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摩崖石刻文化一览


2014/9/8    热度:1936   

  福州摩崖石刻文化一览

  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文人墨客,雅好诗书,流连山水,留下大量写景抒情的崖书石文,成为福州人文一大景观。宋代梁克家《三山志》,始记载福州摩崖石刻,到民国时期出现石刻专著的陈衍的《福建金石记》,近来黄荣春经过考察研究,确认福州(包括五区)历代共有摩崖石刻1355段,其中现存1016段,佚失339段,摩崖造像9处,崖画1处,这其中包括解放后30段,涉及了近2000多位历史人物。福州摩崖石刻散见于三山

  、城郊丘陵地或江畔,以鼓山为最多,以乌山 “般若台” 为最古,以于山碑廊为最全。

  鼓山崖削壁立,摩崖题刻,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题刻,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

  主要集中在灵源洞、登山道旁、十八景、白云洞等处。鼓山摩崖石刻共计562段。在现存的摩石刻中有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1段、清刻172段、民国刻102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刻4段、疑刻153段。分为题刻、诗刻、榜书三种形式。以灵源洞最为密集,约占全山的一半。正、行、草、隶、篆体俱全,犹如一座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

  其中宋刻中有丞相赵汝愚、李纲,吏部尚书张镇,理学家朱熹,书法字蔡襄,礼部尚书黄冕仲,参加政事真德秀、常挺等。元刻题名的有中书平章事朵儿只班,都元帅参议焦德裕,闽海肃政廉访副使郑至等。明刻题名的有吏部尚书王翱,巡按关中,福建李元阳,册封琉球国使郭汝霖、陈侃,状元龚用卿,福建布政使周颐、屠侨、徐乾健,镇守福建太监陈道等。清刻中题名的有闽浙总督李率泰,福建巡抚余国鼐、黄国材,太子太傅陈宝琛,福州将军成基、长庆,船政大臣沈葆桢,四川总督苏延玉等人。民国题名的有军阀孙传芳,海军台澎要塞司令李世甲等人。1949年以后题名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等。此外,有宋丞相郑昭先、明工部尚书林庭昂、清副都统王应虎、民国总统介石等佚失的摩崖石刻59段。

  现存题刻最早的是灵源洞东壁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题名,其文曰:“ 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孟秋八日游灵源洞

  ”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径40厘米。邵去华,当时任福建水陆计度转运使,苏才翁任福建路提点刑狱公事,郭世济任福建路同提刑,蔡君谟即蔡襄,时任福州知州。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苏轼、黄庭坚、米芾。在灵源洞一处壁上刻有“忘归石”三个大字,笔力遒劲,字径约70厘米,也是蔡襄所书。蔡襄的这些题刻,被认为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忘归石为宋庆历六年(1046年)蔡襄出任福州知府时喜游鼓山,经常流连忘返。有一次经随从一再催促,始知暮色已降,遂书“ 忘归石

  ”三字。宋赵晋有诗曰:“ 登山心悦信精神,欲往山间未有因,刚道忘归又归去,白云何不且留人” 。

  “喝水岩”

  刻于灵源洞弥勒阁旁峭壁上,楷书,字径67厘米,系宋嘉佑六年(1061年)施元长所题。在灵源洞璧,有清代朱彝题的一首《南乡子》词:“披露晓同游,竹杖蓝舆各自由。翠蹬红亭三十里,淹留,行到松门路转幽。僧饭雨初收,风未钟声树杪楼。多事山僧曾喝水,桥头,只少飞泉一道流。”

  词味隽永清新。

  “国师岩” 刻于 “忘归石”

  东侧岩壁,笔法端重,仿颜鲁公体,字径70厘米,乃宋代襄所书。国师岩为神晏法师喝断涧水后的参禅处,因闽王王审知尊神晏为国师,故名“

  国师岩” 。

  “寿”刻在灵源蹴鳌桥下深涧岩壁上,正楷,字高4.15米,宽3.05米,刚劲敦厚,旁款题“晦翁”,晦翁,即朱熹,但近10年来文史界对“寿”是否是朱熹所书颇有争议,无以定论。

  “寿”字也是福建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 。据传福州地区刻有福、寿、康、宁四个大字,“福”字在乌石山,“寿”字在鼓山,“康”字在长

