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宁夏五塔


2014/9/8    热度:235   

  《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宁夏五塔

  宁夏多古塔。

  宁夏古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已有三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银川市海宝塔,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和青铜峡市一百零八塔。除了上述“国宝”以外,著名的宁夏古塔还可以举出许多,诸如银川市承天寺塔、贺兰县宏佛塔、平罗县田州塔、同心县康济寺塔等等。

  1991年8月至9月,我有机会先后考察了宁夏的五座古塔。按考察时间的先后次序,五座塔是银川市承天寺塔、同心县康济寺塔、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和潘昶乡宏佛塔。这五座古塔虽然形制各异,特征鲜明,但可能都是创建于西夏时期,只是大多屡经后代重修,有的已改变了面貌。也有的基本保持原貌,如宏佛塔,颇能显示出鲜明的时代风格,更是难能可贵的;而且有的在塔身内还保存着极珍贵的西夏遗物。

  承天寺塔,原建于西夏天佑垂圣元年(1050年),但现在的建筑是清代重修过的。乾隆三年(1738年)冬塔因地震塌毁,经82年以后才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至于是否仍依西夏时原貌就不清楚了。如今这是一座十一层的八角形砖塔,至刹顶通高645米。塔室方形,采用木板楼层结构,可沿木梯盘旋登至顶层。塔逐层向上有收分,出檐颇窄,以致外轮廓呈八角尖锥形,显得削挺单调,缺乏美感,应是清代重建时造成的。塔顶端没有通常的覆钵和刹,而是以绿色琉璃砌成呈桃形的四角攒尖顶,与海宝塔的顶端装饰相同,可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做法。登临承天寺塔顶层后向四周眺望,银川市容尽收眼底,并与俗称“北塔”的海宝塔遥遥相望。承天寺塔虽系后代重建,但它仍坐落在寺内的中轴线上,可能仍保留着较早的西夏时寺庙平面布局的特征。又由于它还保留着西夏时原建的位置,或许对将来探寻西夏国都的遗址有参考价值。谈到这里,顺便说一句,不论是登临俗称“西塔”的承天寺塔,还是登临海宝塔,鸟瞰银川市区时,总会令人联想到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遗迹今日犹存,那么西夏国都的遗址又在何处?这一难题,终究需要花力量去探寻答案。登临承天寺塔俯瞰银川市容,发现与7年前登临海宝塔所见的景貌变化极大,无数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显示出近年来银川市的建设成就。欣喜之余,也感到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使探寻西夏国都遗迹的难度与日俱增,不免令人担忧。

  同心县康济寺塔,坐落在县东北韦州乡古城康济寺废墟内,是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空心砖塔,残高3966米,塔刹已残毁。在维修这座塔时,在第十三层塔身的东、西、南、北四面的佛龛中,发现有铜、银、木、泥等质料的佛像三十余尊,经书三十余册,还有木塔模和汉文题记砖等文物。又在第九层塔檐发现有墨书西夏文题记砖,而且九层以下的砌塔用砖是背面有手印纹的砖,这表明塔的九层以下很可能是西夏时原砌。后来在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修葺时在九层以上增建四层,成为十三层塔。但后来因地震新增部分坍毁,又于万历九年(1581年)再修上部四层。以后,据现存清碑记载,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又曾对塔进行过维修。虽然没有来得及去康济寺塔,但在同心县文管所看了塔内出土的文物。出土的铜造像,多有铭文,制作精细,确是明代造像中的精品。值得注意的是造像中除佛教题材外,还有老子像等道教题材的作品。而佛教和道教造像又同放于佛塔之中,对研究当时的宗教信仰是颇为有趣的资料。更令人感兴趣的是明代手抄或印制的经书,多达十三种二十七册之多,其中有些过去未见著录的经文,诸如《太上灵宝补灶神经》等,更为珍贵。不少经书卷首有雕工精细的版画,是极好的明代美术品。一座塔内出土这样多明代印本书籍,确是弥足珍贵的。

  图1

  贺兰县拜寺口双塔,坐落在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拜寺口北坡台地上,东西对峙,相距约80米,形制大体相同,都是高十三层的密檐砖塔,仅细部结构有些差异(图1)。双塔原来的刹顶塌圯,西塔残高3596米、东塔残高3488米。据塔内选取的朽木样品经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相当于西夏中晚期。现在双塔已整修一新,配装上铜质刹顶宝盖、宝瓶。西塔上第二层至十三层各龛中的影塑罗汉、金刚、化生童子、供养菩萨和七宝等图像,也适当修整复原,还依原存彩绘的色彩,重新施色敷彩。各层檐角的铁铎也已补齐,在贺兰山景的衬托之下,显得分外挺拔秀美。山风徐来,檐角铁马叮咚,更是别具情趣。

