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史类典籍——传记
2014/9/8   热度:528
佛教文史类典籍——传记 传记,全称“佛教传记”,指的是用来记叙佛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一类佛教典籍。内容包括:人物的姓名、字号、里籍、家世、履历、交往、佛教因缘、学识、德行、言语、著述,以及生卒年代等。如果所记的是僧人,则还包括他(比丘)或她(比丘尼)的法名、住寺、出家、受戒、参学、师承、弘化、僧腊(又称法腊,指受具足戒以后的僧龄)、弟子等。 佛教传记的种类很多。有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佛陀传(又称佛传);有记佛教宗派中某一祖或某几祖的祖师传(前者为单传,可以纳入僧人别传之列;后者为合传,从属于宗系类著作,也可视为僧人类传的一种);有记历代高僧或名僧的僧人总传(又称僧人通传);有记某一类僧人,如比丘尼、求法僧、禅僧、地区僧(一地、一山、一寺的僧人)、神僧等的僧人类传;有记单个法师、律师、禅师、长老、大德等的僧人别传(又称僧人单传、僧人专传);有记在家奉佛者的居士传;有记净土修持者的往生传。此外,记载佛法僧(三宝)感应事缘和僧俗因果报应故事的感应传,既可看作杂记类著作,因可视为佛教传记中的“杂传”。 数量众多的佛教传记,是各个时期内具有不同经历和个性的佛教人物,从事佛教活动的历史记载,它是佛教研究领域中各个分支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人物资料。 今存的佛教传记有三十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属于僧人总传的《名僧传抄》、《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大明高僧传》、《补续高僧传》;属于僧人类传的《比丘尼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禅林僧宝传》、《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属于僧人别传的《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属于居士传的《居士传》;属于往生传(或称净土传)的《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续编》等。 一、《名僧传钞》一卷。原为《名僧传》三十卷,梁代宝唱撰,成于天监十三年(514),已佚。今本为日本僧人宗性于1235年根据原本节录的摘钞本。宝唱的生平事迹见《续高僧传》卷一。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三四册)本等。本书由三个部分内容构成:(一)《名僧传》目录。此为《名僧传》原本目录的转录,学术价值最高。于中可知,《名僧传》分为法师、律师、禅师、神力、苦节、导师、经师七科,共收后汉至南齐的著名僧人四百二十五人。由于当时南北分裂,迫于区域所限,见录的大多数是晋、宋、齐三代的江南名僧,北方的较少。(二)《名僧传》钞。此为宗性对《名僧传》原文的摘钞,所钞以有关弥勒感应的内容为主,旁及其他。(三)《名僧传》说处。此为宗性从《名僧传》中逐卷摘出的要点,共计一百八十四条。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弥勒感应之事的,也有的是关于僧人突出的事迹、著述和其他事情的。从中反映了《名僧传》原本搜集宏富,并通过转引言论和著作,衬托人物思想的特点。 二、《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十四卷。梁慧皎撰,成于天监十八年(519)。慧皎的生平事迹见《续高僧传》卷六。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中华书局1992年版汤用彤校注本等。本书前十三卷为僧传,末一卷为序录。僧传分为十科,所收僧人,上始后汉永平十年(67),下迄梁天监十八年(519),正传二百五十七人,附见二百四十三人。(一)译经(卷一至卷三)。收录或逾越沙险,或泛漾洪波,委命弘法,传梵为汉的译经僧。(二)义解(卷四至卷八)。收录深达经论,讲说著述的义学僧。(三)神异(卷九、卷十)。收录显现神通,感化强梁的僧人。(四)习禅(卷十一)。收录端坐辍虑,专修禅定的僧人。(五)明律(卷十一)。收录弘赞律部,戒行贞素的僧人。(六)亡身(卷十二)。收录或自委于虎,或割肉赈饿,或燃指烧身,以资供养的僧人。(七)诵经(卷十二)。收录讽诵经文,六时无辍的僧人。(八)兴福(卷十三)。收录起寺建塔,铸镌佛像,敦修福业的僧人。(九)经师(卷十三)。收录善于用一定的音调诵咏佛经中的长行(散文部分),即会“转读”,或善于用一定的曲律歌唱经中的偈颂,即会“呗赞”的僧人。(十)唱导(卷十三)。收录斋集时,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以宣讲佛理的僧人。 本书所创立的僧人总传(又可称僧人通传)的体例,成为继作者的楷模,而具有深远的影响。所载人物行事颇为详实。 三、《续高僧传》又称《唐高僧传》,三十卷。唐道宣撰,成于麟德二年(665)。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等。全书分为十篇:译经篇(卷一至卷四)、义解篇(卷五至卷十五)、习禅篇(卷十六至卷二十)、明律篇(卷二十一、卷二十二)、护法篇(卷二十三、卷二十四)、感通篇(卷二十五、卷二十六)、遗身篇(卷二十七)、读诵篇(卷二十八)、兴福篇(卷二十九)、杂科声德篇(卷三十)。所收僧人,上始梁初,下迄唐麟德二年(665)。丽藏本所收,正传四百一十四人,附见二百二人;明藏本所收,正传四百九十三人,附见二百十五人(明藏本较丽藏本增收的人物见《大正藏》本《续高僧传》卷二十、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后附)。