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建寺院——寺庙建筑文化
2014/9/8   热度:1968
博采众长建寺院——寺庙建筑文化 作者:王昭全 一、飞阁流丹竞风采——佛教寺院建筑文化 逝去的建筑文化——境内各县区无存佛教寺庙建筑 旧时境内的佛教寺庙中,以关帝庙、南大寺、慈云寺、灵佑寺、福庆寺等较著名,建筑规模较大,旧时香火亦较盛,多毁于1947年。 关帝庙,俗称“老爷庙”,址在旧扶余县城南门外江口处(今松原市人民银行一带),有正殿一层三楹、殿前牌楼、庙前戏楼。主祀关圣帝君(三国时蜀将关羽)。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庙以来直至1947年扒拆前,一直香火极盛。 福庆寺,址在扶余县新站乡今新西村,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有前后两殿和钟楼一座,院落中还建有正、厢平房若干间。钟楼置铜铸大钟,镌有寺名及建庙时间。主祀佛教诸佛。 如来寺,又称极乐寺,址在旧扶余县城外东南今县第一中学东南角,1922年(中华民国十一年)建,有正殿一大间,殿前有牌坊,四额为扶余名家郝文濂题写。主祀如来佛。殿前牌楼等毁于“文化大革命”,正殿尚残存。 慈云寺,又称慈云庵,址在扶余县蔡家沟镇,今火车站西北100米处,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建,占地六万平方米,有前、中、后三殿,四进,为佛教尼庵,香火盛时有僧尼百余人。1947年庙宇被毁坏,后虽修复,已无当日壮观,现此庵为平房五间。 灵佑寺,址在扶余五家站镇内(今供销社北院),清雍正十三年(1935年)建,有前后两殿,后殿双层、旁有配殿。主祀佛教诸佛。 永善寺 庙址在宁江区伯都乡永清村,系近年复建寺庙。据传该庙址原曾有建于清初的一古庙,年久被风沙掩埋,乾隆年间被大风刮出。清光绪年间,当地满族人玉恒自力扩建古寺,重修宝殿,再塑圣像,因在寺院中所打水井的井水甘甜却病,遂命名该寺为永善寺。解放初期,寺庙被毁,修行僧人还俗自力谋生。改革开放以后,佛事再兴,乃重修永善寺。2008年农历四月初六,新建的永善寺举行开光大典,并立庙碑以志。 朱克山庙址, 庙址位于长岭县东岭乡东升屯北侧的朱克山上,朱克山原名朱尔克山,因此,庙名又叫朱尔克山庙。朱克山约呈正方形,长宽各500米左右,上高8米左右,山上种满了树木。庙内建筑群由前殿、后殿、大仙堂组成,周围院墙呈正方形,边长约50米,南墙青砖垒砌,其余均为土建筑。在前墙正中有山门。前后两殿均为8米见方的歇山式砖瓦建筑。两殿之间相距10米左右,前后殿各有一正门,为两扇对开。前殿内正中有3尊泥塑佛像,周围饰有数十尊泥塑仙人像,四周墙上有壁画。后殿与前殿设施相同。院内西北角有1间大仙堂,面向东侧,为砖瓦结构。院内靠近东墙处,有1棵老树上悬挂着铸铁大钟。东北角处有土平房,2间为道士寝室。遗物有兽面瓦当、筒瓦、建筑饰件等。 其他佛教寺庙 长岭县建县之初,境内即有凌云寺、朝阳寺、三教寺等佛教寺院,并有僧尼传播佛教知识。1937年11月,佛教寺庙已达5个。后均于解放初期拆毁。 博大雄浑峙江流——龙华寺建筑 1993年2月14日,扶余区(今宁江区)佛教协会为方便佛事活动,申请批准设立佛教活动场所,把香厂的空房屋辟作简易的念佛堂。4月2日。原念佛堂更名为“龙华寺”,下院莲花寺。 大雄宝殿 龙华寺位于松原市宁江区东部松花江右岸。龙华寺大雄宝殿始建于2000年,在寺院西部中轴线上,天王殿之后,位于中部。大雄宝殿是仿明代殿宇式建筑,即北京故宫太和殿样式而建,主体钢筋水泥结构。大殿为双层檐庑殿顶,古称“四阿屋顶”,俗称“四坡水顶”。庑殿顶是古代皇家建筑殿顶的最高等级。 整座大殿建于层层递进的3层平台之上,底层平台总面积共13700平方米,3层平台内均是可以住人的房间。每层平台山都有石质雕刻精美的望柱裙板。 大殿面阔11间,和太和殿等同,宽63米,纵深5间,36米多。高23米,正吻卷尾3.30米,基座8.125米,大殿通高34.425米,略低于太和殿,比天安门城楼还要高出70多厘米,比杭州灵隐寺的大雄宝殿高出80多厘米。三平台南北正中,有3条登台通道,宽敞平整,台阶是53级,这正应了“五十三参”的数字。