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常乐寺


2014/9/8    热度:396   

  古刹常乐寺

  赵润东

  常乐寺原名常业寺,位于房山区崇各庄乡晓幼营和西石府之间。它地处丘陵地区,北倚青山,东临河道,林峦叠翠,溪涧清流,瓮形围墙犹如城池,农家屋舍参差错落,其景清幽静雅,意趣天成,确是一处福地幽居,山环水抱之胜境。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圣岗在卢沟桥西二十里,北有姚少师塔,塔前有御制碑文,右为常罗寺司礼太监王安墓在其后。”常乐寺创建于明代,寺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50亩,寺的南端两侧有东西两座高大砖砌券门,形似城门,两门间相距约500米。当中有古槐古松各一株,树干粗壮,枝繁叶茂。东门门楣汉白玉匾额刻有“凤诏旌忠”字迹,门的两侧嵌有七言楷书楹联。因年久失修,日蚀风剥,门的顶部生有杂草,由于人为毁损,楹联字迹被污泥涂抹。顺着两门向北为环形围墙。墙高达8米,依山势而建,随高就低,曲折婉蜓,酷似城池,十分壮观。整个寺墓,座落其中,左侧为常乐寺,右后方为墓区,其布局别有一番气派。

  寺内筑有二层殿堂。前殿为三间无梁殿建筑。面阔三间9.3米,进深5.1米,门窗用汉白玉发券,重檐歇山顶,上抹白灰。明间做穿堂门,前后各砌五级汉白玉台阶。沿无梁殿东侧而进,院落宽广,两旁有旧时石刻及残砖碎瓦。由无梁殿向北约30米又一院落。正中大殿即常乐寺主殿大佛殿。大殿面阔三间长13米,进深二间8米。硬山调大脊,棋盘心,双扇门,一马三箭隔扇窗。两侧配殿各五间。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正殿瓦当面铸佛字。殿内佛像已不复存,但彩绘壁画清晰可见。在东墙上,有民国二十一年三月楷书文记:“内有古刹常乐寺一座,传载不记,数百年矣。由民国二十年一月初三日忽然怪风大,在上午九点余钟起将大佛殿东西二山墙刮塌,殿前右边有古卧龙松一株,厅约三尺有余亦被风所拔矣。二十二年春起时众会首商酌无力修补,将大松树卖大银元三十元零五毛,不足修茸。有本村李鸿模一心募化施泽元人开列于右……择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初一日开工整理,不数日告竣。写书于墙,流芳千古。”

  据《房山区地名志》记载,常乐寺后有司礼太监王安及一太监墓。按明代典章规定:“明代内宫有司礼太监。由宦官担任官职,负责宫廷礼节,内外奏章。明代中叶后,皇帝多不见臣下。因事降旨都由中官先写事目,送内阁票拟,由司礼秉笔代书,权势极重。”王安墓区曾出土万历年间“皇明乾清宫管事、提督宫内两司房兼掌尚衣监太监信吾王公志铭”一合。由此得知,墓中王安生前在宫中也有一定权势,故死后有宏大墓葬。墓后,现有宝顶两座,一座高3.5米,直径4米。另一座高4.5米,直径5.1米。“下用大理石垒1.5米高大裙墙,雕饰叠涩檐与瓦垄。其上接夯实的三合土”(《北京名胜古迹辞典》)。因年深日久,保护不当,原来院内数座碑记于“文化大革命”中垒砌井台。大佛殿现用于水磨石企业。

  常乐寺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且有周围古迹姚广孝墓塔等朝夕相伴,若修葺整理,的确是一处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房山文史资料》第7辑)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