  乐,“宁”字在福清,其中以“寿” 字最大,也最出名。

  朱熹与赵汝愚的石刻在观音阁东石门附近的岩壁上。两方宋代名人题刻相凑紧挨。一方为朱熹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所书,当时朱熹从江西来福州拜访赵汝愚,不料赵已调任四川为制置使去了,朱熹到水云亭后,留下了一方潇洒飘逸的行书刻,表达强烈的思友之情。三年后赵汝愚再度任福州郡守,也留下题刻在石门西向:

  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

  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

  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

  堪叹世人祗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

  诗中的“故人”指朱熹,“禅客”指鼓山方丈无嗣,当时已圆寂。朱熹和赵汝愚在福州一直无缘相会,靠题刻来交流友情,这也是书法艺术史上一桩韵事。后人取诗中“

  天风海涛”刻在绝顶峰上。

  “喝水岩” 刻于灵源洞弥勒阁旁峭壁上,楷书,字径67厘米,系宋嘉佑六年(1061)施元长所刻。

  近代画家李霞的巨幅绘画 顽石点头

  的阴刻摩崖造象,刻于灵源洞蹴鳌桥下西南侧岩壁上,佛像高3米,手捧经卷,跌坐蒲团,栩栩如王。佛像上面刻有 “顽石点头” 四个大字。

  顽石点头 典故,出自《蓬杜高贤传》,是说鸠门四大门徒之一的竺道生擅长讲解佛经,能使身边的顽石为之点头折服。

  在灵源洞附近,还有真草隶篆各种字体的摩岩题刻,“振衣”、“遐想”、“入胜”、“渐入佳境” 、

  “山水知音”,以及郭沫若游鼓山诗刻等。鼓山登山古道也有不少名刻,如第五亭 “茶亭”有福州知府李拔的 “欲罢不能” ;第六亭“

  胜收”。在更衣亭一带有,清代林可桐书文天祥“忠孝廉节”、林秉淳的“眼底浮云”、卧云的“静神养气”;还有独特的戴定邦的 一笔“龙”、 一笔

  “虎”等。以及“ 高山仰止”、一笔“寿”、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乌石山上有摩崖石刻200余处,篆、隶、楷、行、草各臻其妙。上起唐宋,下迄明清。这些摩崖题刻与寺、观、亭、台、岩、林相映成趣,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融合。乌石山先后有唐代将作监李阳冰;宋代丞相李纲、赵汝愚、梁克家,参知政事郑性之、孟庚,端明殿学士许应龙,理学家陈襄、朱熹、黄斡,福州知府柯述、李上交、程师孟、程迈、叶棣;元代平章政事朵儿只班;明代首辅叶向高,刑部尚书林聪,户部尚书马森,都御史林廷玉,云南巡抚薛梦雷,册封琉球国使节郭汝霖;清代前侍御史萧庆震,郡守李拔等人的摩崖石刻200多段。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首推唐大历七年(772年)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篆书"般若台铭"。原刻在华严岩西侧,昔有沙门持诵般若经于此,因名。李贡造台,李阳冰篆镌岩上,后台废。般若台铭高5米,宽2米,字径0.5米,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摄”五个楷书小字。李阳冰,字少温,唐赵郡人,是李白族叔。善词章,尤工篆书。他所写的小篆与秦代李斯齐名,书法家称为“大小李”。

  “般若台”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县“城隍记”、浙江丽水“忘归台铭”并称“天下四绝”。 曹学佺《 华严院观李阳冰篆刻》诗:

  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

  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

  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

  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康有为推崇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王,精采冲融,允为楷则”。现存的般若台是用原拓本复制的,文革期间,在福建省气象台基建时毁坏,1982年用原拓本在石林区复制。

  乌石山有多处程师孟题刻,程师盂历知福州、广州,为政简严,颇有政绩。著名的“霹雳岩”三字,相传是程师孟所书。在华严东侧,记述他与陈襄、沈公仪等人在熙宁元年冬游乌山石刻;在天香台西向,记述与陈恺等友同游神清光寺,会于道山亭的石刻,在乌山东峰岩前“冲天台”为程师孟所书,篆书。“冲天台”为旧放鹤址,宋熙宁二年,郡守程师孟改今名。道山亭旁的“道山亭”篆书,也传为程师孟书。

