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悟茶
2014/9/8   热度:499
空山悟茶 马嘉善 一个人,一间茶室,一个茅棚,一座大山。 我趺坐于蒲团上,火盆里炭火通红,烧水壶里的山泉涌动着。发出嘶嘶声响,已近初沸。 昨晚念佛经行,很晚才睡下,醒来时已经是早晨六点多钟了。窗外阴沉沉的,天风怒号。似乎在酝酿着一场山雨。 电也断掉了,我点亮一盏马灯,静静享受着一灯如豆的苦寂与落寞。 屋外水流声很大。那是山雨欲来时的征兆。山鸟似乎听惯了这样的山风水声,依然在草木花丛间呢喃着,说些无关人情世故的软语。山槐花开得正盛,清爽的花气弥山漫野。透入茅棚,透入茶室,甘香的气息让人身心清净,无比喜悦。 水烧开了,我将烧水壶端离盆火。移到茶案上,开始涤器备茶。 茶是大茶茶友前些天寄来的,上山时顺便带了几包,今天打开的是一包水仙茶。大茶在茶袋上楷书标注:武夷山老丛水仙。同注重雨前品饮的绿茶不同,当年产的武夷岩茶味道还不够厚重,茶家都要储存一年半载后再品饮。或者急于尝新。可以将新旧两种岩茶对半掺合起来冲瀹,则别具风味。明末周亮工在《闽茶曲》中吟诵道:“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传统武夷岩茶火功高,烘焙重,储存一段时间后,火气渐消,茶息渐长,此时细斟慢饮,不但滋味厚重隽永,香气也颇为幽雅深长,最能得“岩骨花香”之气韵。也最适宜山居品饮。今天的这一道老丛水仙干茶呈深褐色,叶面微微起霜。入手有质感,应该是一款很不错的茶品。 山中饮茶简朴、随意,我平时都用茶碗、茶壶,或直接冲饮,或煎煮后出汤饮用。今天因为要冲瀹这一款水仙茶,我特意准备了盖瓯和小盏,算是很奢侈的品饮法了。温瓯烫盏,投茶洗茶。山居简易,投茶直接用手抓取,既能掌控投茶量,又能试出茶叶质感,实在是方便之举。洗茶时香气已经漫溢而出。混合着山槐花甘香的气息,沁人心脾。第一盏茶汤奉给诸佛菩萨,第二盏茶汤奉给诸位茶友,第三盏茶汤如济自饮。茶汤色泽褐红,汤面明亮。茶息隐然。一水时香气飘逸,滋味甘醇;二水、三水香气纯正,透着花香,喉间甘润,舌底泉涌。的确是一款很不错的茶品。 茶室不大,不足10平方米。蓬窗瓮牖。土墙粗瓦,铺以芦席,棚以苇帘,虽然寒简,却足以蔽风雨,寄闲情,栖幽玄,是个人小小的“容膝”之地。一尊破旧瓦缶蹲坐在茶案一隅。瓦缶中插着一大丛山花,花瓣洁白圆整正如同棠梨,随意洒在花瓣上的水珠晶莹欲滴,给这小小茶室凭添了些许生气。日本茶道宗匠利休居士在《南方录》中写道:茶室中的鲜花要插得如同原野中绽放的花朵一般。的确是心得之语。茶室不仅是山居饮茶的地方,更是山居修道的所在。《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山居简静,最需要一个清净所在。斗室一间,茶汤一盏,茶罢净心念佛,则距道不远矣。 茶室里很温暖。茶汤入口,甘滑通畅。七水毕,茶有余香。火盆里的炭火时明时灭。马灯中的火光摇摇晃晃的,蜡烛快要燃尽了。窗外风声渐细,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天色却渐渐开朗了。我走出屋外,抬眼望去。群峰沉隐在绵绵雨雾里,隐约如画。池中睡莲已经长叶,细鱼水虫在莲叶水草间唼喋浮游,忙碌不已。妻发来短信。催促我尽快下山,说午后将有大雨。山外的生活依然如故。如同这一池绿水,我们就是池中的水虫细鱼么? 茶息仍在胸腹间萦绕,飘摇风雨中传来一声声佛号。佛号传出茶室,传出茅棚,飘荡在群峰山峦间,久久回响,似乎整座山都在宣唱佛号。 那是我经行念佛的声音。 且录旧作一首为纪: 南山寺里老头陀,运水搬柴乐复歌。 茶罢经行山顶上,群峰齐唱萨婆诃。 出自: 《海峡茶道 》 2008年6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