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目连戏
2014/9/8   热度:393
浙西目连戏 浙西目连戏以开化目连最为著名。清代乾障年间,安徽婺源人汪和元到开化苏庄乡富户村云台寺设道士班,以锡杖演目连戏,并向门徒传艺,为浙西目连班社之祖。嘉庆年间,苏庄大板人丁之天拜汪和元为师,学习技艺,登台演出。目连戏遂由开化流传到常山、江山、西安(衢县)、龙游等地,影响渐大。光绪年间,开华马金乡杨和村张金元、张田发和界首村的余木芝等人成立“目连祖”,曾在田畈上搭台演出七昼夜,观众蜂拥,商贩云集,名噪一时。至今当地群从仍称该地为“目连戏畈”。嗣后,音坑乡、塘坞乡相继建立“目连会”,每隔几年,由会主召集演员,塔台演出。民国时期,目连戏班社应运而生。有马金上街人程春林办的彩玉班(后改为清古班),遂安人蒋元元在徐塘溪岸村组成的老福林班(后又改名新福林班),曾上演《目连救母》中“男吊”、“女吊”,特技动作十分惊险。清末民初,目连戏盛行于衢县、江山、常山、龙游一带,农村往往以演出目连戏祈福消灾。民国37年,开化最后一个目连戏班社清古班解散。 传入浙西的目连戏,分正目连和花目连两种剧目。正目连共5本:《傅容逼债》、《傅容升天》(包括《傅容游天》)、《杀狗开荤》、《拷打益利》、《目连救母》(包括《戏莲》、《破血湖》);花目连共两本:《倒精忠》、《顺精忠》(包括《疯僧扫秦》)。收藏和口录的目连戏有清嘉庆年间丁之天(之瑞)的手抄本《破血湖》;丁荣禧抄录丁之天祖父的手抄本《观音戏连》;苏庄乡塘头村方应祥家藏手抄本《挑经救经救母》、《观音戏连》两折;马金程绍炯唱、乡文化站干部录音整理的《大佛登殿》一折。 目连戏唱高腔,无管弦,用打击乐器伴奏,并有后台帮腔,因吸收民间小调和道士音乐,形成一种独特音律的腔调,有“开化高腔”和“八平高腔”之称。 目连戏由道士班和专业戏班演出。道士班一般为死者超度或做功德演出,为时三天,演员七八人,皇帝、韦陀、阎王、小鬼等人物,均以剪纸贴在墙壁上代替演员。演出地点或在祠堂或在大户人家中堂。专业班一般为乡村保佑平安而演,演出前家家户户打扫庭院,人人戒荤吃素。演员多达二三十人,服装、道具较好,专门搭草台演出,人称“花目连”。台前置两只大铁锅,焚烧香、纸、锡箔,首场演出必须先起猖,起猖又分文猖和武猖,起猖完毕开始闹台,演《大佛登殿》、《目连救母》,最后一场由五猖将“吊死鬼”赶到村外河边,表示已送走瘟神,可保一方平安。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