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胜寺:度尽劫波的凄美感伤
2014/9/8   热度:274
慈胜寺:度尽劫波的凄美感伤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核心提示 可以说,它是荒凉的,与一些庙宇比较起来,它的荒凉让人有些冷。除了两座元代建筑和一个石垒的经幢外,它更像一张白纸,一张令人充满想象的白纸。 然而,2001年6月,当它被国务院评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时,众多人开始沉醉于这个小庙近千年来积蓄的深沉。 在温县番田镇大吴村村民的印象中,2001年,慈胜寺最热闹,被国务院评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村民们知道,他们村多了一件“国宝”,因为这个“国宝”,他们村每年都将有一次盛大的庙会,四里八村的人都会来到这里,这可是大吴村一件荣耀的事情。 了不起的小寺庙 之所以说慈胜寺小,是因为它只有三座建筑,规模称不上宏大,两座为元代建筑,其中一座是10多年前重建的。说它了不起,是因为从建筑本身到文化内涵,这座小寺庙都有值得专家们研究的地方。 慈胜寺文管所所长谢公社称,慈胜寺之所以能成为国保,是因为有三件“宝贝”:两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后晋石经幢。慈胜寺现存的两座古建筑,一座是天王殿,另一座是大雄殿,均是严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建造的,显示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慈胜寺的天王殿也叫“无梁殿”,是一座有着很多明代重修痕迹的元代建筑。这座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铆相连,将屋顶的重量传到中柱上,极其稳固,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原地区充分利用力学原理建造的一座典型建筑。 大雄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没有任何修补的痕迹,杜先洲、祁英涛等著名的古建筑专家赞其为中原地区“结构最纯正的元代建筑”。大殿前门额上方有“风”字形牌匾,上书“大雄之殿”四个字,笔力刚劲,落款为“大元至元五年(1304年)”,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现存寺院牌匾中时代最早的。 慈胜寺现存的建筑是元代的,但其实它创建于更久远的年代,大雄殿前的一座后晋时期的石经幢泄露了秘密。 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是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唐宋时期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慈胜寺的这个陀罗尼经幢高5.4米,共有17层(17块石头),上部为石雕的火焰、宝珠、城堡等,中部是刻着经文的八棱柱,下部是浮云、须弥座、伎乐飞天等。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畅,姿态华丽生动,被公认为经幢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谢所长介绍,这经幢不是砌的,石块间没有任何东西粘连,就那么摞在一起,不平的地方用铁片垫一下。按照落款的记载,这石经幢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8月28日,是住持僧宝林及邑主吴宝等添修的,至今已近千年。这个石经幢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稳稳地矗立在寺院内。 这个石经幢上保留了寺院内年代最早的文字,一般认为慈胜寺创建于后晋天福二年,就是以此为依据的。但也有人认为,既然石经幢是“添修”的,那说明寺院可能早就存在,实际兴建于唐朝贞观年间。 度尽劫波的壁画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慈胜寺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属皇家修建,明清时期曾被修缮。值得研究的是,为什么会在这么一个偏僻的村子修建一座非凡的庙宇呢? 五代时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那时的国都不在开封就在洛阳,于是这两座城市间的黄河自然成为征战杀伐的战场。而开封、洛阳都是黄河岸边的城市,依赖黄河为天堑,黄河的渡口自然就是军事要冲。而慈胜寺就处在这样的交通要道上,它的南边有孟津渡等有名的古渡。我们今天看这个地方偏僻,那是因为黄河古渡尽废。从这个意义上说,慈胜寺曾经的辉煌,是黄河古渡造就的。 从它的修建开始,慈胜寺就注定了不安定的命运。近现代,慈胜寺先后经过两次大的洗劫。据谢所长介绍,大雄殿内的墙壁原来全是极具元代风格的工笔重彩画,画中的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国宝”。然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它先是遭到了日本人的毒手,日本人委托新乡匪军与温县当地匪军勾结,将这些佛像抢走。不久,北京一古董商带领一群人再次来盗。没有了壁画,慈胜寺就少了灵气。 慈胜寺壁画现在分藏于欧美7家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中,以面积和品质论,公推纳尔逊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初购买受赠的3幅藏品最佳,包括后周广顺年间(951~954年)所绘的立姿供养菩萨图和坐姿观音菩萨图,以及自后周作品下方揭出更具唐代风韵的后晋立姿持莲菩萨图。 谢所长说,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像虽也堪称上品,却不及那些被盗画的精美。大雄殿墙壁上还有些斑驳的痕迹,可谁也不知道它是在怒斥还是在等待它的故人。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