本书征采周富,叙事详悉,凡《高僧传》未载的梁代高僧,以及下至作者撰书时已去世或仍在世的唐初高僧,皆尽搜罗入内。尤其是义解篇,虽为十篇之一,但卷数达十一卷,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载录僧人最多。书中既记人物的生平履历,又记他的学识著述,每传的平均字数也是古代僧人总传中最多的。另外,作者在各篇之末所设的“论”,撮示一科指归,溯沿佛学源流,评议人物史事,内容也相当丰富。 四、《宋高僧传》又称《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北宋赞宁撰,成于端拱元年(988)。赞宁的生平事迹见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十四。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中华书局1987年8月版范祥雍点校本等。本书的体例与《续高僧传》相同,也分为十篇:译经篇(卷一至卷三)、义解篇(卷四至卷七)、习禅篇(卷八至卷十三)、明律篇(卷十四至卷十六)、护法篇(卷十七)、感通篇(卷十八至卷二十二)、遗身篇(卷二十三)、读诵篇(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兴福篇(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杂科声德篇(卷二十九、卷三十)。每篇之末有论,提纲挈领,总括一篇大旨。一些人物的传记之末,还附有“系”,为对该传所记人和事的评论。所收人物的时限绍接《续高僧传》。大体是始于唐高宗乾封二年(667),终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前后凡三百二十年。正传五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二十五人。其中在感通、读诵、杂科声德三篇收录的个别人为《高僧传》和《续高僧传》所阙载。全书所收绝大多数为唐代僧人,其次为五代,再次才是宋代。特别是习禅篇,分为六卷,无论是卷数还是见录的人数均是各篇之最。对唐初至宋初禅宗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物资料。另外,书中还详细记叙了历代译场的组织体制,包括宋代译场的人员、职司、规模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五、《大明高僧传》又称《明高僧传》,八卷。明如惺撰,成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等。本书是作者在读览史志文集时,摘取一些高僧的事迹,稍事编缀而成的。全书分为三篇:译经篇(卷一前部分)、解义篇(卷一后部分至卷四)、习禅篇(卷五至卷八)。所收僧人的年限,大体起自北宋宣和六年(1124),终至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前后四百六十九年。在起始的时间上,与《宋高僧传》并不衔接,中间空缺了一百四十七年。正传一百十二人,附见七十人。 六、《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明代明河撰,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三四册)本等。本书是《宋高僧传》的补续之作。全书分为十篇:(一)译经篇(卷一)。(二)义解篇(卷二至卷五)。(三)习禅篇(卷六至卷十六)。(四)明律篇(卷十七)。(五)护法篇(卷十八)。(六)感通篇(卷十九)。(七)遗身篇(卷二十)。(八)赞诵篇(卷二十一)。(九)兴福篇(卷二十二)。(十)杂科篇(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六)。书中补录了属于《宋高僧传》收录范围,而前书未收的唐五代的一些僧人,新续了宋(辽、金)、元、明时期的一批高僧。总计正传五百四十八人,附见七十二人。其中习禅篇占的比例最大,为全书的五分之二,义解篇和杂科篇次之,各近五分之一。所收人物年代最早的是卷六的龟洋禅师(慧忠),他大约卒于唐僖宗广明至光启年间(880-887)。年代最晚的是卷十六的明律(字三空),他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上下约七百三十年。本书各篇之末没有“论”;正传中既有一个人的单传,也有二人或三人的合传。 七、《比丘尼传》四卷。梁代宝唱撰,成于天监十六年(517)。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等。本书是一本专门记叙汉地佛教僧团中的女性出家者(或称出家的女子),即比丘尼的生平事略的传记。释迦牟尼在创建佛教僧团的初期,只收男性出家者,他们称为“比丘”。据记载,第一批比丘是陪随释迦牟尼出家求道的憍陈如等五人,世称“五比丘”。数年以后,释迦牟尼重返故乡,度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意译大爱道)出家,僧团中才开始有女性出家者,即“比丘尼”。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相当长时间里,也只有比丘,而没有比丘尼,一直到西晋末年武威太守之女仲令仪(即净检)从罽宾国沙门智山出家,汉地始有比丘尼。本书上起东晋升平(357-361)末年(此为净检的卒年),下迄梁天监十五年(516)(此为法宣的卒年),共收录比丘尼六十五人。其中,卷一录东晋比丘尼十三人,卷二录刘宋比丘尼二十三人,卷三录齐代比丘尼十五人,卷四录梁代比丘尼十四人。 八、《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简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撰,约成于天授二年(691)前后,时作者居于南海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义净的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卷一。