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极限明信片看佛教圣地五台山


2014/9/8    热度:606   

  从极限明信片看佛教圣地五台山

  刘子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东、西、南、北、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台山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山上六月飞雪,夏无炎暑,所以又名清凉山。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居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之所以说它是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是因为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相传这里最早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由于历代对寺庙不断修建,从而构成了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特别是清代,随着喇嘛教传人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由此,五台山便成为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道场,所以它不但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而且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徒有很多人到五台山朝圣求法巡礼,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民国初年,全山拥有寺庙100余所,僧众千人以上,目前,五台山保存比较完整、有宗教活动场所证书的寺庙68座,是中国现存最大、最集中的寺庙群,最早、最大的国际性的佛教道场。

  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于当地时间中午12时36分(北京时间18时36分),正式通过将五台山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台怀寺庙群

  台怀镇地处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在五台山,人们把台怀地区(即现在的台怀镇)称为“台内”,其它地区则称“台外”。由于台怀镇有灵鹫峰和释迦文佛舍利塔,因此,历代以来,朝廷和佛教信徒纷纷于台怀镇及其附近修建寺庙,使这里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区。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镇。所以今天的台怀镇就是五台佛国的中心区。

  (图1)这是1910年(清宣统2年)发行的一张明信片,近处白塔屹立,远处可见黛螺顶,这座寺院虽规模不大、布局紧促,但却居高临下,可尽览台怀寺院全貌。并有清乾隆皇帝的御制碑和题诗。

  (图2)约20世纪30年代由太原军管理山西第十四工场发行的《山西风光》明信片之一“山西省·五台山”。

  (图3)这张明信片约发行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五台山朝山纪念明信画片》之“由南向台怀镇眺望菩萨顶及塔院寺宝塔”。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战乱和人为破坏,这里已是墙垣倒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图4)新中国建立后,虽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但佛教建筑还是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从这张196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胜景》明信片可以看到,台怀寺庙群经过修葺,显得整洁宏伟,焕然一新。

  (图5)20世纪70年代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山西风光》所展现的台怀寺庙。

  (图6)国务院在1983年确定五台山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1986年外文出版社发行的《中国揽胜》(四)明信片“山西五台山”,画面中的台怀镇寺庙林立于峰峦叠翠、奇花异草丛中。

  (图7)1997年9月,五台山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同年10月,被建设部授予“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

  1999年山西省《山西辉煌五十年》筹展办发行的明信片《山西辉煌50年》中的“佛教圣地五台山”。

  (图8)2000年,五台山又被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并顺利进入全国AAAA级旅游区先进行列;2003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一个以申报世界遗产为主线,主打“五台山名胜”品牌,实施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皇家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六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可喜成就。

  如今,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五台山风景区投巨资引进新技术、应用高科技,打造综治平台,提升综治水平,景区的安全防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对游客的综合服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白塔

  (图9)20世纪80年代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古塔》明信片之一

  大白塔位于台怀镇的塔院寺,为我国现存元代覆钵式塔最高建筑。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寺内的大白塔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塔高56,4米,通体洁白,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塔顶悬有两百余个铜铃,风吹时声音清脆。

  (图10)五台山进山门票,用2001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资明信片加印。

  塔院寺原住持寂度法师于1988年和1996年,经多方努力共筹资金130多万元,对塔院寺大白塔进行了两次维修,使大白塔更加英姿勃发、巍峨壮观。这是2002年山西省邮政局发行的回音卡明信片。

  二、南禅寺大殿

  (图11)1982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中国名胜(2)》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寺院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寺内大佛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殿面宽和进深都是3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12根檐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棋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古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被誉为“中华瑰宝”

  三、佛光寺东大殿

  五台县豆村镇在县城东北部22公里处,豆村镇境内寺庙有多处,最著名的是位于佛光山山腰号称亚洲古刹的佛光寺,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471-499)曾路过这里,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修筑寺院,名为“佛光寺”。到了唐代,武宗皇帝大灭佛教,佛光寺被毁为一片废墟。现存的东大殿,则是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重建,被人们称作“世间的瑰宝”。

  佛光寺内还有两座唐代石幢、4座唐塔分布在寺内寺外。在东大殿南侧还屹立着一座祖师塔,距今已有1200余年。再从塔的演变来看,唐塔中方塔居多,六角塔、八角塔甚少,无名祖

  师塔为六角单层亭阁式砖塔,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仅此一点,它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现存最早记载五台山佛国图文的就要数这张明信片所反映的“五台山图”了,这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壁画,绘制于后汉天福十二年(947),由此可见,五台山早在五代之前就闻名于世。正是这幅壁画引起了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重视,他在仔细观赏图上所标五台山地区寺院的名称和位置时,发现了一处从来未见经传的寺院——佛光寺。1937年6月由他率领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按图索骥,在五台山找到了佛光寺,经艰辛的考察,首次向世人宣布: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曾撰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登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