本殿供五尊佛像,通称“三世佛”,居中为佛祖释迦牟尼,佛祖左右为侍者阿难和迦叶,左为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念佛堂 念佛堂位于寺内中北部,是一个独立的院落。主殿念佛堂是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建于3米多高的平台之上。面阔7间,28米,进深14米,面积400多平方米。大殿四周均有3米多宽的平台,平台有两层精雕的石栏。正门前有18层台阶。正殿东西两侧各有7间配殿,建于1米多高台之上,仿古式建筑,暂作僧人的寮房。念佛堂是龙华寺主要建筑之一,寺僧早晚课诵经均在这里举行。另外,佛教的浴佛节、盂兰盆节等很多重要节日的重要佛事活动,也多在这里举行。 弘法楼 弘法楼位于寺内中部,2000年9月15日落成。弘法楼建于近1米的台基之上,建筑很有特色,现代化的楼身,仿古式的楼顶,灰白色墙,青瓦,前廊有8跟红柱,楼分三层,占地面积为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楼,很多佛务活动、事务活动,都在这里或围绕它进行。一楼正厅暂时从中隔为两部分,左侧是图书馆资料,一楼正厅右半部暂为禅堂,供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等佛像,一些规模小的佛事活动在这里举行,左右侧厅暂为课堂,也是接待处,由之客僧主持。二楼正厅为念佛堂,主佛为西方三圣。三楼正厅为弘法堂,可容数百人同时礼佛。三楼左侧厅为禅堂,兼作会议室和录像室,小型会议和播放佛事活动录像均在这里进行。 地藏殿 地藏殿位于寺内中部弘法楼东侧,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14.5米,进深7.80米。整座佛殿建于2米高的须弥座上,周围均有栏柱和栏板围护。主殿前,左右两侧各有相对称的配殿5间。殿内主佛是地藏菩萨。 药师殿 药师殿位于寺内最东部,是寺内较小的一个殿。面阔三楹,约12米,进深一间,约6米。殿内正中1米多高台座上玻璃罩内,供主佛药师佛。 护法殿 护法殿位于大雄宝殿左侧,在功德堂前,是一个独立的小院。主殿面阔三间,东西配殿各三小间,单檐硬山式,。殿内北壁前正中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塑像。东、西、北三壁前环立与真人等高的佛界“二十诸天”塑像。 功德堂 功德堂位于大雄宝殿左侧,护法殿之后,平顶硬山,三小开间,没有配房。 水云堂 龙华寺的水云堂位于寺内的东南部,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一座现代化的二层楼,是寺内僧众及佛教信士挂单住宿之处。建筑面积为720平方米,一楼有16个房间,二楼有17个房间,是居士们的寮房,遇有佛事,尽皆住满,平时住50人左右。 流通处 龙华寺的流通处位于寺内最北部,单檐硬山式仿古建筑,六开间,一间暂作门卫室,其余五间为流通处用房。主要经营佛学书籍和佛教用品。 莲花寺 莲花寺是龙华寺的下院,即龙华寺的一部分。该寺住的全是尼姑,寺院律条严格,独门独院,自成格局。现有建筑,最北是一幢三层楼,是女尼们住宿的寮房。最东是一栋7间的平房,现为斋堂中部是一幢二层楼,一楼为斋堂,二楼为念佛堂。东部新建的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宽23米,进深14米。莲花寺的大雄宝殿与龙华寺的大雄宝殿遥相对应,不失为一有趣的景观。 天王殿 天王殿位于寺内西部正南,大雄宝殿前方。这是一座独特的木结构建筑。坐落于三层台基之上。三层台基,依次递进收缩,下两层为花岗岩雕成,均为束腰式须弥座。大殿面阔七间,33.66米;纵深18.33米,面积为612平方米。殿高17.47米,吻高2.48米,大殿通高25.20米。整座大殿由12根直径0.54米和28根直径0.47米的松木大柱承托。地下则由40根钢筋水泥混凝土桩承托,防震性能良好。天王殿共用木材840立方米。 二、斗拱飞檐映白塔——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名留史册堪凭吊——郭前旗的六处古庙建筑崇化禧宁寺 崇化禧宁寺,清顺治四年(1647)建,始建于比赫尔,并经康熙皇帝赐名崇化禧宁寺。