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内容简介
2014/9/8   热度:551
《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内容简介 崔正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即今甘肃省西部、党河流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兰新铁路经过其北境,是我国古代与西域诸国的交通重镇。而敦煌石室在今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敦煌石室,亦名敦煌石窟,是由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水峡口小千佛洞和肃北五个庙组成。莫高窟,又名雷音寺、千佛洞,以其是敦煌石室中最大最主要的洞窟,故敦煌石室亦名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凿于前秦苻坚建元二年(366),最早的开凿人是乐傅、法良二位僧人。其后又有北魏末期的瓜州刺史东阳王元荣和北周的瓜州刺史建平公于义,以其崇奉佛教,营造了两个大窟。随后即有僧人、官吏、百姓一起营造石窟,到大周圣历(698—700)末的300年间,凿就了一千余窟,且名崇教寺。后经五代、宋、西夏和元等朝代的僧凿营建,逐渐形成了一千几百余洞的石窟群。后因年代久远、自然或战乱的毁坏,明代航海术的发达,丝绸之路渐被封闭,敦煌石窟就鲜为人知了。清代中叶,曾由道士管理,香火复燃。光绪五年(1879),由匈牙利的洛克齐在鸣沙山发现千佛洞壁画,叹为瑰宝,返欧后公诸于世,敦煌石窟才又为世人所重。光绪二十五年(1899),道士王元禄又于第17窟发现壁画、古书,但他没有上报清廷,仍然封闭之。然而,俄国的奥布杰夫、匈牙利的斯坦因、法国的希伯和、美国的华尔纳、日本的橘瑞超等都曾于此盗走许多佛像、佛画、古本经典,流入英、美、法、德、俄、日、印度等国。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廷始知内情,遂判王道士盗卖国宝罪名,并收拾残卷8000余卷,藏于北图。 敦煌石室现存492窟、45000余平方米壁画、2400余身彩塑、唐宋时期的木构窟檐5座和大量的经卷、文书等文物古迹,是我国古代窟檐建筑、彩塑、壁画等艺术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既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及其传承演变,又反映了中西文化艺术交融的历史面貌,是人间鲜有的世界文化遗产。 鉴于敦煌在今甘肃西部,距新疆于阗不远,是古代中原和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佛教由陆路传人中原的必经之地。而五台山的开山圣典《华严经》就是在于阗编纂的,它是经过敦煌、长安、建康、洛阳等地传人五台山的。所以,自北魏五台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圣地之后,来往于印度、西域与五台山的僧人就将有关五台山的资料留存在敦煌石窟,于是敦煌石窟就保存了大量有关五台山的资料。那么,敦煌石窟有哪些关于五台山的资料呢?《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一书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书计有五章及附录八篇,具体内容如下: 一、文献资料:70多个编号 二、《文殊变》:136幅 三、《千手千钵文殊画像》:16幅 四、《文殊变》中屏风画式的《五台山图》:11幅 五、第61窟:61窟是在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六月十五日前由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开凿的,以其佛坛上有骑狮文殊及其侍从的塑像,故亦名文殊堂。其正壁绘《五台山图》;南壁绘《楞伽经变》、《弥勒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报恩经变》等五幅经变;北壁绘《密严经变》、《天请问经变》、《药师经变》、《华严经变》、《恩益梵天请问经变》等五幅经变;东壁为《维摩诘经变》,南、西、北三壁下部为联屏形式的《佛本行经变》,其中绘供养人49人,供养比丘3人。甬道经西夏重修后绘有织盛光佛。该窟容积颇大,是敦煌石窟中最大洞窟之一。其内容相当丰富,不仅展示了五代时期敦煌艺术的成就,而且反映了唐、五代、宋初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历史地理、佛教文化和社会经济生活风貌,还反映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流布情况,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地理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六、第61窟中的《五台山图》: 1、绘成《五台山图》粉本的时间是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九月。