  (图14)这张明信片约在1952年左右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印刷发行,套片名为《中国古建筑明信片第一集》。罕见的明信片反映了解放初期佛光寺的荒凉景象

  (图15)20世纪80年代北京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明信片,展示了绿荫丛中的佛光寺。

  这座千年古刹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呢?原因是佛光寺地处半山腰,通风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其二是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在深山僻乡之中,寺院周围松木参天,杨柳满坡,非常隐避,特别是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才躲过了历代兵刀之劫和人为破坏,侥幸留存。

  四、显通寺铜殿

  (图16)1987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明信片之“显通寺铜殿”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69),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显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宇七层,无一雷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寺内的大雄宝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图17)从菩萨顶眺望大显通寺

  从这张196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胜景》“显通寺”明信片画面可以看到,在菩萨顶脚下有一座大影壁挡住了人们的视线,为什么要修影壁呢?原来这里还有一个神话传说:有一年夏天,来显通寺进香求斋的人很多,天还没亮寺僧就将斋粥早早做好,但到天亮吃粥时发现锅内的粥却少了一半,一连几天都是这样。于是有一天他们做好粥就悄悄躲藏起来观看究竟。天刚蒙蒙亮,一阵狂风过后,门外进来两头狮子,扑向锅台吞食斋粥,做饭和尚举起饭铲就打,正好打掉一只狮子的舌头,两头狮子便夺门而逃,做饭和尚招呼众僧顺着狮子留下的血迹寻找,一直寻到菩萨顶牌楼旁的石狮子座旁,只见两个石狮子都张着嘴,仿佛惊魂未定,气喘嘘嘘,其中一只嘴里没有了舌头。大家不禁哑然失笑:啊!原来是你俩作怪。于是就修了这座大影壁,切断了狮子的视线。眼不见,嘴不馋。从此,石狮再也没有到显通寺偷吃,而菩萨顶却留下一只没舌头的石狮子。

  (图18)1964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五台山胜景》

  铜殿位于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外观为重檐歇山顶,殿高8.3米,宽4.7米,人深4.5米,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及其横梁都铸有花鸟走兽,文饰之美,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殿内四壁铸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

  (图19)显通寺钟楼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五台山佛教协会、山西五台县邮电局发行的明信片,画面主图是位于显通寺门前的一座雄伟壮观的钟楼,楼内悬挂的幽冥钟,重达9999斤半,这口钟铸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10000余字。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

  五、菩萨顶

  (图20)2001年山西忻州邮政局发行的《忻州风光》明信片之一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的灵鹫峰上,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具有皇宫特色,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僧人法云重建,称“真容院”。宋景德年间,真宗敕建,设文殊像,赐额“奉真阁”。明永乐年间,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明朝以后至今,一直沿称“大文殊寺”(又称“菩萨顶”)。

  (图21)20世纪80年代北京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菩萨顶”展示的是寺院山门。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黄教寺院,这里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为黄教法会主场地,都要举行隆重的“跳布扎”(俗称“跳鬼”)。

  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乾隆皇帝手书。

  菩萨顶牌楼

  (图22)1987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五台山》“菩萨顶牌坊”明信片

  从菩萨顶大影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耸立于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

  广宗寺

  (图23)1987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五台山》之“广宗寺”

  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寺内大佛殿铸铜为瓦,故又称铜瓦殿。广宗寺占地面积为29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28间,布局小巧紧凑,为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

  六、镇海寺

  (图24)1996年上海神州极限集邮联谊会印制的明信片“镇海寺”

  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6公里。这里三面群峰壁立,四围古松蔽天,风景颇为秀丽。寺侧清泉,长流不息,名日海底泉。相传此泉即为海眼,龙王九子贪恋民女,横溢成灾,文殊发觉后降大锅镇之,后人于此建寺,名日镇海寺。现存寺院为清代建造,寺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从山腰到山顶形成步步高升格局。寺前有幡杆、石狮,寺内有殿堂楼房100间。现存有4座大殿,分别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和关公殿,其中观音殿又称文殊殿,殿内供奉有5尊菩萨,两侧是十八罗汉。内有康熙五十年(1711)御制碑文。寺南侧为永乐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1986)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传为金顶玉葬。墓塔八面雕有精细的人物图案。章嘉活佛是黄教中一个历代沿袭的职位,其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活佛。十五世以后,历代章嘉皆到此避暑,蒙藏教徒朝山礼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出自: 《五台山研究 》 2009年4期

 

五明学佛网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