后因年深日久,破坏严重,于咸丰年间移建那拉街,故俗称那拉街庙。移建的寺庙位于王府站镇阿拉街屯,北距哈马尔屯约3公里,东距松花江约5公里。崇化禧宁寺是郭尔罗斯前旗的旗庙,建筑规模较大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内有大经堂、佛殿、活佛斋院、执政喇嘛斋院、大喇嘛斋院等。庙正中大经堂为三层汉藏结合式建筑一、二层平面为八十一间藏式平顶建筑,三层为汉式大屋顶建筑,高达15米。寺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解放初期,寺庙全部被拆除。 福兴寺 福兴寺,俗称四克基庙,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并蒙康熙荒地赐名为福兴寺。后因寺庙倒塌,无力重建,住寺喇嘛遂迁至妙因寺(见后)。两寺喇嘛虽同居一庙,但各有主持,故后人认为妙因寺是一庙二寺。 妙因寺 妙因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经乾隆皇帝赐名。妙因寺主体布局呈倒“品”字形,东侧大殿为妙因寺,西侧大殿为福兴寺,两寺相距25米,北侧为活佛斋院。妙因寺是一座青砖垒砌的平顶三层楼,内设有81间房舍。两根通天柱直立,中间有一通三楼的天井。一层楼为供佛殿,供奉的铜铸和泥塑的佛像。楼上藏有经书。西侧的福兴寺为青砖垒砌,起脊,规模较小。二寺各有院墙相隔,中有角门相通;北侧的活佛斋院为三层小楼,平顶内有佛堂。二寺之外,又有院墙围绕,将二寺合为一体,前各有有山门,妙因寺山门外两旁分立两匹泥塑骏马,一红一黄。两寺于1966年拆除。 广庆寺 广庆寺位于现东三家子乡小庙子屯,又称“小庙子”,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广庆寺为郭尔罗斯前旗西部较大寺庙,喇嘛众多,香火旺盛。此庙由3间门楼、40间正殿、3间后殿组成,采用藏式平顶建筑,大经堂三层,层层后错。一层为喇嘛诵经的经堂,有四根直通二楼顶,柱上雕龙画凤。二层和三层为供佛像的佛堂,里面供有如来、弥勒、关公等神佛,多为铜铸或泥塑,也有纸画和布画。在二层楼上还专门设有钟楼,两侧有木梯可供上下。寺院为青砖围墙,东西各有一角门。门楼和后殿解放初即拆毁,正殿于1965年拆除。 普祥寺 普祥寺,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并蒙皇帝赐名。庙址位于王府站镇东北那拉街屯,与崇化禧宁寺同处一地。此庙为方形三层81间藏式建筑,庙内有佛堂、经堂,规模和装饰大体与崇化禧宁寺相仿。该庙专为王爷府内出家的喇嘛提供处所和生活费用,人们将该寺与崇化禧宁寺统称为那拉街庙。 徳寿寺 徳寿寺又称“黑帝庙”, 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位于现乌兰敖都乡北约7.5公里的黑帝庙屯中心。寺庙由前殿、中殿、后殿、禅堂、钟楼和里外院组成。布局严整,错落有序。前、中两殿均约15米见方,为硬山式砖瓦建筑。前殿有前、后两门;中殿前有三门,中间大、两侧小,后有一大门,正面前檐为18根柱承托,每根柱上有三铺坐斗拱叩接,拱以子拱,斗以户斗为中心,有散斗6个。除柱头斗拱外,还有补间三铺斗拱6座,阑枋与斗拱之间皆加装饰,精巧细美,浑厚古朴。在后殿正中供奉着一骑骡子的女天神塑像,像前有五层纱帐遮盖。两侧分立大小佛像近千,衬托出女天神的尊严和气魄。四壁挂着24仙画图,有上、中、下八仙,分别骑着牛、马、羊、龙、风、象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后殿约22米见方,建筑为平顶重檐结构,前有一门。此寺中殿、后殿在解放前已破坏。前殿也于1965年春拆除。 依湖重建展雄姿——妙因寺建筑 2000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妙因寺。新建的妙因寺选址在一望无垠、烟波浩渺的查干湖畔,系由北京雍和宫大德高僧拉西仁钦依照藏传佛教仪轨所选定。2002年7月,重建的妙因寺竣工。