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与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
2014/9/8   热度:266
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与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 谢念亲 摘要:面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西双版纳旅游业要在群雄争霸的旅游格局中独树一帜,就必须充分挖掘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利用贝叶文化这一宝贵的人文资源,打造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软实力,使贝叶文化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主题和形象。 关键词:贝叶文化;现代价值;西双版纳旅游业;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6)05—0121—04 贝叶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广泛。它包括了道德文化、人口文化、美学文化、饮食文化、住宅文化、稻作文化、医药文化、诗歌文化、佛寺文化等十多类文化体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和谐、兼容、开放的多元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打造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软实力,把贝叶文化作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主题和形象,能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其区位优势。 一、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其体现 1.贝叶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贝叶文化的精髓之一。贝叶经中有许多关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傣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有森林才有水源,有水源才有稻田,有稻田才有鱼米,有鱼米人类才能生存、敷衍生息。并且由于西双版纳是水稻的发源地及最早种水稻的地区之一,因而傣族先民在从事农耕的实践中形成了“没有森林就没有水”的朴素的自然生态观。森林崇拜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朴素的生态观通过森林崇拜而体现和世世代代相传。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是贝叶文化现代价值的体现。“反映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诚信、友善、互助和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傣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爱美的民族。长期以来,他们把“不偷、不骗、不抢、不打、不骂、、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以人方便、互助互爱、诚恳善良”等优良品行,作为做人的道德标准;把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爱护家园作为自己的责任;把男女平等、自由恋爱、一夫一妻、赡养父母等品质,视为民族所固有的传统思想和高尚精神。傣族家庭互帮互爱,相敬如宾,很少见到傣族夫妇吵架打架、男子欺辱妇女、父母打骂孩子的不良行为。 2.贝叶文化是一种兼容的、开放型的多元文化 贝叶文化不仅是傣族的文化财富,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贝叶文化”源远流长,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自身数千年形成的文化为主干,同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吸收了中原文化、东南亚和印度文化,主要是对从印度到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传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吸收,并与自身原有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文化。可以说,它是一种兼容的、开放型的多元文化。贝叶文化有着与其他民族相异的地方,这主要是指它“多元文化”因素并含的特殊现象。从总体而言,它主要是傣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相融并存的产物。这就是:傣族原始宗教文化的独立存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独立存在;傣族原始宗教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相融合的“融合体文化”的存在。除此而外,傣族本身还吸取和融汇了汉族文化(中原文化)的营养酿造贝叶文化的氛围,从秦汉时期就和内地历代封建王朝频繁交流,所以傣族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正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点,贝叶文化才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显示出其影响和价值。 3.贝叶文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贝叶文化是傣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贝叶文化有84000部辉煌佛经和550部宏浩的叙事长诗,涉及傣族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珍贵遗产。贝叶文化中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当地少数民族持续利用资源的传统而展现。在贝叶经中,记载着许多傣族人民善待自然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现在仍广泛存在于傣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中。在傣族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植物的滋养。傣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为了让绿水长流,他们很早就知道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住山上常青树,沟底清水年年流”,古老的谚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水源的地方是龙山,寨旁有龙林,都不能砍伐。那么用柴怎么办呢?种植薪炭林。在景洪的路边,最多的是一种“下面一根桩,顶上枝成林”的树,俗称黑心树,学名铁刀木,还有人干脆就喊它“挨刀树”。黑心树生长很快,树枝一砍去,很快又发出新枝,年年砍,年年发。傣族还种植竹子,建竹楼、编竹箩、煮竹筒饭。在西双版纳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实践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包括纯朴的自然生态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资源持续利用意识。贝叶文化使傣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热带雨林和谐相处、协调发展,这对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和“以热带雨林与民族风情、贝叶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的绿色旅游业,无疑具有现代价值。 