因此说,敦煌《五台山图》是一幅五代后汉时期的壁画。 2、这幅《五台山图》是为曹氏统治者塑绘,佛教图像的画院“都勾当知画院使”、“知书手”和画师、画匠或画行之外的个别艺术大师绘制的。 3、《五台山图》的内容及其渊源:《五台山图》长13 45米、高3,42米,面积45,999平方米。它详细地描绘了从“山西太原经五台山至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800余里范围内的山川形势,其中还画出了大大小小的村庄城镇、寺庵殿塔等200余处建筑,其间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和各种各样的灵异瑞现等等。按谢保生、凌云编著的《敦煌艺术之最》说,《五台山图》中有寺院、庐庵、兰若、凉亭、城池、房宇等建筑199处、桥13座、佛菩萨画像20身、僧俗人物428人、乘骑驼马48匹、运驼13峰。图中,清晰可辨的榜题按195条计,其中灵异瑞现46条,寺庵兰若85条,宝塔15条,地名32条,巡礼送供者12条,其它5条。若按画图内容的布置来看,全图可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主要是各种菩萨赴会和诸天、罗汉、天龙等化现的灵异瑞相,中部是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和其间的著名寺院,下部是由太原经忻州等地到五台山,或由镇州经永昌县、阜平县到五台山的道路等历史地理情况,是一幅五台山地区的鸟瞰图。其规模宏大,构思精密,内容丰富,布局适当,色泽柔和,是一幅翔实细致的历史地理图、佛教史迹图和美丽的山水人物画。 4、《五台山图》的来历:一是文殊信仰发展的结果,二是为了满足广大信众的需要,三是有五台山的蓝图:(1)会赜、张公荣于龙朔二年(662)绘的最早的《五台山图》,(2)神英和尚在法华寺绘的《五台山十寺血脉图》,(3)道义画的《金阁寺化现图》,(4)日本圆仁慈觉大师于开成五年(840)在太原请画博士绘的《五台山化现图》,(5)敦煌遗书P,4648说的敦煌僧人至五台山朝圣后在太原绘的《台山图》长画。四是《清凉山略传》、《古清凉传》及《广清凉传》中后晋之前的材料,五是《诸山圣迹志》和西域、敦煌等地僧人朝礼五台山后所作的《行记》之类史料。 5、文殊骑狮像的渊源:一、《广清凉传》卷中的《安生塑真容菩萨》的文字材料。二、敦煌写卷S,529所说的自处士安生于唐景云年间(710---711)塑成文殊骑狮像后,才开始流行画文殊骑狮像。三、文殊骑狮像的源泉可追溯到中亚粟特地区的娜娜女神骑狮图像上。 6、文殊三尊像的渊源:《广清凉传》卷中《菩萨化身为贫女》的传说故事:贫女化成了文殊、犬化成了狮子、二子化成了善财和于阗王。该故事说明武则天遣使于阗国王求取的八十《华严》在圣历二年(699)于洛阳佛授记寺译出后已传入了五台山。可见,这一传说故事产生于唐代,不是有些人说的北魏时代。其次,以善财受文殊指点参访了53位善知识而得道,于阗王尊崇大乘,崇奉《华严》,批准将八十《华严》送于武则天,所以,二子化成了善财和于阗王。 这一图或塑像,称为“文殊三尊像”,或叫新样文殊。 7、文殊五尊像的渊源:《广清凉传》卷中的《佛陀波利人化金刚窟》的传说故事,即在前三尊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佛陀波利和圣老人(也叫化老人),故叫“文殊五尊像”。 8、文殊像的流布:上述这文殊骑狮像、文殊三尊像、文殊五尊像,都传到了敦煌、于阗、西域、尼泊尔、印度、日本、朝鲜、美国、英国、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9、《五台山图》的性质 (1)《五台山图》是一幅文殊化现图 (2)《五台山图》是一幅古代建筑图 (3)《五台山图》是一幅大型的佛教史迹图 (4)《五台山图》是一幅翔实的古代交通图 (5)《五台山图》是一幅大型的历史地理图 (6)《五台山图》是一幅大型的山水人物画 10、《五台山图》的重大意义: (1)文殊信仰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灵魂。那么何为文殊信仰呢?简言之,就是对理智的信仰。其特点是:智慧、和谐、创新、发展。敦煌石窟这幅《五台山图》就反映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过程及其流布情况。我们知道世界上能够真正独立成为体系的影响久远的特点鲜明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1、中国文化体系,2、印度文化体系,3、闪族伊斯兰文化体系。4、希腊、罗马西方文化体系。在这四个文化体系中,前三个属东方文化体系群,后一个属西方文化体系群。