庙址占地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庙宇整体采用藏、蒙、汉结合、按中国传统中轴对称式格局,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殿(续建);左右建有钟、鼓楼,法物流通处,蒙医诊所及东西厢僧房。大雄宝殿右侧,建有藏式平安白塔一座,塔前有吉祥敖包和古树化石。 天王殿 天王殿为进山门第一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共三层,通高19.99米,殿前有十九级台阶直对天王殿和山门。大殿的一、二层为藏式平顶建筑,共八十一间,内有五十根方形明柱支撑,中为天井。第三层为汉式大屋顶结构,金色亮瓦铺顶。大殿一层供奉三世佛金身塑像,即现在佛释迦摩尼佛、过去佛燃灯古佛、未来佛弥勒佛;两侧分列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及十八罗汉;东西墙壁绘有藏传密宗八大护法、八大菩萨及白绿二度母等。二层供奉西方三圣、药师佛、黄财神五尊神像。三层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立者宗喀巴大师塑像。 万佛殿 在大雄宝殿后面,是2004年动工修建的万佛殿。该殿是全寺最高最大的一座大殿,为汉藏结合式建筑,通高三层24米。下为藏式平顶式大殿,前有六根红色明柱;上为两层歇山式大屋顶重檐式建筑。下有两层白色台基,四周围为白色仿汉白玉栏杆,转经道上置放有108个转经筒。大殿前为28步台阶,一条甬道与大雄宝殿相接。 整座大殿白墙绿瓦、红窗,棕色的边玛墙上镶嵌着39面铜镜。殿面阔11间,进深11间,殿内三层一通到顶,殿中央供奉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是目前我国东北地区最高的立佛。观音像背后为万佛龛,供奉广大居士们所献的近万尊藏传佛教四臂观音佛像。可直达保存着众多佛经的二楼。 附1. 妙因寺前任活佛宝音达赖 宝音达赖,蒙语汉译福海之意。妙因寺六世“沙布楞”转世活佛。博尔济吉特氏,俗姓为包,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胡硕)人。出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五岁时,经金“本巴”瓶掣签认定,主持妙因寺。宝音达赖为第六世活佛,其前五位情况如下: 一世 云丹扎木苏,于乾隆二十年(1755) 上奏理藩院,请住妙因寺。 二世 洛布桑普日来丹津,于乾隆四十年(1775)上奏理潘院,请住原寺。乾隆四十四年因病圆寂。 三世 洛布桑旦巴拉布杰,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上奏理藩院,请住原寺。乾隆五十七年因病圆寂。 四世 玛尼扎布,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上奏理藩院,请住原寺。道光二十九年(1849)因病圆寂。 五世 耶熙索德巴,于咸丰二十一年(1961)上奏理藩院,请住原寺,光绪十三年(1887)因病圆寂。 六世 宝音达赖,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后一代转世佛。传到宝音达赖这一代,共有六代转世佛。上五代均加入了洞礼值班。宝音达赖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欲赴巴人召 (拉萨大召寺)学经深造,遂即向大部申请六年告假。三十三年(1907)接到起程通知,前往巴仁召。宝音达赖赴西藏学经七年,1913年6月返回妙因寺,民国二十七年(1938)圆寂,终年51岁。东北沦陷时期,因未经金“本巴”瓶确认而暂断转世。宝音达赖临终时,曾留下四句遗言: 妙音终有一劫难,五个轮回得复还, 测定金瓶格桑事,莲花圣水是春天 。 “五个轮回”60年,即1998年。这一年,确有从“阿古拉山”请来的莲花籽撒入查干淖尔圣水之中。2000年,在查干湖畔重建妙因寺,2002年长出了莲花。是年,复建妙因寺竣工。 附2. 