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质公园石花洞


2014/9/8    热度:278   

  国家地质公园石花洞

  朱仕学

  石花洞位于京西房山区河北镇境内,洞中的石灰类化学沉积物类型齐全,极具科学性和观赏性,是北京西山最大碳酸盐岩溶蚀岩溶洞。石花洞洞体分为上下7层,1至5层洞道长约2500米,6至7层为地下暗河。洞内的岩溶沉积物自然景观密集丛生,种类齐全,1987年对外开放,为中国四大名洞之一,被地质专家称之为“中国北方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

  石花洞地区地质历史演化历史漫长,是中国乃至世界地质学家研究地质变化的场所之一。早在明正统年间,就有云游僧人圆广法师在此修庙、礼佛,此后这里更有众多文人骚客驻足,使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根据地质专家测定,以石花洞为代表的群处在华北地区中部——燕山沉降西段,此地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最高峰连泉顶海拔1180米。京西大石河在石花洞北部,北部大石河谷,海拔高度100至150米,此地区呈现中低山地构造的剥蚀地貌。石花洞周围方圆35平方公里范围内地质构造为中国北方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属于北岭向斜北翼,地质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等,地质构造的形成,在距今大约四亿年前。在四亿年前,北京地区曾是海洋,在海底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由于地壳运动积变迁,海底上升为陆地。在大约距今七千万年前,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华北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地区沿京西八宝山——高石营一线,不断下沉演化成平原,上升为陆地。在上升的碳酸盐被溶蚀成一系列的岩溶洞中,石花洞是其中之一。

  石花洞是发育在7000万年前的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石岩中的成长中洞穴,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一地区山体内岩溶洞穴纵横交错,类型多样,按自然形态分类为水旱两栖洞。

  石花洞已探知洞道长5000多米的洞道中,岩溶化学沉积物的各种类型目不暇接,分布广泛,有5种沉积类型,33种形态,分别为:滴水沉积型、流水沉积型、飞溅水沉积类型、渗透水沉积类型、停滞水沉积类型。33种形态分别为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塔、石帘、石幔、石瀑布、石梯田、石珍珠、石井、石龙、石饼、石花、石枝、石毛、石菊、石灯、石莲、石瘤、鹅管、钙板、卷曲石、多层石花、石钟乳悬吊岩、石旗、石盾、穴珠、壁流石、边石坝、边石晶花、月奶石、石珊瑚。5种类型和33种沉积形态几乎囊括了中国洞穴中沉积物的所有类型,最为典型的有柱状景观有“洞天三柱”,我国国内洞穴中最大的石幔群。称之为国宝的“月奶石”。还有洞壁石花墙,典型景观为“火树银花”,石花分布面积达到360平方米,沉积厚度0.8米至1.3米,堪称洞花之冠;有晶花钙板沉积层,宽8米至1.3米,长度130米,估算沉积量为180吨左右,堪称世界洞穴晶花宝库。

  石花洞漫长的地质演化成奇特的喀斯特地貌,齐全的地质沉积物类型景观,吸引了地质专家的关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地质学者的研究场所。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卢耀如曾称赞石花洞中美景为“石花美景扬天下,天下美景在石花”的佳句,可见石花洞地质形态的可研究性和观赏性的价值。

  石花洞景区内有实物记载和遗存的古迹历史悠久。石刻、题字和诗文记载着石花洞的发展历史。

  石花洞原名“潜真洞”,又名石佛洞,此记载发现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距今已有550多年的历史。

  现今石花洞口处有汉白玉石佛一尊,石佛宝座为记载历史的证物,石佛座为能分开的两部分组成,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底座中的文字记载,原文为:

  佛比丘圆广,发(愿)修造十王,地藏一堂,于正统十一年四月,云游到此,切见古刹地一所,东至石河,南至石沟水,西至王兴(?)北至……,四至分明,我到便开。石匠:任永祥,周敬。

  由此可见,佛比丘圆广是石花洞中佛像和洞口对面50米处石崖上十王“地藏”佛像的修造者,时间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从刻文中的四至场所和现今地理分布实际相符,其中所提王兴为石花洞自然村南车营王姓的祖上。

  石花洞一名“潜真洞”,亦有据可证。至今在洞口上方十余米处有“潜真洞”题字,但无题字者的落款,字有道家之气蕴。石花洞又名“石佛洞”,据考证,明景泰七年(1456)三月,圆广法师又请石匠任永祥、周敬镌刻“地藏王菩萨”石佛,安放在洞进口处,供人拜奉,故洞名改称“石佛洞”。

  许多文人还在石花洞留下了歌咏的诗词,例如清朝嘉庆年间的奕绘贝勒和其侧室夫人顾太清。

  奕绘(1799-1838年),字子章,道号太素,又号园居士,为清高宗乾隆帝第五子永琪之孙。奕绘贝勒生前对石花洞不仅游览过,而且观察的相当细致。其文集《明善堂文集》〉中有《探潜真洞》诗一首,诗为:

  斯山洞凡入,潜真最幽寂。

  柳色绿参差,杏林红羃历。

  绝壑临涧阴,石柱之仙宅。

  悬宅垂钟乳,森森似剑戟。

  内门不可入,野老贪所获。

  虫行入自穴,云有千间辟。

  为我采石髓,干润如玉液。

  乃知古人书,往往多实迹。

  归途望南岭,冰雪千尺积。

  平生亦何幸,得遂山水癖。

  奕绘生前在现在的坨里地区的大南峪修建了园寝,至今遗迹尚存。

  顾太清(1799-1877年),满洲镶蓝旗人,名春,字子春,道号为太清,晚号为云槎外史。善诗词,工书画,著有《天游阁诗集》,才貌双全,嫁与奕绘为侧室。

  顾太清曾与奕绘贝勒一同探访石花洞,并留有诗文。如《访潜真洞》:

  入谷探幽邃,春光正及时。

  山溪流水慢,老杏作花迟。

  一自仙人去,千年钟乳垂。

  浮生容易过,行乐且题诗。

  还如《潜真洞》

  传有真人乘鹤去,空余老杏亲手栽。

  至今深洞悬钟乳,终古阴崖长碧苔。

  大道无为且游戏,谷神不死或归来。

  秋风落日仙坛静,涧草岩花到处开。

  在游览归途中,顾太清还作了一首《游潜真洞晚归梅口岭口占》:

  夕阳西下乱山围,缥渺遥村暮蔼霏。

  游兴最嫌秋日短,马头明月照人归。

  从这两首诗看,顾太清不止一次随奕绘来潜真洞游历。

  在石花洞的入口的洞壁上,有清同治举人杨儒的题记。题记内容为“御用监左监丞杨儒到此”。

  杨儒,汉军正红旗人,字子通。清同治举人,光绪十四年(1888)后,历任常镇道、温处道、徽宁池太道。光绪十八年出任驻美公使,兼日斯巴人尼亚(即西班牙)和秘鲁公使。光绪二十二年,转任住俄、奥、荷三国公使。光绪二十六年,俄军侵占中国东三省,次年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与俄交涉收回东三省问题。交涉逾年,俄国以草约十二款逼其画押,他不顾强敌威胁利诱,拒绝在卖国条约上签字。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卒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任所。

  石花洞地区的岩溶洞穴地质形态记载着地球演化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给人类留下了研究地质形成历史的一个空间。此地区悠久的人文历史留下的题字、诗文、磨崖石刻佛像,记录了前人在此地探寻大自然的奥秘的一段佳话。地质演化历史和人文历史共同记载了石花洞的发展历史。

  作者系房山区委研究室干部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