娶、全素食,摩顶受戒。信徒有奉佛、念经、素食、不剃度的“菜友”(素食分“观音菜”与“地藏菜”两种,即食六日素与十日素之别;有全素食的,称“食长斋”;有食早素的,称“食早斋”)。每逢佛诞赴寺院参加佛事活动。其时,境内名僧有:传说圆寂后曾显灵运石建塔,住持茅仙寺的灵应禅师;自支提山参天衣怀二得道归,住白塔寺31年的海禅师;苦心重修《法华经》的解照禅师等。有些僧人还募缘兴办公益事业,宋熙宁二年(1069年)凤山寺僧建造飞竹溪石桥1座,宣和三年(1121年)小云寺文惠禅师建白塔石路700余丈。 元代,境内佛教一度衰落,仅建寺1处,原有寺庵多年久失修或废圮。 明代,县内佛教活动进入兴盛时期,部分寺院进行整修,并新建14处,一些寺庵发展到一定规模。罗平里(今洪洋乡)的圣寿寺有田园600亩,山林136亩;重下里(今霍口)的大云寺僧众多达300人。正德元年(1506年)洪福寺僧人修建石桥1座。清道光《新修罗源县志》载,紫峰寺名僧德庵,能预知自己西归日,端坐诵经圆寂。有石匠出身在莲花寺出家后成为高僧的僧净,传说圆寂后被人尊为“开山佛祖”(俗称“老佛”、“老佛伯”)并刻像奉祀,今圣水寺犹有供奉。 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年)佛道相互渗透,寺院佛仙兼祀,民间道释同奉。乾隆年间(1736~1795年)从闽南传入龙华派,奉祀观世音菩萨,兼设长案,下设三公座位。信徒不限婚娶,不食“长斋”,素食定时日,平时修行禅法配合道教的神仙术,以修炼“精、气、神”为宗旨。时梅峰寺、佳溪寺即为龙华派。清代,著名僧尼有:专心致志重修《华严经》81卷的僧会司长福和居紫陵山锣鼓洞以野菜度日虔诚修行的尼妙泰。寺庵经历代时毁时建,至道光九年(1829年)仅余44处。 民国初期,境内佛教活动逐渐衰落。民国20年(1931年)后,一些寺庵改作学校、机关,寺产充作教育经费。民国26年寺院大多破损,完好的不及七八处,僧尼10余人。民国33年,县人、福州怡山西禅寺监院僧证亮回罗,整修金粟寺,自任住持,并主持募缘整修圣安寺、水陆寺、梅峰寺、翠峰寺、渡头观音堂、圣水寺,移建塔兜观音亭于莲花山麓,还创办方厝小学。自此佛教活动又趋活跃。在此期间,有的僧侣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应德乡苏维埃政府曾设隐峰寺内;王沙报恩寺曾为中共游击队驻所。民国37年,全县有寺院36处,僧尼51人。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土地改革时,僧尼分配与当地农民等量土地,逐渐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文化大革命”中,多数佛像被毁,宝胜、龙兴、龙岩等寺被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被有关部门占用的落实归还29处。1981年12月至1988年6月先后批准开放圣水、碧岩、仙茅、水陆、金粟、梅峰、万寿、翠峰、旃檀、白马、崇寿、圣寿、开善、龙华、瑞云、光化、凤山等17寺。此间,信徒捐献、僧尼募缘陆续重塑佛像、修缮寺院。僧众贯彻“农禅并重,以寺养寺”原则,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旃檀寺僧增禄营造杉木林125亩,种植油茶6亩,福桔3亩,耕种水田6亩,年收入除成本外的余款和历年积累15333元,全部投入寺院修缮,1985年该寺被评为县佛教协会先进单位并出席省佛教协会召开的寺院生产先进代表会。县人民政府尊重佛教宗旨、教规,对正常佛事活动予以保护,先后选送8名僧徒到神学院深造。80年代,新建、重建寺院12处,至1990年全县有寺院48处,住有僧众的44处,住寺僧尼76人,其中僧侣36人,尼姑12人,带发修行28人。 第二节 寺 庵 罗源唐代建寺庵24处,五代建21处,宋代建24处,元代建1处,明代建14处,清代建4处,民国时期建1处,新中国成立后建(或重建)12处,不明朝代的12处,计113处。经历代变迁,已废圮的65处。1980年10月,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圣水寺、碧岩寺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批准白马寺、曹山寺、洪福寺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见《文化篇》)。 金粟寺 在凤山镇方厝村东金粟山下。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僧了一建。元至正间(1341~1368年)重建。明天启间(1621~1627年)僧海藏重修;崇祯六年(1633年)砌曲径路、墙垣。清康熙间(1662~1722年)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住持僧比丘率徒重建大堂;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大雄殿,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旁有钟鼓楼,以3.3米长圆石为前柱,楼重檐四阿式。再前两庑为僧舍,大雄殿之后为香积厨,中为客厅,右为花厅、藏经楼。寺外50米西侧金粟岭旁原有古榕1株,樛枝入地,邑古八景称“金粟盘榕”,1966年被强台风所毁。 水陆寺 在凤山镇孝巷水陆衕北侧,坐西向东。五代周显德四年(957年)僧正友始建。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后,县治从寺北迁往北门今址,县治旧址拓之为寺。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改为公馆;成化三年(1467年)僧圆亮募建佛殿及法堂,后圮;弘治十七年(1504年)护印僧明殷募建后厅3间,又圮;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建;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后厅为文昌祠。