妙因寺住持格桑隆多 随着新建妙音寺的封顶,择选妙音寺住持一事便纳入妙音寺筹备管理小组的计划之中。根据雍和宫高僧拉西仁钦大法师的举荐条件,寻访小组遍访五台山的大小寺庙,终于在五台山西南方向的罗睺寺寻访到一位在寺中任诵经大喇嘛的僧人,法名格桑隆多,俗名包四海,1978年6月出生,当年25岁,已进佛门10年,条件与推荐的相符。 寻访小组将聘请格桑隆多到来妙音寺任住持的来意与之进行了协商,征得同意后,回来报请省、市宗教部门批准,最后正式确定格桑隆多到妙音寺担任住持,掌管寺内一切宗教事务。 三、风采各异记忆中——道观及其他庙宇建筑 旧时,域内道教庙宇及其他寺庙为数较多,多毁于解放初期。 南大寺 址在扶余县新城局乡(今属三岔河镇)石头城子村东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庙分四进,有前后二殿,钟鼓楼,中华民国初年续修七星楼。该寺系佛道合祀的庙宇,主祀神袛有关圣帝君、三宵娘娘、千手千眼佛等。该庙宗教音乐设备齐全,参谒者甚众,香火极盛。 普善堂 址在万发乡万发屯中心,建筑年代未详,庙分六进,一门、一厅、三殿,后殿为三层。1929年曹锟曾为该庙题匾“任恤可风”。主祀城隍、土地、关圣、孔子、三宵娘娘、玉皇大帝、日、月神等。 玉皇阁 址在旧县城(今松原市区江北部分,下同)南关外,建筑年代未详,有双层殿阁。主祀道教玉皇大帝、灶王和惧留孙老祖,为商户及绳麻行业所祀敬。 药王庙 址在旧县城东南营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有一层正殿三楹,过殿六楹。主祀佛教药菩萨,医生和药店多供香火。 娘娘庙 址在旧县城南关外,清乾隆六年(1741)建,有一层一殿。主祀民间传说中子孙娘娘和眼光娘娘。 龙王庙 址在旧县城南关外,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有一层一殿。主祀龙王,佛、道合祀。 鬼王庙 址在旧县城南关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有一层一殿。主祀传说中鬼王,信徒不多,香火不盛。 江神庙 址在旧县城南关外,清嘉庆五年(1800年)建,庙宇规模不大,只一层一小间,主祀传说中江神,为船家和落水遇救者奉祀。 昭忠祠 址在旧县城南关外,嘉庆五年(1800年)建,有一层一殿,主祀关羽、岳飞,追念作战阵亡将士。 孔庙 即文庙,扶余县城和三岔河镇各一座,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各为一层一殿。主祀孔子,“四配”和“十二贤哲”配享。 鲁班庙 址在旧县城南关外,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有一层一殿。主祀传说中的木、瓦、石匠祖师公输般,为“三艺会”同祀祖师。 白骨庙 址在旧县城外西北隅,东北沦陷时期建,为一层一大间,主祀白骨佛,主要用于寄存棺椁。 三皇庙 址在关帝庙后,建筑年代未详,为一层一大间,主祀天皇、地皇、人皇。 三母庙 址在旧县城外东南(今粮库址),建筑年代未详,有大殿三层双楹。主祀传说中良母多人,配享儒、道诸神及神话传说中人物如老子、文昌帝君、元始天尊、寿星和孔子等。 城隍庙,址在旧县城西南营子,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有正殿一层一楹,香火颇盛。主祀道教理财之神。 山神庙 又名真武庙,址在旧县城西北营子,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主祀民间传说中山林之神。 凌霄寺 址在旧扶余县城北庞家窝堡(今大洼镇向阳村),为佛道合祀的寺庙。该寺初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1924年方全部完工,为当地信众刘仁(人称“刘善人)、刘信兄弟出资及四方信众施舍修建。寺院为五进院落,占地8千平方米,共有建筑34间。一进山门为马殿,过马殿二进院落为钟、鼓楼;之后是两座小庙,东为大仙堂,西为土地祠。三进院落并列三座殿堂,东为三教殿,供奉佛道儒三教祖师;西为慈惠庵,供奉地藏王,子孙娘娘、痘疹娘娘、花娘娘和眼光娘娘配享;中间为关圣殿,主祀关圣帝君。