从这个观点来看,文化交流有三个层次:一是一个文化体系内部的交流,二是四大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三是两大文化体系群之间的交流。人类历史证明,文化总是要交流的。没有文化交流,就没有人类历史。人类历史还证明,文化的交流总是要通过一定的道路。而西域就是地处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群的中间,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在东方文化体系群内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时也要通过西域。世界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横亘西域的东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西域有广狭二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指的就是广义的西域,它包括今天中国的新疆、苏联的一些中亚加盟共和国、阿富汗、伊斯兰、阿拉伯国家等地方,甚至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不丹、锡金、马尔代夫以及非洲东部的一些国家等也包括在内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殊骑狮像、文殊三尊像、文殊五尊像,就是由这四大文化体系,或者说是由东西方文化体系群交流融合的产物。因此说,五台山的文殊信仰不仅是东方各民族的共同信仰,而且也具有普适性。 (2)在《五台山图》中,有大大小小的寺院、宝塔及其城镇、店铺、桥梁等建筑212处,尽管这些建筑缩小很多,画的简单,甚至有点雷同,不能使我们详细地了解其真实情况,但也给我们提供了唐、五代时期珍贵的建筑图样,具有重要的历史建筑意义。 (3)在《五台山图》中,画有五台山的85座寺庙,占到图中建筑总数的65%。因此说,该图是一幅“五台山寺庙图”。它为我们研究五台山寺庙建筑历史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珍贵史料,具有补史、证史的作用和寺庙建筑式样的价值。 (4)在《五台山图》下部,主要绘的是城镇、店铺、桥梁和从太原或从河北镇州到五台山的道路,若在加上北宋成寻和蒙古人至五台山进香的两条道路,计东、南、西、北四条道路,就构成了一幅翔实的古代交通图、或者说是古代旅游图。它的重要价值就是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人们到五台山巡游礼谒的交通路线。 (5)《五台山图》是从俯瞰的角度,全面展现了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及其周围800里以内的山山水水、桥梁道路、城镇乡村、关隘店铺等地理环境。因此说,它是一幅大型的历史地理图,是我们研究五台山历史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古代服饰等的珍贵史料。 (6)五台山不仅是一座巍峨敦厚、风景优美的名山胜境,而且还是一座寺庙林立、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因此,画师们紧紧抓住这两大特征,谋篇布局,组织画面。其上面是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各种灵异瑞现,中间是五座台顶及其间大大小小的寺庙。下面是由太原或镇州至五台山的交通路线及其社会生活景象。同时,他们又以五台山中台顶及其大华严寺为中轴线,右面安排了西台、南台及其间圣迹、寺庙,左面安排了东台、北台及其间寺庙灵迹。这就形成了一个纵横对称、重点突出、多而不乱的平稳格局。又以鸟瞰的角度,远景与近景、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虚幻与真实等相结合的手法,成功地反映了五台山的全貌。 《五台山图》又是以五台山的山水来组织画面的大型山水人物画。因此,它就以石青、石绿、赭石等天然色彩为基本色调,故它的色彩比较柔和平稳,给人一种清净和谐、赏心悦目之感,具有青绿山水画的风格。总之,《五台山图》是五代后汉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的巨大成就,是敦煌石窟中三大壁画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难得的大型壁画。具有巨大的佛学价值、史学价值、建筑学价值、地理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它对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宣传不仅起了历史性的作用,而且还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