清康熙间(1662~1722年)又改祠为“永贞义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为“罗川书院”,移寺门于东向,留后殿为寺。道光七年(1827年)僧坤玉募缘重建,寺为土木结构,总深22米,大殿面宽5间(18.5米),进深4间(13.75米)。1984年新建韦驮殿亭1所。 梅峰寺 原名灵峰尼院,后曾名梅峰庵、云峰寺。在凤山镇上梅岭紫霄岩下西侧。宋皇祐五年(1053年)始建。明万历十年(1582年)僧蔡道重建,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面宽3间进深4间。寺背有蝙蝠洞;寺东为紫霄岩,邑八景称“紫霄盖树”;寺前岩边有石刻“竹林深处”4字。 万寿寺 原名小云峰院,俗称小云寺。在白塔乡小云村东北。唐大顺二年(891年)僧道元建。宋熙宁七年(1071年)三月梵四砌石阶,政和五年(1115年)僧法显、法与募缘铺石路。明万历间(1573~1620年)复建,天启三年(1623年)僧真智重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道光年间(1821~1850年)毁于火,同治六年(1867年)六月于原寺后10米重建,面宽5间,进深5间。 旃檀寺 在飞竹乡外坂村西。唐广明元年(880年)僧显成建,明代重建,清乾隆间(1736~1795年)重修。为土木结构,单檐歇山顶,面宽5间15米,进深6间13.2米。寺内有铁钟一口,高82厘米,径48厘米,厚2厘米。 凤山寺 在飞竹乡里飞竹北2公里处。唐天祐四年(907年)僧放光建。明万历间(1573~1620年)僧海胜复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僧昙朗重建。有大殿、大厅、钟鼓楼、两庑及山门。70年代拆大殿、大厅、钟鼓楼,余山门及两庑。 仙茅寺 在起步镇蒋店村东北500米处的仙茅山麓。唐乾符二年(875年)僧灵云建。1987年常住比丘尼陈开祥募缘重修大雄殿并建两庑及前座山门大厅。寺纵深30米,山门及前厅面宽14米、进深15.4米,大殿面宽5间(正间减柱造)22米、进深14.6米,单檐悬山式屋顶。 翠峰寺 在起步镇田中村。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僧用默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僧端真重建。1954年焚于火。1984年僧证修捐资并募缘重建。为石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面宽12.6米,进深13.8米,高8.7米。 圣寿寺 在洪洋乡坑头村。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僧道严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僧员中募缘重建;嘉靖间(1522~1566年)僧明发、明恩、明量共建山门、钟楼及斋堂。清雍正十年(1732年)僧心田指衣钵建;乾隆九年(1744年)僧异玉复建,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面宽7间,31.5米,进深6间15.5米。 崇寿寺 在中房林家村院前。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曹湾人陈苏舍田330余亩创建,五代唐天成二年(927年)建成,并延僧道裕住持。明宣德三年(1428年)僧大鉴重建大殿。明弘治、嘉靖年间均有重建并造法堂。清乾隆十年(1745年)僧曷争重建。为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 瑞云寺 在松山乡外洋村南。唐代建,清代复建。为土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大雄殿面宽5间16.5米,进深3间8米,大厅面宽3间13米,进深4间9.5米。寺内有明天顺五年(1461)铸造的铁钟一口。 光化寺 在白塔乡旺岩村北约2公里处。距寺100米对面山脚,有石如珠,传说夜间放光,寺因得名。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僧员映建;明崇祯间(1628~1644年)僧如净重建;清道光五年(1825年)僧会司长福重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一月住持行调复修。土木结构,单檐悬山顶,前座面宽5间18.4米,进深4间10.3米;后座大雄殿面宽5间17.6米,进深6间12.43米;屋高6.8米。寺内有石碑2面,石槽5个,为宋代造。 开善寺 在起步镇下长治村山腰,原为白云寺,早圮。1983年长治村民建并定名,为砖木结构,面宽5间18.6米,进深5间11.6米,单檐硬山式顶。寺后建观音堂。 龙华寺 在起步镇杭山村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僧真翁始建,后废。元代杭山村民陈元朗捐资重建。后寺宇倾颓。明崇祯间(1628~1644年)陈上策与僧如宾重建。民国36年(1947年)村人陈作枢与住持僧一照等募缘建东侧书院。新中国成立前夕寺曾为中共组织(地下党)联络点。1989年政府拨款及信士捐助重新修葺,重塑佛像。 表33-11990年现存寺庵情况表