四进院落为三座主殿,东为乾清宫,主祀瑶池金父;西为玉清庵,主祀瑶池金母:中间为凌霄寺,主祀玉皇大帝。五进院落中有八面亭,东西两侧为藏经柜,内藏经卷和善书五千余卷。该寺院毁于解放初期的土改运动中。 太阳庙 址在旧时县城城外东南,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系由太阳教徒敛钱修建,故名。寺庙主殿为三层建筑,还建有东西殿各三间,主殿第一层名“五教殿”,正中供奉儒、释、道三教,东侧供天主教,西侧供伊斯兰教。第二层名“藏经楼”,中间供奉玄奘、左为太阳佛、右为太阴佛,楼内藏有 “龙藏经”计两千余卷。第三层名“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和文昌帝君等,亦有匾额(参见第二篇第三章)。 清静寺 庙址在长岭县长岭镇内西北角一井方地中,俗称周家菜园子庙,为尼姑庵。该地块四周原有茂密的榆树、壕沟和铁丝网,占地面积为1 600平方米,现在县气象站占用。东西配殿尚存。整个建筑为前殿3间,后殿3间,东西配殿各5间,各殿均有五级梯式台阶及木质的对开门。该庙佛道合祀,供奉的神祗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真武大帝(铜质塑像),外有泥塑送子娘娘、子孙娘娘、痘神娘娘等神像。墙上绘十八层地狱壁画,东配殿为尼姑寝室。该庙于民国八年由周家菜园子园主周成业募化修建,原来修建有后殿和东西配殿,后建前殿。结构是青砖平顶房,前后两殿有门脸,后殿门脸上书“清净寺”3个大字。没有围墙,四周有茂密的树林围绕。每逢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为庙会。七月十五举办“盂兰盆会”。平时行医,春秋两季舍牛痘疫苗。该庙于1947年拆毁。 双庙子遗址 庙址位于长岭县前进乡车价村腰街屯东北1.5公里处一座呈方形的漫岗顶部。东南1.5公里是利发盛乡的双庙子屯,北2.5公里是利发盛乡太平屯。此庙原名“朝阳寺”,由于原来有玉皇阁和朝阳寺两处建筑,因而当地人称为“双庙子”。据庙内原立的“善事流芳千古”石碑(现已移到车家村腰街屯)记载,此庙原为土木修造,清同治五年(1866年)七月十六日重建后为砖瓦结构,二进深,建有围墙,并立碑记载。围墙南北长50米,东西宽34米,残墙高0.5-1米,南墙为砖建,其余土筑。山门位于南墙中间,宽约2米,山门两侧各有一宽0.7米的小耳门,三座门均有门联。庙内有7处建筑。前殿为老爷殿,二殿为娘娘殿,后殿为玉皇阁,另外有狐仙堂、土地庙、廊坊、茶房等建筑。遗迹残高1-1.5米。1949年,当地干部率领群众为破除迷信而拆除此庙。现遗址内遍布灰砖、布纹瓦、瓦当、滴瓦、螭吻等遗物。此庙对研究晚清时期这一带的经济、文化生活及当时的建筑形式、技巧,有一定的价值。 青龙观址 观址位于长岭县三县堡乡前三县堡屯东南20米处,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沙岗顶部。该观建于清朝,由侯力功、石成太、高云锋等人资助建成,毁于1949年冬。遗址范围东西60米,南北50米。在观址废墟内存有大量的灰砖、布纹瓦和灰色素面陶片。陶片火候较高,皆为轮制。观内有前殿、后殿、东廊房、钟楼等。前殿青砖砌成,布纹瓦走脊,门上隶书“青龙观”3个大字。殿内有关羽泥塑像,进门左右各有关平、周仓塑像,关羽像背后有彩绘壁画,山墙为青牛白马祭天、关公斩蔡阳等壁画,正脊上和前檐有4个望天狗。前殿北12米为后殿3间,灰砖砌墙,草苫顶,有对开两扇门。正面是三宵娘娘坐像,门左为王灵官,门右为赵公明。距后殿东9米处有3间土平房,为道士居所,在前殿东南近10米处有一亭式钟楼,和前殿同高,长宽各约7米,为起脊木板盖 ,中间有1米高土台,亭中间挂铸铁钟,高1米,直径60厘米,钟上铸有文字,记载排、甲长姓名,并记载施助建庙人的姓名、年代等,现已毁坏。 四、建筑风格大融合——清真寺建筑 宁江清真寺建筑 宁江区城区江北(原老扶余县城)的清真寺位于江北城区西南,今满族艺术剧院西侧,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建成。该寺占地3千多平方米,建筑物有两节大殿、对厅、南北讲堂、沐浴室、少年学阿文课堂,并有一座20余米、6幂3层的“遥殿”,与大殿相通。