因此,充分挖掘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把贝叶文化的魅力展示出来,无疑会有效增加旅游业的文化蕴涵,提高旅游业的档次,推进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贝叶文化与西双版纳旅游业软实力建设 1.西双版纳旅游业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性 西双版纳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丰富神奇的热带雨林,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是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胜地。但近年来,面对旅游市场激烈的竞争,西双版纳旅游业显得后劲不足,一段时间以来,重点注意了交通、能源、通信、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的建设和改造等硬件的建设,而在旅游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上存在明显不足:对“贝叶文化”的挖掘开发利用不够,使西双版纳旅游区民族文化含量不高,旅游文化底蕴不足;旅游文化展示的内容带有模式化,缺乏精品创意;旅游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呆板,缺乏生动、活泼;旅游文化对外宣传不力;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素质低等等。这样的现状,导致部分游客发出:“不到西双版纳终身遗憾,到了西双版纳遗憾终身”的感叹。这种状况与傣族拥有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是极不相称的。因此,充分挖掘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在西双版纳旅游业中注入贝叶文化的因素,发挥其应有作用刻不容缓。 2.贝叶文化能促进西双版纳旅游文化软实力建设 贝叶文化,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称谓,代表了整个傣族社会的全部历史和文化,是傣族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统称。它可以更准确、更形象地概括西双版纳的特点,体现出傣族人民特有的性格和气质。贝叶经(包括其它材料书写的)所涉及到的内容诸如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生产生活、阴阳历算、哲学法律、社会历史、语言文字、民情风俗、谱牒世系、经济文书、诗歌谚语、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体育武术、工艺绘画、工程建筑、农业水利等等,可以说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他们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知识总 汇。近几年来,对这些贝叶文献进行了搜集、翻译和整理,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贝叶文献经典的宝贵价值和它在建设傣族社会主义新文化中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因此,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要充分挖掘贝叶文化的现代价值,并给予定位,通过转型、提升后整合为现代型和谐文化,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业软实力的有力支撑。 没有文化或文化品位不高的旅游产品是缺乏生命力和缺少开发价值的。西双版纳旅游业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得到大发展,就必须提高贝叶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含量。文化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文化也是旅游的灵魂,是提高旅游档次的重要内容,旅游是展示文化的平台,旅游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生相伴,相得益彰。丽江、大理成为游客喜欢的旅游景点,最重要的是丽江有东巴文化、大理有南诏文化这样的软实力作为依托。贝叶文化理应成为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人文资源。 三、用贝叶文化打造西双版纳旅游业软实力的思路 1.把贝叶文化渗透于旅游活动各环节 旅游是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旅游活动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环节,从旅游者的消费目的来看都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者的“食”不是单纯的为填饱肚子,而带有了“食文化”的浓厚色彩;旅游者的“住”也不单纯解决生理需求而带有了“场景文化”的特征;旅游者的“行”也不只是单纯的一地到另一地的转移,而更注重在行中观、行中思、行中游、行中乐的“旅行文化”内涵;旅游者“游”无论是从旅游目的的选择,还是对景点的评价都带有较浓的文化色彩;旅游者的“购”也不是单纯的对物质商品的需求而带有了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纪念性特征,并形成了“购物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购物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购买的有形的物质产品。对于旅游者来说,它不仅是游客到过这一旅游地的物证,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扩大和延伸,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者的“娱”也不单纯指娱乐活动和项目本身,而更集中地反映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的心理、审美、情感等一系列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并形成了特殊的“游娱文化”。 西双版纳最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无一不与傣族文化紧密相关。“吃一次傣家饭”,可以让游客了解香竹饭的传说,烤肉的由来,吃酸笋的典故,感受傣族独特的饮食文化。所以,在饮食方面,要突出民族风味,开发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住一次傣家楼”,可以了解傣家竹楼的传说,傣族“干栏”式房屋又叫竹楼,它具有冬暖夏凉、防虫、防潮、防兽的特点,是傣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结晶。能够在傣家竹楼住上几天,也是一种美好体验。在旅游线路的安排上,让游客真正领略的西双版纳旅是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两优融合的风景胜地。听傣歌、跳傣舞,可以充分感受傣族风情,体验傣族迷人的柔情文化。深度开发傣族传统工艺品,形成“购物文化”特色,能充分满足游客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泼一次傣家水”,可以让游客了解过年泼水的由来,感受东方“狂欢节”的欢乐,使游客的身心得到极大满足。 因此,增加旅游业中“贝叶文化”的含量,把贝叶文化渗透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上,是提高西双版纳旅游业整体水平的迫切需要和关键。 2.把贝叶文化作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主题和形象 (1)在生态旅游中感受贝叶文化的价值 莽苍的热带雨林,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是西双版纳参与市场竞争、开展多类型的旅游活动,发展成为世界级旅游产品的优越条件。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上仅存的一块绿洲,也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一片热带雨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等美称,已被纳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圈。主要景观代表有:植物园、森林公园、野象谷、雨林谷等。珍稀观赏植物以“望天树”闻名,野生动物以“亚洲象”为代表。 