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目连戏的特点


2014/9/8    热度:461   

  徽州目连戏的特点

  徽州目连戏讲究武功杂耍,动作激烈,当地老百姓往往称“演目连”为“打目连”。明张岱《陶庵梦忆--目连戏》条记载,当时徽州目连戏班的演员在台上,“如度索、舞、翻桌、跳圈、窜火、窜剑之类,大非情理。”

  徽州目连戏还极具观众参于性,祁门栗木村在演出目连戏之前,全村人都要“斋戒”,大清扫,并由班主以每户门上张贴“虔诚斋戒”字样的黄裱纸,一直到演出“刘氏打狗开荤”时,村人方可动荤。演“叉鸡婆”的演员可以到台下乱跑,到摊上随便抓东西吃。演到《刘氏逃棚》,台上台下万人齐声呐喊,声势哧人。

  目连戏是一个复杂的文艺现象,虽然以佛教的面貌出现,但它包容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佛教的因果报应,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忠孝节义,在剧中都得到了体现。明清时期在徽州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就是吸收释家、道家学术思想成果创立起来的新儒家学派。郑之珍生活在程朱故里,其思想必然受到新安理学的浸YIN。经他改编整理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正因为目连戏在表演形式上受到民间老百姓的欢迎,意识形态又符合士绅阶层的要求,所以在徽州一直很盛行。

  民间还常常把“打醮”、“庙会”、“请菩萨”等活动同目连戏结合在一起。很多地方在闰年或闰月以及遭到天灾人祸时演出目连戏,演出的规模一般都较大,三天三夜到七天七夜不等,而且往往从太阳落山演到次太阳出山,俗称“两头红”。有的地方白天唱“平台”(徽剧或京剧),晚上唱目连戏。1979年歙县韶坑班还演出过三天三夜的目连戏。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 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