大殿宽敞雅静,可容500人举行宗教仪式。遥殿、大殿等建筑物外边都刻有盘龙卧虎、玉凤飞翔的装饰图案,在殿的瓦顶脊梁上有烧制的屋脊六兽,各前后成行排列。殿上每檐角都挂有铁马檐铃。大殿南北讲堂、对厅等前檐下悬挂匾额,多达50余块,均为建寺后各界馈赠。此清真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这组古典艺术建筑,对扶余回族人民的宗教笃信、思想统一、居住集中、生活民族化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遭到严重破坏,大殿与遥殿被毁,对厅和讲堂改为居民住宅,并盖了许多小房,变成居民大杂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进一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和拨款,于1981年9月动工重建,1985年竣工。因工程投资不足,十几年后,重修后的主建筑已见倾圮,2008年,依伊斯兰建筑风格再次重建。 前郭县清真寺建筑 前郭县清真寺始建于1939年,当时全旗有回民200多人,推选出20名代表,在前郭、扶余两地共募集伪满币2 850元,买五间砖平房维修后,正式建立清真寺(即现在文化街清真寺)。清真寺内设大殿、水房、办公室。1979年,县政府拨专款3.2万元,重新修缮,共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其东厢房的五间主体瓦房内设大殿、办公室、沐浴室。水暖设备齐全,流水灌入淋浴,污水输入地下水道。另有三间仓库。院有围墙,正门铁制,上端椭圆形,镶嵌月牙,上有“清真寺”(附加阿拉伯文)三个大字。为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前郭县委、县政府考虑到清真寺地处规划中的商贸小区,故决定易地清真街(广播电视局前)重建。1993年9月1日动工,翌年8月25日竣工。新建的清真寺占地325.7平方米,建筑面积422.55平方米,砖混结构,局部为三层。该清真寺建筑融阿拉伯建筑风格和国内其他省、市清真寺建筑优点于一炉,外观典雅、肃穆。 境内其他地方的清真寺建筑 乾安县清真寺。1930年,在县内回民扬有山带领下,募集资金建成,系乾安县第一座清真寺,地址在县城东街路南,现清真寺西北角70米左右。清真寺非常简陋,只有一间土平房和一眼井。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多,乾安县清真寺曾3次扩建翻修。于1983年由县政府拨款1.7万元,改建成现在的4间砖瓦房,建筑面积为130平方米,庭院面积为370平方米。内设大殿、淋浴室、教长室等。 长岭县长岭镇清真寺。1982年在县政府的帮助下修建。 五、西式建筑中土来——天主、基督教堂建筑 尖顶问天逐逝波——松原市区已毁的基督教堂 清光绪年间,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入扶余县。法国基督教牧师传教士来此传教。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县城(今宁江区江北城区)东北营子(今民主街)建基督教堂1座,共有祀典室7间,平房30间,钟楼1座。该教堂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据1938年统计,扶余全县共有天主、基督教堂6处。今三骏乡苏家村是扶余县天主教信众集中的地方,村内有天主教堂1所,于1964年经省批准拆毁后重建,80年代初重建礼拜堂 。 长岭县贾坨子天主教堂 1922年(中华民国11年),在长岭县小贾坨子正式修建了教堂,教堂钟楼高三十多米,单峰式。于1951年将教堂扒毁。1979年5月,落实宗教政策。1980年3月,县政府拨款4 200元帮助教会维修了教堂。教堂院落占地面积3 077平方米。圣母圣心堂为南北走向,门面为三层小楼。其中礼拜瞻礼大堂长34米、宽15.5米。总建筑面积为527平方米。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