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沧桑金山寺


2014/9/8    热度:456   

  风雨沧桑金山寺

  吴新亚

  改革开放以来,安定团结,政通人和,金山寺宗风重振,慧灯复明。历史证明,经历了风雨沧桑的金山寺,只有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才会佛事兴隆,香火旺盛。

  镇江是万里长江和南北大运河交汇点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三面环山,形势险要,自古以来称为东南重镇。三国时代东吴的孙权,便据此作为京城。据《润州图经》记载:“金鳌浮玉二山,为江汉朝宗于海之门户。”这金鳌就是金山,浮玉就是焦山。镇江金山,原为一小岛,清咸同年间,始因江滩淤积,与陆地相连接。山之有名,起于东晋,初名为“氐父山”,又名“获符山”。宋周必大《杂记》云:“每风涛四起,势若浮动,故南朝谓之浮玉山。”唐裴头陀于江获金,乃易名“金山”。山之有寺,一说起于东晋,南朝梁武帝天监中加修;一说起于唐之裴头陀。经过历代增建,规模乃臻于宏丽,殿宇辉煌,双塔并峙,楼台交错,密布层峦,蔚为壮观。

  江天一览 名寺驰誉千年

  金山寺初建于晋大宁中,名“泽心寺”,到了唐代才大事扩建,范围甚广,几乎囊括全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宋时,真宗皇帝曾梦见金山上空有游龙出现,因此赐名为“龙游寺”。清康熙皇帝南巡时登金山,看到天水相接的壮丽景象,御笔一挥,题下“江天一览”四字,寺名也就改称江天禅寺。

  金山历来是诗人和文学家流连咏叹的胜地,更由于它的形势险要,又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和金山寺的历史有许多暗合的地方。传说唐朝中叶,有个裴头陀来到此山,在山上拾到黄金重建庙宇,便成了开山祖师。这个裴头陀的法号就叫法海。《金山志》载:“唐裴头陀生而颖异,胎素不群,乃河东裴相国休公之子也……后来润之金山塔旁岩洞中,每入禅观,降龙断臂,重修殿宇,功成而不知所之。”关于法海拾金建寺一事,当地有一种说法云:唐时宰相裴休,政治上不得意,把他的独子送去做和尚,初时在庐山出家,法号法海。后来到了此地,见殿宇破落,满目荒凉,于是率领一批僧众,披荆斩棘,修葺房舍,种地时掘得一个金元宝,即派人送给抚台李琦。李琦不便收受,命人送回,随即征发民工,扩建寺宇,同时上表朝廷,奏明法海开山得金,于是改山名金山,寺名“金山寺”。从上述资料看来,金山的得名和金山寺之大事扩建,大约就在这一时期。

  白蛇传神话中有一段说到白娘娘水漫金山,山势摇动,法海用自己的袈裟覆盖山头,方免灭顶。这一显示法海神通广大的描写,在金山传说中也可以找到线索。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霁山集》里有一首题作“金山寺”的七律:“吴楚风烟画里看,中流树色拥禅关。一星化石江成陆,双塔摩空寺裹山。衲寄云林清海怪,泉移蛟窟照僧间。千年天堑今如掌,寂寞寒潮自往还。”这首诗里涉及金山的传说、谚言就有好几个,别的且不谈它,元人章祖程在“衲寄云林清海怪”句下注云:“寺僧相传,在先江中蛟鼍出没,不时兴波为患,后有神僧以袈裟镇之,始息。”

  史料记载,东晋时期这里已开始建塔。宋代改建双塔,一称荐慈,一称荐寿。上引林诗中“双塔摩空”句,足资为证。明代改建为单塔,合二为一,取名慈寿塔。由于塔势涌出,便成了金山寺的标志。现存的塔是清末重建的,当时适逢慈禧太后60大寿,地方官为了讨好慈禧,上奏为她建一座慈寿塔,以示庆贺。慈禧当然欢喜,但跟着又问:“我寿几何?”这是煞费思量的问题,地方官曾广征幕僚意见,纷纭莫定。却有一位六岁神童叫李远安的,立即大笔一挥,写下“天地同庚”四个大字,成为最好的答案。这四个斗方大字刻石现仍镶嵌在寺内,笔力矫健,气势浑厚。