寺 名 地 址 建 造 时 间 今 况 圣安寺 松山乡吕洞 唐咸通元年(860年) 住 僧 文华寺 松山乡大获 唐 代 住 僧 佳溪寺(又名多宝寺) 中房乡百丈龙潭 唐 代 住 僧 瑞云寺 松山乡外洋 唐 代 住 僧 仙茅寺 起步镇蒋店 唐乾符二年(875年) 住 僧 旃檀寺 飞竹乡外坂 唐广明元年(880年) 住 僧 白马寺 鉴江镇东湾 唐中和二年(882年) 住 僧 兴祥寺 西兰乡大坪 唐大顺二年(891年) 住僧(1989年重修) 万寿寺 白塔乡小云 唐大顺二年(891年) 住 僧 庆田寺 白塔乡浿溪 唐乾宁元年(894年) 住 僧 大云寺 霍口乡大云 唐天复二年(902年) 无住僧 凤山寺 飞竹乡飞竹 唐天祐四年(907年) 住 僧 光化寺 白塔乡旺岩村 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 住 僧 翠峰寺 起步镇田中 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建,1964年遭火毁,1984年重建 住 僧 崇寿寺 中房乡院前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 住 僧 圣寿寺 洪洋乡坑头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 只剩后座,有住尼 龙华寺 起步镇杭山 后唐长兴二年(931年) 住 僧 龙漈寺 松山乡小获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1989年重建 隐峰寺(应德寺) 白塔乡应德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 住 僧 金粟寺 凤山镇方厝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 住 僧 曹山寺 飞竹乡大湖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 住 僧 水陆寺 县城水陆衕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 住僧尼 白塔寺 白塔乡白塔村 宋开宝二年(969年) 住 僧 洪福寺 起步镇黄家 宋咸平二年(999年) 梅峰寺 凤山镇华清 宋皇祐五年(1053年) 住 僧 普明寺 西兰乡破石村 宋嘉祐元年(1056年) 圣水寺 凤山镇南门外 宋绍圣三年(1096年) 住僧尼 仙岩寺 白塔乡北坑 宋元符二年(1099年) 住 僧 紫峰寺 起步镇紫陵山 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民国33年毁,1980年复建 住 僧 观音堂(今名宝明寺) 鉴江镇 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住 僧 碧岩寺 碧里乡碧岩 初建于宋景德间(1004~1007年),现存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 住 僧 祝丰寺(老佛庵) 白塔乡凤坂村 明崇祯间(1628~1644年) 住 僧 金峰寺(今名如是庵) 中房乡吉磜 明崇祯八年(1635年) 住 僧 报恩寺 中房乡王沙 清康熙八年(1669年) 住僧尼 增福堂(今名观音堂) 碧里乡濂澳 清光绪二年(1876年) 住 僧 白云堂 起步镇西山村 民国3年(1914年) 住 僧 松海寺 松山乡牛项迹 1988年 住 僧 增瑞堂 碧里乡廪尾 1985年 住 僧 光明寺 碧里乡浿头 1986年 住 僧 开善寺 起步镇下长治 1986年在白云寺旧址重建 住 僧 众福寺 松山乡泥田 1986年在正福庵旧址重建 住 僧 檀香寺 起步镇长治 1986年 住 僧 观音堂 松山乡小获村 1986年 炊云寺 中房乡福源山 1986年大囷庵旧址重建 住 僧 慈云庵 凤山镇华清 1986年梅岭庵旧址重建 住 僧 庆云堂 凤山镇岐余村 1990年 洪泉寺 洪洋乡皇万村 1990年 住 僧 塔峰寺 松山乡刘洋村 1990年 住 僧
表33-2历代废圮寺庵表
寺 名 |
地 址 |
建 造 时 间 |
废圮年代 |
神光寺 |
起步镇起步村街头 |
唐长庆二年(822年) |
清代废 |
灵应寺 |
白塔乡长基村 |
唐长庆二年(822年) |
清代废 |
观音寺 |
凤山镇莲花山 |
唐咸通元年(860年) |
清代废 |
宝胜寺 |
中房乡宝胜山 |
唐开成二年(837年) |
“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
安善寺 |
起步镇下坞里 |
唐咸通三年(862年) |
清代废 |
龙兴寺 |
洪洋乡蒿尾 |
唐咸通三年(862年) |
“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
护国寺 |
起步镇护国 |
唐咸通六年(865年) |
清代废 |
报恩寺 |
梅溪里 |
唐广明元年(880年) |
明崇祯十五年废 |
资寿寺 |
凤山镇小西门外 |
唐大顺二年(891年) |
清代废 |
清泉寺 |
洪洋乡 |
唐光化三年(900年) |
废年不详 |
崇胜寺 |
中房乡下湖 |
唐天复二年(902年) |
废年不详 |
南峰寺 |
霍口乡 |
唐天复二年(902年) |
废年不详 |
资福寺 |
中房乡王沙 |
后唐天成五年(930年) |
废年不详 |
济音寺 |
临济里福兴垅(起步镇) |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 |
废年不详 |
东林尼寺 |
起步镇港头 |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 |
废年不详 |
栖云寺 |
招贤里(今碧里乡西澳) |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 |
废年不详 |
观音寺 |
临济里 |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 |
清代废 |
慈恩寺 |
梅溪里 |
后晋天福七年(942年) |
清代废 |
灵山寺 |
西兰乡天堂山东 |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