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中华书局1988年9月版王邦维校注本等。本书是一部以唐初赴印度求法的僧人(玄奘除外)的行履事迹为记叙对象的传记。正传收五十六人,大体上按照西行求法的年代为顺序排列。贞观(627-649)末年杖锡西迈的太州玄照法师为第一人,弘道元年(683)泛舶南海的澧州大津法师为末一人。附出四人,他们是协助义净在室利佛逝抄写梵经的贞固、怀业、道宏、法朗。作者通过为这些僧人立传,对西行求法的原因和路线,西行路上的艰险,西行者的品格、学识,以及他们对促进中印佛教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等,作了详细的叙述。传文还叙及西行沙门沿途的所见所闻,其中有地理环境、风俗人物、寺庙建筑等等,为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九、《禅林僧宝传》三十卷。北宋惠洪撰,成于宣和六年(1124)。惠洪生平事迹见南宋祖琇《僧宝正续传》卷二。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三七册)本等。在中国佛教史籍中,以禅僧为记叙对象的著作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灯录,如《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等,它以记录人物的言语为主,并按授受的谱系编制;另一类是传记,它以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主,同时也载录一些重要的言谈,是不按宗派世次编制的,本书即是其中之一。全书收录唐末至北宋政和(1111一1117)年间的禅宗僧人八十一人。主要有:曹山本寂、云门文偃、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清凉文益、石霜庆诸、云居道膺、天台德韶、圆通缘德、洞山守初、智觉延寿、雪窦重显、天衣义怀、荐福承古、大阳警玄、圆照宗本、浮山法远、投子义青、慈明楚圆、黄龙慧南、真净克文、东林常总、圆通法秀、明教契嵩、达观昙颖、杨岐方会、黄龙惟清等。 十、《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初名《南宋元明僧宝传》,重刻时改为今名,十五卷。清自融、性磊撰,成于康熙三年(1664)。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三七册)本等。本书为《禅林僧宝传》的续作。全书共收录南宋初年至清代初年的禅僧九十八人。收录的人物主要有:佛灯守珣、竹庵士珪、此庵景元、文殊心道、宏智正觉、真歇清了、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大慧宗杲、雪堂道行、瞎堂慧远、密庵咸杰、育王妙堪、白杨法顺、松源崇岳、灵隐之善、北磵居简、无准师范、断桥妙伦、天童如净、全一至温、庆寿印简、径山妙高、高峰原妙、中峰明本、笑隐大訢、元叟行端、千岩元长、海舟永慈、恕中无愠、季潭宗泐、楚山绍奇、笑岩德宝、龙池幻有、寿昌慧经、博山元来、湛然圆澄、密云圆悟、天隐圆修、雪峤圆信、吹万广真等。书中对他们的身世、学历、言语、行事、交往等作了详细的记叙,为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十一、《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简称《智者别传》,一卷。隋灌顶撰,成于大业元年(605)之后。灌顶的生平事迹见《续高僧传》卷四。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等。本书是一部记载天台宗创始人智□(赐号智者大师)生平事迹的传记,也是《续高僧传》卷十七《智□传》的资料来源之一。 十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又名《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藏法师传》、《慈恩传》,十卷。唐慧立、彦悰撰,初撰于麟德元年(664),续成于垂拱四年(688)。慧立、彦悰的生平事迹分别见《宋高僧传》卷十七和卷四。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版孙醯棠等点校本等。本书是一部记载法相宗创始人玄奘生平事迹的传记。书名中的“大慈恩寺”是他的居寺的题额,“三藏法师”是对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学识而给予的尊称。玄奘是唐代第一名僧,因而在他去世后不久,有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卷四《玄奘传》、冥祥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记述他。时间稍远又有智升的《开元释教录》卷八《玄奘传》,更远还有刘轲的《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而《慈恩传》则是所有这些有关玄奘的传状中撰作较早而记载最详的一种,在历代名人谱状中,也堪称第一。 十三、《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卿行状》简称《善无畏行状》,一卷。唐李华撰,约成于开元二十四年(736)。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等。