  寺内有楞伽台,相传为苏东坡替佛印写楞伽经处,故又称苏经台。佛印即了元和尚,是苏东坡的好友,曾为杭州灵隐寺及镇江金山寺住持。山上有妙高台,传为梁红玉击鼓一处,现只剩下遗址。山下有白龙洞、玉带桥。白龙洞宋时称龙洞,可能是寺僧为吸引信众,也和白娘娘拉上关系。洞顶建有小亭,颇为精致。玉带桥的来历传与苏东坡也有关系。据说苏东坡曾送过一条玉带给佛印,后来佛印即仿照玉带式样造了一座桥,叫玉带桥。苏东坡曾多次游金山寺,留下不少题咏,其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之句。他还有咏金山寺回文诗一首,许多选本未选载,亦颇清新可诵,诗云: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一路走来 饱经岁月风雨

  饱经沧桑的金山寺,宋代以降,屡次倾圮,数罹火灾,有六次修复重建之说。其建寺起源及历次重修,《金山志》里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金山自唐代起开始闻名于世,至宋代更是声名远播。北宋初年,宋真宗赵恒两次“诏改山名”: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下诏改山名曰“龙游”,重赐修,并飞白御书“龙游山”揭于门;9年后的天禧五年(1021年)复诏山名曰“金”,而以“龙游”为寺名,遣内侍江德明装饰佛像,给钱三百万市木修寺。短短十多年间,两度重修扩建,峙立扬子江中的金山自然更加巍巍壮观,以其山光水色,风景秀美,寺庙建筑,金碧辉煌,引得八方来客络绎登临。

  此后的700多年里,金山寺频遭厄运,数度重建。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发生火灾,翌年重建。南宋时再遭受火厄,后由寺僧蕴衷于1175年重建。明正统、清康熙年间也曾两次修建。待至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期间又遭战火,崇台杰阁,琳宫绀宇,荡然无存,庋藏《四库全书》的文宗阁付之一炬,藏书尽成灰烬。直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后,始谋建复,至清同治十年(1871年)十一月告竣,糜银三万有奇,而慈寿塔未能同时修复,延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才始复旧观。

  1948年4月6日(阴历二月廿七)午后二时半,金山寺发生火灾,火势迅猛,不到三小时,寺宇精华大部毁灭。这次大火共烧毁大雄宝殿、藏经楼、七峰阁、妙高台等建筑300余间,全部藏经、数百尊佛像、历代名人字画等因抢救不及,均付之一炬。千百年来,历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毁于一旦,远近闻之,无不深为惋惜。当年幸逃一劫的珍贵文物“金山四宝”周鼎、东汉铜鼓、东坡玉带、金山图,现存金山寺保管。

  曾任金山寺方丈慈舟法师曾谈及1948年火灾的事。当时他担任副事之职,俗称总务负责人,掌管全寺的杂务事宜,库房属他管辖。据他告知,当时库房设在蕲王殿楼上,为储存粮食和一切生活用物之所,由僧法华住内看管。法华因为身体不好,有时把燃着的煤炭炉拿到楼上使用。火灾发生后,经排查研究起火原因,追本寻源,大家一致认为,以法华和尚不慎所致的嫌疑为最大。而且在发生火灾的前一天,又买进火油数桶,放在库房内近板壁处,很可能是煤球落在地板上所引起的。其时,法华正在楼下吃午点,听到楼上有噼啪不断的声音,才赶上楼去看,火已燃起,即将近处面盆的水浇上,心慌意乱,跌了一跤,忙下楼取水并喊人救火。再上楼时,火已燃至板壁四周,夺窗而出,无法抢救了。

  根据以上的情况,造成大火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依山建寺,限于地域,大批建筑群挤在山坡西南角,楼台之间,相距咫尺,殿角檐牙,直薄邻窗,一处起火,即势成燎原,另一个是山寺地高水远,寺内无消防设备,市区的消防设备又距离太远,火灾初起时,无法及时抢救。推想历次屡遭火劫,也不外这两个原因,足资戒鉴。