清代废 |
宝华寺 |
白塔乡宝华冈下 |
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
清代废 |
慈氏寺 |
徐公里 |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 |
清代废 |
集云寺 |
凤山镇 |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 |
清代废 |
明安寺 |
起步镇安下 |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 |
废年不详 |
净明寺 |
梅溪里 |
宋建隆元年(960年) |
废年不详 |
灵泉寺 |
临济里 |
宋建隆二年(961年) |
废年不详 |
四明寺 |
凤山镇四明山 |
宋乾德三年(965年) |
废年不详 |
观音寺 |
重下里(丰余) |
宋乾德三年(965年) |
废年不详 |
报国寺 |
洪洋乡王认 |
宋开宝元年(968年) |
废年不详 |
西峰寺 |
霍口乡西峰 |
宋开宝三年(970年) |
废年不详 |
白云寺 |
下梅岭 |
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 |
废年不详 |
祥云寺 |
临济里 |
宋雍熙三年(986年) |
废年不详 |
泗州寺 |
临济里 |
宋淳化三年(992年) |
废年不详 |
香林尼寺 |
护国村兰头下 |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
废年不详 |
栖林尼寺 |
护国村安下 |
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 |
废年不详 |
龙岩寺 |
白塔乡凤坂村 |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
“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
荐福寺 |
梅溪里 |
宋皇祐五年(1053年) |
废年不详 |
翠岩寺 |
飞竹乡洋头 |
宋嘉祐二年(1057年) |
废年不详 |
三学寺 |
廪头 |
宋治平元年(1064年) |
废年不详 |
泗洲庵 |
县城 |
宋绍圣三年(1096年) |
废年不详 |
西溪庵 |
松山乡西溪 |
宋绍圣三年(1096年) |
废年不详 |
观音阁 |
莲花山补陀峰 |
元初 |
废年不详 |
观音堂 |
碧里乡西洋村 |
明永乐元年(1403年) |
废年不详 |
普贤堂 |
城南棋盘山 |
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建 |
废年不详 |
梅岭庵 |
下梅岭 |
明成化三年(1467年) |
废年不详 |
文殊堂 |
群玉峰 |
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建 |
明嘉靖年间废 |
圣佛庵 |
城二里 |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
明嘉靖年间废 |
福惠堂 |
丰上里 |
明万历间(1573~1620年) |
废年不详 |
莲花寺 |
莲花山顶 |
明万历间(1573~1620年) |
废年不详 |
塔院寺 |
松山乡吕洞岭 |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
废年不详 |
护国庵 |
护国桥头 |
明天启七年(1627年) |
废年不详 |
西污寺 |
涂山绝顶 |
明崇祯元年(1628年) |
废年不详 |
准提堂 |
城内孝巷 |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
改作他用 |
集善庵 |
城内孝巷 |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 |
废年不详 |
宝福寺 |
洪洋九头艮岩下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玉泉庵 |
松山五里山腰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渡头庵 |
松山乡渡头山顶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正福庵 |
松山乡泥田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桃坪庵 |
莲花山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澄光阁 |
丰上里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金沙庵 |
城西二里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明嘉靖年间 |
盘石庵 |
吕洞岭尾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大囷庵 |
福源山大囷峰下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祥光堂 |
化一里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大士阁 |
县治西南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废年不详 |
西来寺 |
城内后张 |
清道光(1821年)前,年代不详 |
改作他用 |
注:表内地址栏中“××里”系按旧志所载地址开列,因“里”范围较大,无法考证今之详址。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