  对双塔创修年代,过去并不明确。这次因残木的放射性碳素测定,可知确建于西夏时。又在修整西塔的塔刹时,发现一处密封的空心穹室,壁画存有朱书梵文和藏文,室内出土有银质“大朝通宝”钱、中统元宝交钞以及木雕佛像、桌、椅、木花瓶、绢纸花等文物,应是后来修整该塔时放入的。同时还出土有两幅绢质佛画,其彩绘风格与宏佛塔出土西夏绢质佛画相同,应是西夏时的遗物。

  贺兰县潘昶乡宏佛塔,是最值得注意的一座。第一,塔的外观较为特殊;第二,它不像承天寺塔、康济寺塔等皆经过后代重修而原貌尽失,而是基本保存着西夏时的原貌;第三,在拆修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西夏文物。

  首先谈宏佛塔特殊的外貌。宏佛塔的结构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塔体呈八角形,上砌三层,每层向上略有收分,以砖砌出略为外伸的塔檐,檐下有砖的斗栱,檐上托平座。上部塔体呈覆钵状,为使下层的八角形平面过渡到近圆形的覆钵体,所以在覆钵以下设置了三层多折角的基座,上托圆形须弥座,再上转为圆形覆钵。图2

  在覆钵以上有粗大的多层相轮,再托塔刹,但仅存两重相轮,其上部分均已残毁(图2)。由于塔刹已毁,全塔残高2829米。因年久失修,又历经地震破坏,以及地下水及风雨的侵袭,弄得塔基下沉,塔体劈裂,因此只得逐层落架拆修,目前塔已按原样重新砌筑。

  与宏佛塔外貌相同的古塔颇为罕见,仅天津蓟县独乐寺白塔大致与之相近似。独乐寺塔因遭1976年唐山大地震破坏,岌岌可危,因此于1983年将第一层以上部分拆除重修。在拆修过程中,由于去掉后代包砌的砖壁等,露出辽代修建时的原来面貌。这座塔也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八角形的重檐塔体,上部是半球形的覆钵,覆钵与塔檐间原有过渡状态的基座,可惜在后来修塔包砖时被剥毁,原状不明。刹顶部分的辽代原物已不存,现为明代遗物。塔的建造时间,据考定与蓟县独乐寺重建同时,即辽统和四年(986年),可能略早于宏佛塔修建的时间。此外,北京房山云居寺北塔的外貌也与以上二塔近似。塔建筑于辽天庆年间(1111—1120年),其下部为两层八角形塔身,上部为覆钵,其上承粗大的多层相轮和刹。由此看来,这种外貌的塔,在当时辽、西夏地区应是流行的样式,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其次是拆修过程中,在覆钵式塔身上部发现有砖砌梯形塔室,室内堆放泥塑残像、西夏文残雕版和绢质佛画等文物。雕版残块多达2000余块,版面所刻西夏文字可分大中小三种,可惜多已碳化变黑,但仍是研究西夏刻版印书的绝好资料。出土的绢质佛画多达14幅,内容有佛像、千佛像、千手观音、喜金刚像、护法神像、大日如来、八相塔等,笔法细腻,施彩鲜艳,是西夏绘画的精品。其中有佛像上方左右绘出黄道十二宫的炽盛光佛二幅,这是继河北宣化辽张氏家族墓壁画十二宫图以后,又一次重要的发现,对研究十二宫的传入和传播等问题,是极为重要的资料。此外,出土的西夏文木简及西夏文《番汉合时掌中珠》残页,都对确定宏佛塔年代,是有用的证据。

  在看过宏佛塔外貌以后,使我联想到西夏王陵中的体量硕大的夯土塔状基址,它那多边的平面,以及逐层向上收分的形体,以及整体外形轮廓都近于宏佛塔和独乐寺白塔这类佛塔的外观。再联想到古代北方或东北少数民族中曾有过在墓地建塔的习俗,例如渤海贞孝公主墓,因此在西夏墓地筑有当时流行的形制的墓塔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但目前这也仅仅是一种联想而已。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