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文化对佛堂古民居的渗透


2014/9/8    热度:588   

  徽商文化对佛堂古民居的渗透

  徽州商人,自清乾隆年间来到佛堂后,就像磁铁一样,把由双林寺辐射形成的洋滩、双林、光明三个千年古市,逐步吸并到了一块,以“无徽不成镇”的魅力,创建了一个由古街巷、古商埠、古民居合成的佛堂古镇。

  前不久,笔者沿着当年徽商往返佛堂的水道,去了一趟古徽商聚居的安徽歙县与黄山市所在地屯溪镇。在徽商古民居的“马头墙”、“商字门”和饰有“冰裂纹”图案的漏窗,以及有“和合八仙”、“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古装戏剧造型的木雕、石雕、砖雕的建筑构件惯用形式中,笔者十分惊奇地发现:佛堂古镇古民居建筑艺术的许多方面,有步徽派后尘与传承徽商文化的痕迹。

  马头墙

  走进徽州歙县地界,进入你视线内的首先是村庄里白墙黛瓦的马头墙。

  马头墙是两房之间的砖墙高出房顶的风火墙。徽州自古地狭人稠,为了求生存,古歙人踏上了商旅之路。他们“出门包裹雨伞,归来腰缠万贯”,开创了盛及百年、富甲天下的徽商历史。归乡的徽商,他们建庙宇,修祠堂,竞尚奢丽,把风火墙也美化成“元宝型”的,在元宝二头的翘角上,又用砖瓦、石灰叠砌成高昂的“马”头型,炫耀自己是“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的。

  清咸丰同治年间,佛堂镇的丁氏“义和”商号,高薪聘请了一名徽商老板当帐房先生。这位徽州先生首先建议“义和”老板,在佛堂江边建造了一个“丁家专用码头”,使义和商号从此日进斗金。

  义和商号的主人,他把自己亨通的财运,都归功于自己在佛堂镇江边独有的专用商埠码头。于是他又独具匠心地把马头墙上的“马头”的翘角,有意美化成两朵向左向右卷起的“浪花”,提醒他们的子孙后代:丁家专用的商埠码头,是他家财源滚滚的源头。从此,原古徽商民居的“马”头墙,在佛堂义和里演变成了码头墙。

  冰裂纹

  冰裂纹图案,是一般民居建筑内窗格、隔门中常见的木条装饰图案造型。在徽州的徽商古民居中,我们可以发现分别由中间一个等边六角形、周边很有规律地排列着“人”字三角形的冰裂纹装饰。据徽州的一位老者介绍:中间的这个等边六角形,在装饰纹图里称为“玄机”。在这种“内藏玄机”的周边,每两根木条,都有序地拼装成一个“人”字,展示了一个“六面和通,以人为本”理念的徽商文化核心。

  这种“内藏玄机”的冰裂纹装饰图案,在佛堂镇古民居装饰中,同样到处可以见到。在佛堂镇内的古民居建筑中,还可以看到由这种冰裂纹衍变的、体现了佛堂镇“佛”教文化的另外一种“空心人字”图。在由一个个用四根条木拼凑成一个个空心的人字中间。“玄机”,不是等边六角形,而一个象征佛教中称为“吉祥喜旋”的“”字。

  “”字周边空心的“人”字,与徽商提倡和气生财的生意经融为一体,又体现了佛堂镇起源于1400多年前双林寺傅大士《心王铭》中“莫言心王,空无体性”的佛文化。

  商字门

  徽商住宅中的商字门,一般建在厅堂或过道上。上面托刻的是“二龙拱寿”一类的图案,当门内站着一个人时,就构成了一个商字,示意“要进我家门,先从商下过”。

  嘉庆年间,王蒲潭凤林王氏第卅一代福兆公,慕名请了一名徽州先生到家中教子读书,该徽州教书先生颇通商道。福兆公经常向他请教商诀,并对这位先生言听计从,把自己的店号取名为“日顺”,做生意果然发了大财。福兆公认为这是自己得益于徽州先生的教诲之果,于是继续聘请徽州建筑师傅,完成了他父亲王书士起建的“植槐堂”厅堂的建筑。

  由于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屋内厅堂或过道上,饰以一个“商字门”,是每个徽商居民豪宅中所惯用的形式。福兆公为了炫耀自己,要求来自徽州的泥水匠,把“商字门”建筑在左右龙虎门前面的门罩上。其商字上面一点,开成二楼弄堂前面可以借光的葫芦小窗,用黛瓦装饰的门罩,代替点下面的一“横”,一横下面的“二点”,镶嵌在二块代表吉祥物的舞狮石雕,中间刻有阳体“方直”(右门“让廉”)字的石匾上。石库门框上面左右二角,分别饰以两个三角形的石刻“滴水”,代表商字内的“八”字,石库门框外沿,饰以“门”字形的骑缝叠砖花。尤其是在代表一横的黛瓦装饰门罩的二头,别出心裁地加上两个鳌鱼的浮雕。

  后来,佛堂的商人都认为是“植槐堂”和“槐荫堂”门前的商字门,为“日顺”和“利记”带来了好运,于是纷纷竞相仿效,凡清朝中后期所建的佛堂古民居门面前,基本上都饰上了这么一种式样的“商字门”。佛堂古民居门面上的商字门,成了佛堂古镇上的一道风景线。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