  在乌山霹雳岩石刻中,记录了绍兴二年,李纲因抗金被罢相的事。参政知事孟庚、李纲等11人,聚会乌山瑞云庵一事。清冷台在霹雳岩石右,元代一至正二十四年,福建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为了留下痕迹,在霹雳岩下筑清冷台,“清冷”就是“静肃”意思。在清冷台西有篆书“饮岚”石刻,系清代画家广陵禹题写。

  在乌山也有两次朱熹题刻 ,一处在于山,摩崖题刻,

  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一百多段,大部分分布在鳌峰顶、狮子岩、廊然台、戚公祠等处。其中有宋参知政事元绛,少府监丞吕文仲,吏部尚书吴正仲,礼部侍郎陈晋之,福建转运使张宇、张徽,福州知府李上交、程迈、程师孟、张劢、薛直老,理学家陈襄;明兵部尚书林翰,工部尚书林廷选、礼部尚书席书,都御史林廷玉,镇守福建太监尚春、罗龠、陈道;清闽浙总督李率泰、三宝、张师诚,郡守李拔;民国十九路军将领丘国珍、翁照垣等人的题名或笔迹。

  鳌峰顶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题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山南的《南较场演武厅铭》,全段高330公分,宽455公分,共219字,

  字迹极为苍劲,是福州市内最大的摩崖题刻。此外,还有宋代音乐家陈旸命名,僧鸿份手书的“廓然台”、洒脱挺劲。明正德督舶太监尚春题刻是福州对外贸易的资料。清代张师诚的纪功勒石,是官府镇压农民起义的纪事刻石等。宋知州元绎的篆书“金粟台”,遒劲沉着。

  于山平远台是重要胜迹之一,题刻平远台有三段,一段是鳌顶峰,明代张炜行书“平远台”,字迹雄浑敦厚;二是,在戚公祠边,黄轺的“平远台”;三是,与郑滋等人的题名同镌在一摩崖上的“平远台”。在于山大土殿西大榕树下有郡守李拔"月朗风清"题刻。李拔在《福州府志》云∶“夜登九仙山,见万家灯火,风月交映,刻其石曰‘月朗风清’”。殿东为狮子岩,顶上生长着一株古树,岩壁上名人题刻众多。

  于山碑廊在九仙观内,两侧陈列着十九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写的《刘蒙伯墓碣铭》;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明代经书写的《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嘉初状元龚用卿题额、林则徐撰写的《刘家镇墓志铭》,严复书写的《修严氏宗祠碑记》;以及研究我国传教历史有关资料的《真神堂碑》,记叙中法马江海战的《御赐福州将军穆图善碑》,记载中外关系史料林的《库王碑记》,另康熙九年《河口万寿桥记》、光绪二十七年《重修江南桥记》等。

  以福州摩崖石刻除了三山外,还有一部分散见冶山,北郊升山,东郊鳝溪、磨溪、北峰等处。重点介绍几处∶

  陈衍,清光绪举人,他“观海亭”,楷书,在冶山南向。林森等题名治山西向。

  升山,又名湖顶山,在福州北郊,程师孟等题名在升山南向。楷书。文:“光禄卿直昭文馆知军州程师孟、职方员外郎相度坑冶利害陈倩、都官员外郎通判军州事马益、屯田员外郎签书节度判官何辟非、前节度推官杨肇、前守闽县立主薄黄嘿,熙宁三年五月十九日同游。”

  林则徐在升山也有一题刻,“道光庚戌夏,邑人林则徐、郭柏苍同蜀李惺游升山寺”。

  值得注意是在郊外有几款朱熹石刻,风丘山,在福州东郊岳峰镇鹤林村边,山上怪石嵯峨,朱熹题刻在风丘北侧20多米处的另一块大岩石上,楷书,“鹤林”。“鹤林”,释迎牟尼逝世之处。相传释迦牟尼于婆罗树间入灭,树一时开花,林色变白,如鹤之群居,故名。长安摩崖石刻,在马尾区亭江镇长安(古称塘湾)西岩寺后院悬崖上。摩崖南向,正文楷书,“仙苑”。也是朱熹所书。朱熹避伪学禁时住于距长安数公里的龙柄村[今称长柄村),其间曾游塘湾而留此题刻。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