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佛教文化及其景观介绍
2014/9/8   热度:304
绵山佛教文化及其景观介绍 绵山的佛教历史渊远流长,佛教文化底蕴丰厚,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天下名山僧占多,白马寺是建于平川最早的寺院,而绵山铁瓦寺是最早建于高山的寺院,始建于汉建安年间,距白马寺仅晚一百余年,现正在开发中。 绵山抱腹寺建于曹魏太和年间。据绵山《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载,此寺是曹魏太和年间的高僧迪公考察后向朝廷提议,由魏明帝敕建并敕封抱腹寺之名,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抱腹寺座落在一个长180米、高60米、深50米的天然巨型岩岩洞中,分上下两层,洞中套洞,岩内有岩,可容纳200余间禅房及一二万名游人而不显拥挤,是国内唯一的建在悬岩溶洞的佛教古刹。 绵山佛教具有独特之处,是有净有禅,净禅双修。在其漫长历史上,有两位佛教历史人物是绵山佛教发展的里程碑,一位是净土宗祖师昙鸾。根据唐《续高僧传·昙鸾传》记载和我们的考证,昙鸾大师在五台山因注《大集经》,劳累染病,四出求医,游至汾州泰陵,忽见天门洞开,受空王佛点化,来到绵山抱腹寺,在修行洞中闭关养气,悟出《服气法》、《调气论》、《疗百病杂丸方》等养生疗病的菱数卷。后来在从南梁返回洛阳,遇菩萨流支专修净土后,名声大振,魏主号为“神鸾”,并敕令住并州大岩寺,即绵山抱腹寺。在此后十余年间,昙先后《注往生论》二卷,并撰写出了《赞阿弥陀佛偈》一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由于当时闻讯投昙鸾门下的僧侣和信徒太多,抱腹寺已容纳不下,昙鸾“一夜之间飞往对山”,创建了铁佛寺,开设讲经台,后人称为鸾公岩。在此期间,他常往返于汾介之间,前往石壁玄中寺弘扬净土。乐魏兴和四年,昙鸾圆寂于本寺修行洞中,被弟子们包塑其身,后战毁坏,唐中和年间,回銮寺住持奏请僖宗敕建舍利塔,重塑金身。现在抱腹寺内有昙鸾祖师修行洞,洞前有明代《昙鸾修行记》碑及名人游记碑数通,昙鸾金身像在正果寺大殿供奉。各位可以前往游览拜谒。 第二位是汉人成佛人第一位田志超。其它名山是菩萨的道场,而绵山自古就是空王古佛的道场。据佛典记载:空王佛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共同的祖师,因而抱腹寺是先净后禅、禅净双修的千年古刹。据传田志超是空王佛托生转世的活佛。俗姓田,祖籍陕西,后移居山西榆次源涡。二十七岁时因为民请命遭迫害离家出走,投太原蒙山开化寺高僧慧瓒为师,与净土宗另一位大师道绰同拜一师,同出一门。后被派往河北定州参与临济宗的创立。武德元年,率弟子二十余人至长安参加开国庆典,受到唐高祖特殊礼遇,“待之若仙”。武德五年辗转来到绵山抱腹寺。贞观十四年,长安大旱,唐太宗向绵山祈雨,果然天降甘霖。次年春,唐太宗亲自来到绵山礼佛谢雨,恰遇志超圆寂。太宗望空而叹:“此行空望佛也”。顿时,抱腹寺上空出现“空望古佛”四个金字,唐太宗敕封志超为“空王佛”,并敕建云峰寺。志超的“包塑真容”现供奉在抱腹寺石佛殿内。关于田志超在绵山成佛及其灵验故事,历代《汾州府志》、《介休县志》及绵山脚下大宋回銮寺碑和抱腹寺空王佛殿前的明正德年复修抱腹寺空王佛殿碑都有记载。此外,绵山还留下了关于田志山遇险,兔鹿化桥,化验为夷的“兔桥”、“鹿桥”;绵山龙母试探志超有意下棋输出的“棋盘洞”;五龙不服作法引发洪水欲摧抱腹岩,被志超用左手托顶时所留下的佛掌印;志超感化五龙后所化的五龙松、五龙峰、五龙壑等景观。还有抱腹寺内体现空王佛灵验的灵验台、龙池、空王磨、一锅泉等人文景观。更为奇绝的是始于唐太宗礼佛谢雨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抱腹岩悬空还愿挂铃,不仅神奇灵验,而且场景惊险壮观,可谓是“中华绝技”。大家可以前往观赏,体验绵山自然景观、民俗活动与人文故事的巧妙融合,感悟绵山佛教的古老神奇。 绵山佛教奇观还有正果寺的包骨真身塑像。这些十余尊包骨真身塑像,虽然历经千余年,仍然保持了圆寂时的原始形态,筋骨不断,灵气不散,使正果寺成为国内保存包骨真身塑像最多的寺院,被专家和游人称为“世界奇迹”。据文献记载和历史传说,这些高僧高道们远离红尘,虔诚修佛,与世无争,乐善好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绵山有着特殊的地理和自然环境,有着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的高山泉水,生长着1000余种中草药,其中绵黄芪、松籽、柏籽及各种菌类植物、山珍野果,都是珍贵的保健食品。高僧高道们在这种环境中修炼,长期食用这些植物,所以都能自然老化,无疾而终。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经常修炼闭关辟谷,养心养气,修性成真,最后坐化胎息,保持长期不腐不败。 据焦居士修行洞内元代元统三年《焦居士真骨碣铭并序》碑记载:焦居士“不粒食者累年,而发玄颜赭,体愈宁健。”圆寂“二十六谂”,“躯象宛然”,被包塑真身。空王佛殿右侧的大明正德十三年《抱腹寺重修空王佛正殿碑》记载了唐代高僧田志超圆寂成佛后,被“包塑真容”的史实。大家可以前往考证欣赏。此外,从明代开始流传的《绵山十景歌》还记载了朱砂洞有“包骨像”。可见,天下奇观,尽在绵山。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