全篇行状约六百字,扼要地记述了印度胎藏界密法的传播者、唐代密宗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善无畏的事迹。 十四、《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简称《不空三藏行状》、《不空行状》,一卷。唐赵迁撰,成于大历十年(775)。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等。全篇行状约三千八百字,概述了印度金刚界密法的传播者、唐代密宗的主要代表人物不空的事迹。 十五、《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又名《惠果和尚行状》、《惠果行状》,一卷。唐代佚名撰,约成于开成四年(839)至会昌五年(845)之间。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等。全篇行状约一千九百字,对受唐代宗、德宗、顺宗三朝皇帝尊崇的,密宗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大法的重要传承者惠果(又作慧果)的生平事迹作了记叙。由于《宋高僧传》不收惠果,唐海云的《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仅有惠果事迹的片段,故本书和日本空海撰的《惠果和尚碑》(见收于笔者撰的《密宗史的一则珍贵资料》一文,《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1期),成了记述惠果生平始末的两篇最重要的资料。 十六、《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又称《贤首国师传》、《法藏和尚传》,一卷。新罗崔致远撰,成于唐天祐元年(904)。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册)本等。本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详细记载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生平事迹的传记。全书分为十科。第一科,记族姓。第二科,记游学。第三科,记削染(出家)。第四科,记讲演。第五科,记传译。第六科,记著述。第七科,记修身。第八科,记济俗。第九科,记垂训。第十科,记示灭。每一科分别记叙法藏生平行事的一个方面。其中以“第五科”、“第六科”最为重要。由于书中并非是依照年月的顺序编次法藏的行历。故对了解法藏各阶段的活动带来不便。清代,续法以《法藏和尚传》为基本素材,也吸收了《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贤首宗教·三祖贤首法藏法师传》的一些材料,打乱重编,以年月为经,以事迹为纬,编成《法界宗五祖略纪·三祖贤首国师传》,纠正了这一缺失。 十七、《居士传》五十六卷。彭绍升(又名彭际清)撰,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的生平事迹见《居士传》卷五十六《知归子传》、清胡珽《净土圣贤录续篇》卷二。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四九册)本等。本书是一部专门记叙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者(或称在家的佛教信徒),即居士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全书所收,上始后汉,下迄清乾隆(1736-1795)年间,正传收二百二十七人,附见七十七人。第一人是牟融,最末一人是“知归子”,即作者自己。传主大多以字或号相称,如称孙绰为“孙兴公”,颜真卿为“颜清臣”、王维为“王摩诘”、黄庭坚为“黄鲁直”等,只有少数才直呼其名。传末均注有出典,有佛教的和世俗的史传、文集、序录、笔记等好几十种。有些列传的末尾间附作者和汪缙的评论。书中收录的人物,绝大多数是有一定政治地位或学术地位的宰官士夫。他们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全力扶持僧团,开展民间的佛教活动,而且利用自己较高的文化修养,撰作各种阐释佛理或记叙佛教史迹的著作,丰富和发展了佛教的内容,形成了影响至大至深的居士佛教。因此,本书乃是研究东汉末年至清代中叶,居士佛教的发展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十八、《净土圣贤录》九卷。清彭希涑撰,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彭希涑的生平事迹见清胡珽《净土圣贤录续篇》卷二。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三五册)本等。本书是历代往生传的集成之作。所说的“往生传”,又称“净土传”,指的是以修持净土法门(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以期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物为记叙对象的传记。本书共立传五百余篇(包括附传),分为十科:净土教主、阐教圣众、往生比丘、往生比丘尼、往生人王、往生王臣、往生居士、往生杂流、往生女人、往生物类。每篇传略的末尾均注有出典(即资料的出处),每科之末有“论曰”(即作者的评论)。 十九、《净土圣贤录续篇》四卷。清胡珽撰,约成于道光三十年(1850)。通行本有《卍续藏经》(第一三五册)本等。本书为《净土圣贤录》的续作。全书分为七科:往生比丘、往生比丘尼、往生王臣、往生居士、往生杂流、往生女人、往生物类。共立传一百数十篇,所收录的人和物仅限于清代,编次以年月为序。《净土圣贤录》以《往生比丘》收录的人物为最多,而本书以《往生居士》收录的人物为最多。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