贝叶文化中固有的生态意识是21世纪现代人所追求的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亮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是“贝叶文化”的先进性,也是“贝叶文化”最具特色的亮点。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污染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生态旅游正成为一种时尚。贝叶文化以它无比神秘的面容隐藏于热带雨林之中,植根于热带和亚热带莽莽丛林里。热区生态赋予它独特的“文化个性”,被人们称为“水的文化”。这种“水的文化”由水、热、绿三种要素组成,形成傣族自古以来保护环境的思想。几千年来,傣族人民视水如命、热爱森林、保护生态。“龙林文化”是水文化的典型体现。每个傣族村寨都保留一大片森林,并制定不准进去破坏一根草木的乡规民约。加上每个佛寺庭院中都栽有“五树六花”,与佛塔、佛寺构成“佛教植物文化园”,与村寨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及民俗构成村落文化生态园。这是西双版纳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这一资源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只有让傣族人民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辉煌与灿烂及重要性,才能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进而让贝叶文化发散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西双版纳旅游业中的新亮点。 (2)在民族风情游中体验贝叶文化的魅力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迷人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依赖的是神秘的人文之奇。以傣族为主体的奇异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多民族的人文景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西双版纳有13个世居民族,形成了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独特性与多彩性。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民居民俗,艳丽的民族服饰,味美的民族餐饮,形成了很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傣族是主体民族,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形成了宗教文化特色;傣家杆栏式民居独具一格,以傣族园最具代表性;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为世人所注目;泼水节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嘎汤帕节”、“特懋克节”、“拉祜扩节”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民族风情画,使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深入挖掘贝叶文化内涵,推出了“勐巴拉娜西”和“澜沧江—湄公河之夜”两台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晚会,为西双版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注入了活力。“勐巴拉娜西”运用现代化的光、舞、美和大胆夸张手法,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人与自然和谐的西双版纳——“勐巴拉娜西”,成为民族歌舞文化的新亮点。“澜沧江—湄公河之夜”歌舞篝火晚会,把民族歌舞、傣味烧烤巧妙结合起来,融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推出近两年来,广受游客青睐。 (3)通过边界跨国旅游推广贝叶文化的品牌 澜沧江一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是把贝叶文化推向世界的好时机。一江连六国的区位优势和三个国家级口岸、一个省级口岸的优势,使西双版纳开展边境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周边国家异国风光的神秘性与差异性,形成的 区位优势,有利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合作,并跻身于发达的东南亚旅游圈。贝叶文化是一种跨国文化,基本上分布在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具有相同、相近或相似的共同特点。因而,对贝叶文化的研究是国际性的学术活动。 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的傣泰文化主要指中国澜沧江流域的傣族、缅甸东北部的掸人、老挝的老族及泰国东北部的泰人等,这些同一族系的民族虽然跨国跨境,但在地缘上毗邻,在文化上相近,在语言上相通,在族源、经济生活中均有密切的联系。其主要表现特征是:第一,存留的百越文化。澜沧江一湄公河流域是百越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傣泰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还大量保存着越人的文化特征。第二,流域型的区域文化。流域型的区域文化是指傣泰民族所选择的生活环境几乎都在流域区内,形成了群落聚居的社会联系和水田农耕的生活方式。第三,适应型的生态文化。傣泰文化是一种适应型的生态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强调这种文化与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依存和互动关系,二是这种文化与自然和谐互动和适应中所形成的注重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的文化观。第四,世俗化的宗教文化。“世俗了的宗教文化”是以宗教为核心,全民都受到佛教精神的熏陶。一村一寺,一方一塔,人们朝夕与佛主相处。以佛寺为课堂。学习文字、科技、道德,可以说“世俗了的宗教文化”是傣泰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传承文明的基石。第五,兼收并蓄的开放文化。傣泰民族文化具有多元化特质,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它不是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生存,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以此作为发展丰富自己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是对内地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其次是对东南亚和印度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对从印度到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传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吸收。第六,哲理性的道德文化。傣泰民族的道德文化把重人伦,尊老爱幼,睦邻笃友这些内容理性化,赋于它哲理和哲学精神,使它形成一套仪礼和行为规范。上述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和表现把整个流域连接在一起。西双版纳可以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扩大贝叶文化的影响范围,把贝叶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充分发挥贝叶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人文资源,使西双版纳旅游业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两优融合的风景胜地。 [责任编辑:阮凤平] 出自: 《学术探索 》 2006年5期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