  这场大火,是一座寺院的不幸,也是中国佛教建筑的损失,也是古建筑文化的损失。这场大火给金山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给人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金山火劫,烧毁了一座古寺,也灼伤了僧众的心田。住寺的部分僧人由于火劫,悄然离去,另寻一方净土。留下的和尚情系金山,依恋这片佛地,身居陋室,心作道场,奔走呼号,告急求援,为的是古刹重光,宗风重振。当年金山寺僧,为了实现这一愿望,遇到的重重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到了解放时,金山寺只剩下断垣残壁,一片荒凉,七级宝塔也是可望而不可登。解放后,镇江人民政府在百端待理的情况下,不断致力劫后金山寺建设,修建的有寺内走廊、平台,种苍松翠柏,四时花草,新建曲径长廊,通向慈寿塔。劫后尚存的屋宇及宝塔也修整一新。

  国泰民安古刹宗风重振

  镇江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金山名胜古迹,拨款二十万元(旧币),采取以工代赈方法,指派民工清理江天禅寺火灾遗留的断壁废垣,破砖碎瓦,修复残缺院墙,危旧房屋,并且支持寺僧自筹资金重建寺宇,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十方檀越的四众弟子同襄共助,新建了韦驮殿、伽蓝殿、大彻堂、五观堂等,从而使金山寺可望恢复旧观。

  1966年夏天,中国大地上的“文化大革命”使得金山寺僧人苦心经营十余年的佛教事业,几乎毁于一旦,名山胜境遭受到灭顶之灾,千年古刹一时钟鼓绝响,香火断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重新落实宗教政策,慈舟重新回到金山寺,献身江天禅寺的恢复工作。经过“文革”十年浩劫,寺中佛教文化荡然无存,殿堂楼阁面目全非。不见一件佛门原有之物,没有一间僧人安禅之室。好不容易才找到香积厨耳房的一席之地,三衣一钵,别无长物。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回佛子转食轮之处一斋堂,并清除了地上的积垢陈滓,作为宗教活动场所。1978年11月,受中共镇江地委的邀请,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镇江视察落实宗教政策情况,目睹金山焦山寺庙破坏情况,并向地、市领导提出了恢复寺庙,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指导意见。1979年11月13日,赵朴初会长再次视察金、焦两寺,对修复工作的进展颇为满意。此前,在朴老指令下中国佛教协会从山西调拨三十六尊佛像,支持金、焦两寺,改变了两寺无菩萨的现象,使寺庙有了宗教气氛。朴老看到此景赋诗云:“再来眼顿明,持壁雪舟画。恍见旧金山,江心云月下。江水不尽流,花开春复秋。了了因缘法,低头五比丘。”

  随着形势的发展,落实宗教政策的深入,经过多方的努力,金山寺终于归还佛教由僧人主持。当年被迫离寺,如今依然健在的僧人终于陆续回寺。后又遵照佛教协会有关章法,公举金山法席,加强僧团建设,重视聘任僧职执事,对全寺建筑进行修葺,粉刷装饰,恢复了原来殿堂。首先修复山门、天王殿,殿内新塑菩萨、四大天王像。其它各殿的佛像,也各就其位一一重塑。各殿中重新陈设重香供桌,香炉烛台,经书法器,重新悬挂幡宝盖,妙庄严具。就连十年“文革”中失踪的一对石狮子,也寻找回寺重新守候山门。慈寿塔进行大规模修建,油漆彩画焕然一新。金山寺三宝具足,条件成熟,关闭已久的山门重新大开了。

  1985年10月,金山寺重建工程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省市有关领导参加仪式。全国各地到此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观光的游人,也随喜功德解囊先助,美国、加拿大的华人曹仲植、曹克强几位居士,捐赠美元数万,用以建造大殿,奉献黄金十两,特为佛像装金。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宏船长老、香港宝莲寺圣一法师,不但个人遗之重金,而且代为募化净财,成就大雄宝殿重建工程。这一信息传到金山,举寺欢喜赞叹,金山主持慈舟法师约请当年中国佛学院同学安上法师一道飞往香港,心怀无限感激,口念阿弥陀佛,用特大纺织袋装回巨款,捎回了异国他乡佛门同道的深情厚谊。

  改革开放以来,安定团结,政通人和,金山寺随之宗风重振,慧灯复明。历史证明,经历了风雨沧桑的金山寺,只有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时,才会佛事兴隆,香火旺盛。■

  出自: 《金山 》 2008年6期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